首页 > 范文 > 文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推荐23篇)

文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推荐23篇)

火火范文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文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推荐23篇)

微信扫码分享

文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 第1篇

题目:《论亦舒笔下女性的传统与现代》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亦舒是当代香港著名的言情小说家,她与倪匡、金庸被并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亦舒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二十多年经久不衰,一度出现过这样的说法“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然而,亦舒充满强烈的现代都市气息的作品,以洞察世情的目光,简洁优美的笔调,穿梭于传统与现代之中,其鲜明的女性形象塑造与艺术感染力使其自成一家。虽然亦舒主攻言情小说,但写的却是当代香港女性的于情感上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在香港的历史性与现代性的基础上研究发现,解读亦舒小说女性形象的钥匙既不是性格,也不是性别,而是人物的文化身份。通过剖析她们悲剧性生存体验背后的心态,论文发现了她们价值观系统与文化身份的特殊结构:她们显在的价值立场是现代的、商业化的;潜在的价值立场却是传统性的。现代价值观以理性方式存在,传统价值观以无意识、非理性方式存在。从而通过亦舒笔下女性无法冲破的传统回归和现代的叛逆来探究香港都市女性的心理和生存状况,以及她们如何适应时代变迁的,从而表达作家对这一女性的真切关怀。

二、概述国内外研究成果

国内关于亦舒小说研究,主要概括为:1、研究香港文学的专著:目前出版的几部香港文学史、小说史,如刘登翰主编的《香港文学史》、王剑丛的《香港文学史》等,都有研究亦舒的章节。2、直接研究亦舒的论文:从统计的《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索引》中提及的文章,再查阅九十年代以来几篇专门研究亦舒小说的论文,如张秋蕙的《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李莘的《超脱入世言情寓理》等。3、研究港台相关女性作家的论文,如钟晓毅的《论香港女作家笔下的爱情模式》等。此外就是研究亦舒小说的主题还停留在少数所谓“代表作品”解读阶段,且多单由先验视角(如女性主义)和先验命题(现代人寂寞)出发,把亦舒小说简单化,狭窄化,由此得出的对亦舒小说总体特征的描述不可能准确。

而对于亦舒的爱情观,研究者有相左的意见,主要分歧在于爱情观是偏于现代还是偏于传统。在我看来,亦舒的爱情观是比较矛盾的,这主要来自于她所接受的文化影响,一方面亦舒深受传统文化和道德影响,另一方面又有极强的现代意识,分析亦舒的小说,这种矛盾性可以从不同阶段,不同的情感故事中把握。如王剑丛认为:“她的爱情观是悲观主义的,对爱情持怀疑和害怕的态度。”[1]钱虹分析了亦舒对独身、同居等现象的态度,认为亦舒的爱情观是比较现代和开放的[2];张秋蕙则认为“亦舒的爱情观反映的仍是女性‘寻找男人’的主题,在精明能干的表面,甘愿为爱情牺牲的女性美的,仍是她们性格的主宰。”[3]

学者们分析亦舒小说的女性意识时,见解也有分歧。主要在于:她是不是一个自觉的女性主义者。钟晓毅在《亦舒传奇》里认为亦舒是个女性主义者,“她在作品中描述了独到的、真实地女性经验,将女性的命运,她们的心理和生理的……真实而自然地反映出来。”[4]林芳玫认为亦舒不具有女性主义意识,“因为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对整体女性的影响并不在她的讨论范围内。”[5]

三、本人的预期突破创新

四、研究思路和论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从传统和现代性两方面来研究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她笔下的女性产生

这两种特性的原因和意义。论文采取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方式来解读亦舒小说中女性形象的传统回归和现代叛逆

首先,从赵稀方的《小说香港》和香港的特殊性来挖掘亦舒小说中女性的传统回归。赵稀方的《小说香港》从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出发,认为香港人一直在寻找一种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正因为香港的历史性,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与道德传统,使亦舒的小说创作无法摆脱这一特殊地域和文化与道德的沿袭,其作品中的女性也不得不为找寻归属和身份认同而回归传统,因此小说仍以“女性寻找男性”为主题,其中女性的自我觉醒,人生价值的规定,还是有一个先在的尺度——男性标准,所以,现代女性骨子里依然有传统文化的束缚,体现在女性的温柔多情,性格的依附妥协,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留恋和家庭的回归。另外,以赵稀方的观点来看,香港也曾深受殖民文化的浸染,殖民主义带来的西方思想,使香港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变,香港由此成为最具现代气息的大都市。现代的香港社会分工更细,适合女性的岗位更多,女性参与社会能力更强,但残酷的商业竞争和道德沦丧,加上男性不会以平等的眼光正视女性,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没变,女性所受的强大经济压力没变。在这种现代意识浓厚的氛围中,女性极力争取独立自主,但却无法摆脱传统意识和男性世界带来的压力,这使得女性内心十分矛盾,而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就是在这种矛盾与纠结中挣扎。由此看来,亦舒笔下的女性受到香港的历史的传统性和殖民的现代性双重压力,尽管她们是事业上的“女强人”,个性鲜明,女性意识强烈。外表越坚强的她们,内心就越脆弱,并且她们的脆弱来自于始终不敢背离爱人与家庭太远,她们害怕孤独、寂寞,害怕被抛弃,而喧嚣和繁杂的都市社会让她们更加找不到自我,所以这些女性不得不做“新潮女性严重庸俗平凡的女人”——寻找理想男性和回归家庭,以此获得另一种生活方式。

其次,从香港的现代性造就了知识女性和都市女性要求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中,我们发现亦舒笔下的女性不再是传统范畴的依附性,而是掌握了经济独立的职场精英。此外,亦舒也投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将时代女性的独特经验、群体感受、生存困境、矛盾心理以非常感性而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凸现的女性意识成为贯穿于她小说的灵魂。而且她把女性意识探索的目光由婚姻家庭投向了外部的世界,把追求事业、实现人生价值、创造生命辉煌作为其内在需求的核心,把女性意识升华到以女性的社会参与、人性自由和精神建树来实现女性解放的更高层次。这种独特的女性书写,赋予了现代女性一种叛逆意识,她们不羁于传统的束缚,不断为实现女性人格的自我完善,张扬时代女性的独立自主奋斗,足以表现在她们对金钱、爱情、事业的看法。对待金钱,亦舒小说中的女性表现的更加实际和超然;对待爱情,她们持怀疑态度,并用客观而冷峻的眼光视之,她们清醒的知道爱情既美好也易逝,两性之间的情感必须以经济独立为保障,以平等的两性关系为前提;同样在事业上,亦舒笔下的女性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工作对于这些新女性,不仅仅只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展现自我价值的舞台。这就是亦舒小说中女性区别于传统的现代性。

最后,亦舒小说女性形象的亦舒魅力,就在于她们的传统与现代性,尽管她们生活在现实的矛盾中,但却展现了香港女性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图景,也体现了亦舒对现代女性的真切关怀。

五、研究方法

文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 第2篇

课题名称: On Thoreaus Transcendental Individualism in The Walden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背景:

亨利戴维梭罗是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瓦尔登湖》是他的著作,这篇长篇散文是超验主义经典作品,在文学中被公认为是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该作品是亨利戴维梭罗基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所带来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梭罗远离尘嚣,记述了他在简单生活中深入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体现了一种超验思想。超验主义是美国的一种文学和哲学运动。它兴起于1830年代的新英格兰地区,经过不断发展成为美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劳伦斯布伊尔的超验主义文学作品以及亨利戴维梭罗和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传记中等都有大量记载。本书是梭罗在瓦尔登湖林中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生活和思想记录。它向世人揭示了梭罗在回归自然的生活实验中所发现的人生真谛。

研究目的和意义:

超验个人主义赋予了个人主义积极向上的内涵,它提倡对自然的重新审视、对神的看法的全新宗教观以及它推崇的凭直觉超越自我感官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超验个人主义在美国哲学史上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影响了美国的文化进程,并且为美国独立提供了的思想基础。梭罗的《瓦尔登湖》中梭罗离群索居,实践个人理想追求,从根本上是与社会思潮的一种对抗,按照良心行事,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这个课题研究给美国后代一个借鉴,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生活。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阶段,不乏有研究者们相继提出了关于超验个人主义、生态文明、语言特征、审美价值等一系列的看法。结合研究者们的研究和发现,第一,目前对于超验个人主义思想的研究还不是很完善,他们只是很零散地表达了超验个人主义的概念,并没有更多地结合文章内容做出评价。第二,学者们并没有把《瓦尔登湖》和超验主义思想相结合。因此基于以上两点,希望此课题的研究可以给后来的研究者们一些借鉴的地方。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瓦尔登湖》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二,瓦尔登湖中个人主义思想的研究,主要从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生活过程中,个体的生存能力和独立自主的技能。

第三,瓦尔登湖中超验主义思想的研究,主要从存在超灵到个体的优越性进行阐述。

第四,梭罗的超验个人主义思想研究,梭罗受其他学者们思想的影响和超验个人主义对美国人影响。

解决的主要问题:

瓦尔登湖中超验主义思想的研究。本文将从《瓦尔登湖》中的个人主义思想和超验主义思想进行研究,详细论述超验个人主义的主要体现,并对其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对其他相似研究提供另外一个程度的理解。

三、研究步骤、方法和措施

1、确定选题阶段:与导师一起确定选题方向,学习文献查阅方法,确定参考书目。

文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 第3篇

一、选题背景

季羡林先生在谈及胡适时,曾评价胡适是一个大人物,一个享有盛名而又充分争议的人物,一个无论如何也回避不了的人物[1]。的确,胡适既是五四的领袖人物,又扮演整个文学、教育史的领军角色,还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语文教育历史潮流之中,发挥了引领性作用。由他首先掀起的的新文化运动,刻下了整个中国历史中都有着永不磨灭的痕迹,不仅使中国语文教育实现了改头换面,让传统的理念、内容、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崭新变化,又将白话文运动的成果以国家意志的形式体现在了语文教育中,1923 年,由胡适负责高中语文课程纲要的制定,直接参与了相关政策、纲领性文件的草拟。胡适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主张,是从指出传统古文教授方法的种种弊端开始的。留美期间,便发表文章,旗帜鲜明地一一指出具体的问题与漏洞,并相应地提出了具有创造性改革意义的想法与思路,这是他对语文教学的最初探讨。1917 年,他又作成一篇《文学改良刍议》,最先唱响了新文化运动序曲,并得到一大批先进人士大力支持,从此便开始大力宣传推行新文化运动,抨击旧文化、旧文学,很快成为了中坚人物。三年后,他又应邀作了一篇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演说,即《中学国文的教授》,紧接着 1922 年,又针对其中某些问题进行过一定修正与完善,题作《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在这两篇文章中,胡适对中学国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提出了许多崭新的理论主张。胡适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通过他参与并主持制定的政策性文件、发表的相关著作和演讲中表现出来。胡适关于语文教育的著作有很多,从留美期间写过的札记中就可以找到许多相关的文章,如《记兴趣》《专精与博学》《发表与吸收》《作文不讲文法之害》等等。除此之外,在五四以后,胡适也发表了很多相关论著。在这些论著中,胡适多是从教育的实情出发,运用科学的观念和方法来研究探索中国语文发展的规律,既有宏观也有微观层面,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推动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量。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方面从理论意义上来说,本课题在参考了胡适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以及口语交际教学等课程与教学的各个部分,来阐释其主体内容,既能深入、客观地进行探究,更能极大推动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理论研究的发展与革新,同时也可以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与实际教学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从实践意义上来说,本论文将胡适系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与现实的语文课改、教改密切结合,深入探究胡适语文教育思想中具有先进性、建设性与高度预见性的观点主张,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启示,同时也为我国推进教学革新,提供强有力参考和指导。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杜威,是在哲学、思想、教育等领域都有着卓越影响力、威慑力的美国学者,实用主义思想流派的权威领袖。在西方留学阶段,胡适就曾在他门下求学,受到其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深刻印记,其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改变。1919 年,由胡适为首的学者提议,由北京大学、江苏教育学研究会等组织进行联合,对杜威教授发出巡回演讲的邀请,进行来华讲学。而胡适作为他的学生,理所应当地担任了最合适的翻译、秘书职位,进行了大部分演讲活动的设计、组织,同时还作了大量关于他演讲内容中先进思想理论整理汇编,形成极为珍贵的材料与文献。可以说,胡适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最忠诚的信徒,并将其思想深深融入到了中国的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之中,极大地促使了中国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革新进程。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即“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同时他还针对传统教育流派提出的“旧三中心”,创造性地对应提出了“新三中心”[13,6]。其中,对胡适课程与教学理论有着极具震慑力的方面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儿童中心”论,反对压抑学生个性,主张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心理、能力、性格和兴趣,着力培养与发展学生各不相同的个性心理,并以此来确定最适合的课程内容、手段,其教育效果必定事半功倍;二是主张生活教育,根据“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自然发展”[13,18]等主张,曾指出最好方法就应该是到真正现实中学习、磨练,“从做中学”,反对教育是为未来做准备的观点,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应该注重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法上,应抛弃传统的“静听”“单纯地学习书本上的课文”注入模式,提倡以平等、公正方式进行。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首先,综合探究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形成的背景和理论源头,这与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内容特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最先从胡适身处背景与教育历程出发,探究其语文思想形成之源头所在。其次,深入剖析其语文课程、教学理论,本论文第二块,就从课程论、教学论各要素上,详细进行阐释与论证,这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最后,针对实践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结合胡适相应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思想观点,挖掘出其先进性与科学性的内容,以求对当下实际教学的创新提供一定参考建议。

五、写作提纲

文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 第4篇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目的:在当代散文作家群体中余秋雨是独特的,余秋雨的散文被认为是“重拾困扰着若干代人的重大课题,避开庸俗社会学、政治学的羁绊,直指民族心灵的深处”的散文。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余秋雨散文中的处处透露出来的寻根,并对其进行详细解析和深入探究,试图通过文学寻找的文化根基来体现和折射民族文化的精神。进而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力和思索寻根意识对当代文明的重要性。

意义:本文通过探索余秋雨散文中体现出来的寻根意识,尝试性地揭示出寻根意识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现状:寻根文学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出现的一股文学思潮,主要是作家们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把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之根”弘扬光大并且开拓创新,其中余秋雨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深厚的寻根意识便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之一。但是对于余秋雨散文中体现出来的寻根意识方面的研究也有,却没有总结性的研究。

三、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1、余秋雨散文中寻根意识产生的根源

余秋雨的众多作品中之所以体现出浓厚的寻根意识,这也跟余秋雨本人的成长、思想、经历等有关。

2、“寻根”中的文化人格及其灵魂

(1)深邃的文化人格

余秋雨散文通过描写“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使得文化人能够“轻够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透露出中国文人坚韧执着的精神世界。放逐路上显露出来的强健人格与官格。余秋雨作品解析和探索中国知识分子和文人形象,并进行文化反省,体现出深深的人文精神。

(2)与世俗无关的文学追求和人格修养

文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 第5篇

英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作为一种思潮,唯美主义历史悠久。往上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而即便是今天,唯美主义也仍旧在启发着当代艺术思潮。

在古希腊时期,卡利马科斯曾创造出一种“_里亚诗体”,被认为是西方唯美主义思潮的最早起源。在后来的古罗马晚期诗歌和文学中,得到进一步发展。18世纪,康德首先提出审美活动的独立性,这是从理论上论证唯美主义的开端。康德之后,莱辛、歌德、席勒等人也对唯美主义进行探讨,而19世纪戈蒂耶“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口号推动了唯美思想明确理论体系的建立。美国诗人、作家爱伦坡在《诗的原理》中响应“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英国的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亦积极回应戈蒂耶的主张。在19世纪的英国,唯美主义两次达到高潮,王尔德是这一思想的中坚代表,是继承者亦是实践者。

唯美主义者反抗社会功利、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强调超然于生活的艺术纯粹、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他们尖锐批判物质社会,倡导应享受美的形式,充分享受个性。作为欧洲文艺思潮中有深远影响的艺术流派,对唯美主义的研究从来是艺术理论探讨的重点话题。

唯美主义的特征在于“超现实、超道德和无目的性”,所谓超现实是指“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高于生活”,正如王尔德所说,“生活模仿了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艺术可以反映道德,但艺术是纯粹的,仅受艺术家道德观念的影响,艺术本身并无道德与不道德之分;而“所有的艺术都是无用的”(All arts is quite useless),不应该被利用来获得任何经济或社会效益,或者巩固道德的地位。唯美主义与功利主义观点相对,不仅开拓了题材,也建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王柯童,曾海珠,2006,p68)。但对唯美主义理论的批评也不少见,比如有学者认为唯美主义“反对为教义而艺术,这是进步的,但是他们矫枉过正,宣扬艺术并非来源于生活,力图以艺术来美化生活,颠倒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并是艺术脱离现实,这又注定是行不通的”;并且“由于过分强调超道德而陷入感性崇拜,反而使美庸俗化”。(张莉、刘晓茜,,p38-39)

唯美主义对中国文学界影响也很深远。20世纪初,随着林纾等人译介的西方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在中国问世,唯美主义思想传入中国本土。周作人对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的译介是唯美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开端,随后_对王尔德喜剧《莎乐美》的介绍,及代表五四新文化的《新青年》、《新潮》杂志对王尔德作品及其生平介绍,使中国现代文坛出现一股“王尔德热潮”,还有朱维基翻译的《谎言与颓败》,林语堂翻译的《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以及梁实秋的《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等等,将王尔德唯美主义文艺思想的译介和初步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20世纪90年代,唯美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又受到中国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的重视,认为唯美主义虽然“唯心”,却明确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虽然“极端”,却构建了真、善、美相结合的审美观;虽然“片面”,却主张艺术与现实的关联,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2.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3.本选题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4.本选题撰写框架

5.拟参考的书目

专著:

[1] 王佩兰. 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M] .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

[2] 龚翰熊. 欧洲小说史[M] .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3] 徐葆耕. 西方文学之旅[M] .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4] 薛家宝. 唯美主义研究[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期刊:

[5] 宫昀. 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唯美主义体现[ J] . 考试周刊,2008(11)。

[6] 田红燕. 王尔德的艺术和人生[ J] . 聊城大学学报,2008, (2) .

[7] 张介明. 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J] . 外国文学研究, , (4) .

[8] 傅琦. 《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J].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7)。

[9] 王柯童、曾海珠. 《论唯美主义产生的背景及其特征》[J]. 中国比较文学,2006,(3)。

[10] 张莉、刘晓茜. 《清醒的扑火飞蛾》[J]. 中州大学学报,2004,(4)

英文资料

[11] Arthur Symons. A study of Oscar Wilde. London: Charles J Sawyer, 1930.

[12] George Woodcock. The Paradox of Oscar Wilde. London and New York. , 1949.

[13] Karl Beckson, The Oscar Wilde Encyclopedia. New Youk: AMS Press, 1995.

[14] Karl Beckson, ed. Oscar Wilde: The Critical Heritage. London: Routledye and Kegan Paul, 1970.

[15] Oscar Wilde, “The Critic as Artist”, The Complete Words of Oscar Wilde. London: Hamlyn, 1963.

论文题目:英国××××影响

论文语种:英文

您的研究方向:

是否有数据处理要求:否

您的国家:南京

您的学校背景:一般重点

要求字数:4500

论文用途:本科毕业论文 Bachelor Degree

是否需要盲审(博士或硕士生有这个需要):否

补充要求和说明:1.结构一定要清晰

2.请按照附件中的论文样板写

3.请按照开题报告写

4.材料都在附件中

文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 第6篇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本文把性格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深入剖析纳兰词的创作动机和情感基础,充分认识纳兰词的文学价值及其意义,扩宽了纳兰词的研究角度,使对纳兰词的的思想内涵了解得更为透彻全面。

二、研究方向的动态及本文创新点:

现有资料对纳兰词的研究呈现两种趋势:一是以晚清研究为代表的着重于从词情、词风、词律等传统角度的研究;二是以王国维为代表的在新文化运动引入的西方新的研究方式,在纯审美立场上重视审美的对象以及意境的构造。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提纲:

第一部分:回顾各个阶段对纳兰词的研究的成果以及概述别人眼中的纳兰。

第二部分:结合纳兰容若的生平事迹以及历史背景分析其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性格特征。

第三部分:分析纳兰词中意象的影射及其词的风格特点。第四部分:用辩证法论述性格悲剧与文学风格的联系与矛盾。

四、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查阅文献

心理学性格评定与分析法

唯物辩证法

五、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文学资料:纳兰容若的生平事迹及其历史背景资料、纳兰词作品集、传统对纳兰词的研究观点,主要参考文献《饮水集》、《纳兰性德评传》、《人间词语》等。

心理学资料:影响人性格形成的因素及其性格类型的特征。主要参考文献有《普通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

哲学资料: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主要参考文献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等。

六、毕业论文进度安排:

1.选题20xx年3月10日——20xx年3月20日

2.开题报告20xx年3月23日——20xx年3月27日

3.收集资料及实施研究20xx年4月06日——20xx年5月15日

4.完成初稿20xx年5月16日——20xx年5月23日

5.完成修改稿20xx年5月27日——20xx年6月03日

6.完成定稿20xx年6月07日——20xx年6月15日

7.论文答辩20xx年7月04日——20xx年7月04日

文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 第7篇

学生姓名: 李南兰

学 院: 中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蒋晓城

xx年 2 月 26 日

flowers of three lives ,deep love bute good luck is shallow-- research of the art of writing《the ten mile peach blossom of three life》

(1) 本选题研究现状

(2)本选题的意义、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文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 第8篇

题目:苏童《婚姻即景》中男性形象研究

一、选题意义

苏童《婚姻即景》中对男性形象的塑造有很强的时代或历史意义,其中男性形象的塑造既对推动小说情节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人性和两性关系的揭示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苏童笔下男性形象的研究,可以引起读者对苏童婚姻小说的研究的重视,进一步认识男性命运的悲剧与社会历史、家庭及自身内在的关系,启发读者对人性丑恶面的正视与深思。

二、预期成果

完成一篇不少于8000字的专业学位论文。

三、写作提纲

(一)男性的生存状态及悲剧命运

1.逃无可逃,继续堕落

2.一逃再逃,远离家庭

3.逃无可逃,以死解脱

(二)男性悲剧命运的多重原因

1.社会原因

2.家庭原因

3.自身原因

(三)男性悲剧命运的深刻意义

1.丰富的社会含义

2.人性的丑恶面

3.丰富的美学意味

四、时间安排

— 与指导老师联系,确定论文题目和论文提纲,填写选题审批表;

— 学生外出调研或收集相关资料,阅读参考文献,填写任务书,撰写研究综述和开题报告;

— 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每周至少见面2次,修改论文4稿以上,迎接学院论文中期检查;

— 完成论文修改工作,指导老师填写有关审阅意见表;

— 提交论文定稿,准备论文答辩。

五、参考文献

[1]颜芳艳.论苏童笔下的下层男性形象[J].大众文艺,2012(5).

[2]郭放彩.品味婚姻中孤独者的语言——读苏童小说集《婚姻即景》[J].安顺学院学报,2012(1).

[3]王蓓.丧失诗意的知识分子:苏童小说知识分子形象解读[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11).

[4]黄雪玲.在女性夹缝中挣扎生存的男性——浅析苏童《妻妾成群》男性生存的悲剧[J].九江学院学报. 2011(4).

[5]吴雪丽.“启蒙”视野之外的人性诗学——试论苏童小说中的性别书写[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6]卢顽梅.绝世的苍凉——以《已婚男人杨泊》和《离婚指南》为例评苏童的婚姻小说[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

[7]李永新.孤独的灵魂 孤独的歌——论苏童小说的生存意识[J].当代文学,(5).

[8]蔡河明.苏童小说中底层人物命运的类型化[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1).

[9]张好.读苏童小说中的孤独与迷茫[J].科技创新导报,(7).

[10]陈术颖.女人的战争——男人的风景——解读苏童文集《婚姻即景》[J].安徽文学,2008(6).

[11]左蔚.代家庭婚姻题材作品异同——苏童《离婚指南》与池莉《不谈爱情》之比较[J].安徽文学,2008(3).

[12]黄建新.“没有一个好东西”——苏童笔下的男人[J].世界杂志,(11).

[13]郭本思.《妻妾成群》的男权意识[J].文学研究,2005(8).

[14]方玉彪,吴静瑜.飞翔中坠落——试论苏童小说中的男性形象[J].南昌大学学报,(4).

[15]苏童.苏童文集——婚姻即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16]苏童.苏童作品精编[M].桂林:漓江出版社,.

[17]孔范今,施战军.苏童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18]清如许,王洁译.诗经[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裘沙,王伟君.鲁迅杂文[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21]李泽厚,汝信.美学百科全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22]何新泽.培根论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4]吴芸芬.无法逃离的`生命归宿——论苏童小说的死亡主题[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

指导教师意见:

苏童是当代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素有“红粉杀手”之称,研究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论文数量众多,但该同学独辟蹊径以苏童《婚姻即景》中的男性形象为研究对象,对小说中的男性的命运和生存状态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男性悲剧命运背后的原因,探究男性悲剧命运的深刻意义。研究内容能体现当前社会和文学界所关心的问题,对这一问题探讨极具意义,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研究方案合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研究结论可以为研究苏童的小说提供一定的参考。据目前的条件,学生能完成本论文的写作。

文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 第9篇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新时代农民的典型——《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人物形象分析

主要研究内容

路遥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孙少平是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着力塑造的一个重要人物,平平凡凡的一个农村青年,却有不平凡的经历,他的身上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意义。他代表的是和他一样处于生活的最底层的农民青少年的奋斗形象。他的历史是一部奋斗史,一部苦难史,也是生命的无奈与悲剧。他卑微地生活在残酷的现实当中,遭受着常人难与忍受的痛苦,却依然坚强,也不失做人的美德,正义而善良,是个有情有义的硬汉子。本文本试图通过对孙少平这一人物形象的剖析来揭示所代表的深刻内涵和其所代表的现实意义。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一、介绍孙少平并分析孙少平人物形象

1、苦难的承担者

2、顽强拼搏、有理想、有追求的知识分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3、善良、宽容,有情有义——真男人

二、孙少平人物形象的原因

1、孙少平在成长过程中的奋斗精神

2、农村知识青年命运的安排与反思

(1)农村知识青年改变不了农民出身的命运安排,但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2)作为一个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在苦难的磨练中成长,找到属于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

三、孙少平人物形象的价值

1、说明孙少平的形象价值

2、孙少平形象价值的意义与作用

开题依据(包括前人的工作、相关研究现状、此项研究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应用前景等)

前人的工作和研究现状

文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 第10篇

文学是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本文将介绍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1)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选题背景:

在七大艺术里面,电影艺术是唯一一门有确切生日的艺术。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自1895年12月28日诞生后,在短短百余年时间里,电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迅速地将其它艺术挤到了边缘位置,并逐步占据当今文化的主流位置。中国电影的历史也已走过了百年的历程。经过几代电影人的不懈努力,中国电影人才辈出、佳片不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界限日益消弭的今天,电影以其巨大的优势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同时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的研究对象。电影已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当今社会最为活跃的文化因素之一。

香港作为一个大众文化占主流地位的城市,其电影风格不同于大陆,以商业性和娱乐性为主流,这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了好莱坞的电影风格。这样的社会文化语境成为香港后现代主义电影产生的温床。从饰演83版《射雕英雄传》中一个被梅超风抓死的金兵乙,周星驰开始进入观众的视野,却并没有引起绝大多数人的注意。不过,天赋加努力,经过短短二十年时间,周星驰就凭借自己一部部影片征服了观众,并且开创了一个时代:无厘头喜剧,即后现代主义喜剧时代。香港的后现代主义电影并不是始于周星驰,不过却绝对是在周星驰的电影中发扬光大的。在《霹雳先锋》中,这种风格还不明显,自《赌圣》后,它便日渐成熟并大放光彩,不过,在周星驰晚期的几部影片中,这种风格又有所淡化。在这种风格的影响下,很多人纷纷效仿,出现了很多类似风格的影片,并且这种情况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2.选题目的:

周星驰电影盛行二十年,出现了很多经典之作。本人很早接触他的电影,并且对其影片喜爱之至,很多影片都是反复观看。我曾就其影片写过几篇影评,不过难免落入俗套。我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周星驰电影的论文,苦于没有新颖的角度。接触后现代主义理论之后,我豁然开朗。周星驰电影与后现代主义的每一个特征都是那样的吻合,简直就像为后现代主义而生的一样。故而我将周星驰电影和后现代主义文化结合起来论述,为周星驰电影正名。

3.选题意义:

周星驰电影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而周星驰电影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无论是对于文化学家研究后现代主义文化,还是对于普通观众正确看待当今影坛出现的无厘头搞笑之风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论文的研究能够揭示周星驰电影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弥补目前周星驰研究中的某些不足,同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点理论借鉴。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研究综述:

文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 第11篇

论文题目:唯美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1、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作为一种思潮,唯美主义历史悠久。往上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而即便是今天,唯美主义也仍旧在启发着当代艺术思潮。

在古希腊时期,卡利马科斯曾创造出一种“_里亚诗体”,被认为是西方唯美主义思潮的最早起源。在后来的古罗马晚期诗歌和文学中,得到进一步发展。18世纪,康德首先提出审美活动的独立性,这是从理论上论证唯美主义的开端。康德之后,莱辛、歌德、席勒等人也对唯美主义进行探讨,而19世纪戈蒂耶“为艺术而艺术”(Artforart’ssake)的口号推动了唯美思想明确理论体系的建立。美国诗人、作家爱伦坡在《诗的原理》中响应“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英国的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亦积极回应戈蒂耶的主张。在19世纪的英国,唯美主义两次达到高潮,王尔德是这一思想的中坚代表,是继承者亦是实践者。

唯美主义者反抗社会功利、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强调超然于生活的艺术纯粹、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他们尖锐批判物质社会,倡导应享受美的形式,充分享受个性。作为欧洲文艺思潮中有深远影响的艺术流派,对唯美主义的研究从来是艺术理论探讨的重点话题。

唯美主义的特征在于“超现实、超道德和无目的性”,所谓超现实是指“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高于生活”,正如王尔德所说,“生活模仿了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艺术可以反映道德,但艺术是纯粹的,仅受艺术家道德观念的影响,艺术本身并无道德与不道德之分;而“所有的艺术都是无用的”(A),不应该被利用来获得任何经济或社会效益,或者巩固道德的地位。唯美主义与功利主义观点相对,不仅开拓了题材,也建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王柯童,曾海珠,,p68)。但对唯美主义理论的批评也不少见,比如有学者认为唯美主义“反对为教义而艺术,这是进步的,但是他们矫枉过正,宣扬艺术并非来源于生活,力图以艺术来美化生活,颠倒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并是艺术脱离现实,这又注定是行不通的”;并且“由于过分强调超道德而陷入感性崇拜,反而使美庸俗化”。

唯美主义对中国文学界影响也很深远。20世纪初,随着林纾等人译介的西方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在中国问世,唯美主义思想传入中国本土。周作人对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的译介是唯美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开端,随后_对王尔德喜剧《莎乐美》的介绍,及代表五四新文化的《新青年》、《新潮》杂志对王尔德作品及其生平介绍,使中国现代文坛出现一股“王尔德热潮”,还有朱维基翻译的《谎言与颓败》,林语堂翻译的《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以及梁实秋的《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等等,将王尔德唯美主义文艺思想的译介和初步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20世纪90年代,唯美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又受到中国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的重视,认为唯美主义虽然“唯心”,却明确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虽然“极端”,却构建了真、善、美相结合的审美观;虽然“片面”,却主张艺术与现实的关联,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2、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3、本选题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4、本选题撰写框架

5、拟参考的书目

专著:

[1]王佩兰.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龚翰熊.欧洲小说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3]徐葆耕.西方文学之旅[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4]薛家宝.唯美主义研究[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期刊:

[5]宫昀.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唯美主义体现[J].考试周刊,(11)。

[6]田红燕.王尔德的艺术和人生[J].聊城大学学报,2008,(2).

[7]张介明.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4).

[8]傅琦.《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7)。

[9]王柯童、曾海珠.《论唯美主义产生的背景及其特征》[J].中国比较文学,2006,(3)。

[10]张莉、刘晓茜.《清醒的扑火飞蛾》[J].中州大学学报,,(4)

英文资料

[11].

[12].

[13]KarlBeckson,.

[14]KarlBeckson,.

[15]OscarWilde,“TheCriticasArtist”,.

文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 第12篇

英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题 目:解读阁楼上疯女人的悲剧人生

研究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状况和应用前景(附参考文献):

一:研究目的意义:

二:国外研究状况

有关国外对简里斯的研究性文章或著作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有关于作家简里斯的研究论文和著作主要有:Elaine Savory:Jean Rhys;Sanford Sternlicht:Jean Rhys;Joy Castro :Jean Rhys ;Sylvie maurel:Jean Rhys;在研究简里斯的短篇小说方面的文章有:Thorunn Lonsdale:Displacing the heroine : location in Jean Rhys 's short stories “Let them call it jazz”, “Mannequin” and “I used to live here once”;有关于研究简里斯的《藻海无

边》的主题方面的文章和著作主要有:Maria Olaussen:Jean Rhys 's Construction of Blackness as Escape from White Femininity in 'Wide Sargasso Sea';Friedman,:Jean Rhys: A Critical Study;在研究简里斯的《藻海无边》与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之间的关系的文章有:Michael Thorpe:The other Side :wide Sargasso sea and Jane Eyre;在研究艺术手法上的研究文章有:Sue Thomas:The Worlding of Jean Rhys: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World Literature ;Joyce Carol Oates: Romance and anti-romance:from Bronte’s Jane Eyre to Rhys’s Wide Sargasso Sea;Caroline Rody:Burning down the house :the revisionary paradigm of Jean Rhys’s Wide Sargasso Sea.

三:国内研究状况

到目前为止,搜索到的有关《藻海无边》的博士论文是北京外国语大学 张峰的博士论文《他者的声音吉恩瑞斯西印度小说中的抵抗话语》以及其学术论文《“属下”的声音——〈藻海无边〉中的后殖民抵抗话语》和《从〈藻海无边〉看殖民空间内“英国特质”的虚构性》;学位论文有西南大学 届刘琳的《<藻海茫茫>中的身份与创伤》; 徐州师范大学刘须明的《论简里斯与她的〈藻海无边〉》;哈尔滨学院李媛媛的《试析〈简爱〉与〈藻海无边〉女性文学的文化特质》;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届李英姿的《一个颠覆文学经典的文本——论〈藻海无边〉对〈简爱〉的改写》;东南大学 届王涛《〈藻海无边〉和〈在我皮肤的城堡中〉中的身份遗失与建构问题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6 届陈薇的《理性的疯狂:论简里斯作品中的疯癫主题》;山东大学 2006 届李立新的《简析安托瓦内特的悲剧》;东南大学 届刘莹的学位论文《边缘人的声音——简里斯小说中女性形象研究》;浙江教育学院人文分院芦雪瑾的《试论〈简爱〉与〈藻海无边〉中的两位梅森》等。

以上可以看出对简.里斯的研究大致分为对作家简. 里斯的分析研究,对简.里斯的《藻海无边》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关系研究,对《藻海无边》主题研究,对其写作艺术手法及人物形象这五个方面。本文将立足于小说《简爱》这个文本,结合简里斯本人的特殊身份、生活经历、思想倾向等,通过对其作品《藻海无边》的研读和研究来透析作品中导致安托瓦内特阴暗和孤独的`童年生活的原因,结婚后的安托瓦内特与丈夫罗切斯特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最后疯癫的心理因素、地理环境因素和历史原因。

参考文献:

外文部分

1. Elaine Savory. Jean Rhys. Cambridge University. .

2. Friedman. Jean Rhys: A Critical Study.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79.

3. Joyce Carol Oates. Romance and anti-romance: from Bronte’s Jane Eyre to Rhys’s Wide Sargasso Sea. From Virginia Quarterly Review 61. 1985.

4. Maria Olaussen. Jean Rhys’s Construction of Blackness as Escape from White Femininity in 'Wide Sargasso Sea. The Board of Governors. The University of Calgary. 1993.

5. Sylvie mauler. Jean Rhy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8.

中文部分

1.陈薇.理性的疯狂:论简里斯作品中的疯癫主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2.李立新.简析安托瓦内特的悲剧〔D〕.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6.

3.李英姿.一个颠覆文学经典的文本——论,《藻海无边》对《简爱》的改写〔D〕.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5.

4.刘琳.《藻海茫茫》中的身份与创伤〔D〕.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8.

5.刘须明论简里斯与她的《藻海无边》〔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

6.刘莹.边缘人的声音——简里斯小说中女性形象研究〔D〕.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07.

7.芦雪瑾.试论《简爱》与《藻海无边》中的两位梅森〔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

8.王涛.《藻海无边》和《在我皮肤的城堡中》中的身份遗失与建构问题研究〔D〕.东南大学 2006.

9.张峰.他者的声音吉恩瑞斯西印度小说中的抵抗话语〔D〕.北京外国语大学 2006.

10.张峰.“属下”的声音——《藻海无边》中的后殖民抵抗话语〔D〕.当代外国文学(1).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 主要内容:

《藻海无边》,是一部对英国女性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的代表作《简爱》(Jane Eyre)进行的颠覆性改写的作品。《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英国小说中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读过《简爱》的人,无不熟悉书中的面目可憎、性格邪恶、无耻疯女人伯莎梅森,也有不少人都讨厌她的存在。疯狂的她纵火毁掉了桑菲尔德庄园,差点破坏了简和罗切斯特之间纯洁的爱情和幸福,她使得罗切斯特致残,而她自己最后也葬身火海,结束了自己疯狂而又多余的一生。出身于加勒比海的女性作家简里斯对这部经典名著中作为反面人物的疯女人伯莎梅森的重新解读和改写,创作了不朽的著作《藻海无边》。简里斯凭借对《简爱》的深入研究以及对“疯女人”伯莎梅森所处的时代背景的了解,及其在西印度群岛的成长经历,充分发挥了她的想象填补了作品中的空白,在《藻海无边》中,简里斯笔下的伯莎梅森不再是魔鬼,在她身上也没有了令人厌恶与恐惧的疯狂和暴力。简里斯以她对弱者的同情和写作的激情还给伯莎梅森以一个崭新的名字——安托瓦内特,让她保持《简爱》中最基本的故事表象的同时,给她正常的思维,还她说话的权利。《简爱》中那个“半人半兽”的伯莎梅森脱胎换骨成为《藻海无边》的女主人公安托瓦内特——一个来自殖民地单纯脆弱而又美丽多情的克里奥尔白人女子,她走出了桑菲尔德庄园的阁楼,向人们诉说着自己在“疯癫”之前的痛苦和孤独交织陪伴的童年时代以及与罗切斯特结婚以后在西印度群岛上以满怀希望开始而以彻底失望作结的蜜月生活,讲述了一个让人信服的过去。本文研究的就是导致安托瓦内特疯癫的各种因素,深究这个鬼魁祸首到底是谁,还是在当时社会大家都是恶魔。

二:研究方法

资料查找法,文献归纳法, 行为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及个人对所搜集资料的思考

三:思路

文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 第13篇

英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推荐

题目:刚柔并济的斯佳丽——浅析《飘》中斯佳丽之男性化性格

一、背景介绍

美国现代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chelle 1900-1949)生命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飘》于1936年发表后即刻风靡全美,话为传奇。至今问世已逾半个世纪,《飘》之魅力却仍历久弥新,堪称世界永恒的经典。故事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通过描写南方两个庄园的兴衰历程以及几个人物之间的爱情波折,从而生动地塑造了一名意志坚强,追求独立的女性---斯佳丽奥哈拉,而其既富有女性柔情魅力又颇具男性阳刚之气的性格更成为了小说的特殊亮点。

注:本部分应该介绍小说或研究的背景知识(Background Information)。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注:本部分应包括国内外学者所做的与该论文选题有关的研究,国内外有哪些重要论文、论著涉及到本选题的内容,本课题处于何种地位,是属于开拓领域,还是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研究?

三、课题研究内容

本文将致力于分析斯佳丽身上所潜在的独特男性化性格,通过结合小说内战及南方文化变迁的历史背景,并借助于对斯佳丽与小说其他主角的性格对比参悟,从而展现其刚柔并济的人格魅力。

注:本部分应说明本选题的研究重点或者此论文的论点以及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从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即:斯佳丽与小说其他人物的种种生活侧面,对土地的莫大重视,以及对未来的个性认识,从而侧重反映其显赫的男性化性格及独特的刚柔兼并式的女性魅力。

注:文学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本细读,如果使用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文本请在此说明。语言学论文须注明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做实验、展开调查、数据分析和统计,等等。

五、论文提纲

1. 引言

《飘》的简介

斯佳丽人物简介

2. 斯佳丽的性格特征

斯佳丽的座右铭

斯佳丽的乐观和独立

3. 斯佳丽人物形象的矛盾面

传统与反叛

爱与恨

4.结论

六、日程安排

序号 各阶段名称 起止日期

1 收集资料

/11-2012/12

2 完成初稿 2012/12-/3/5

3 第一次修改 2013/3/6-2013/4/1

4 第二次修改 2013/4/2-2013/4/30

5 完稿 2013/5/28

文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 第14篇

一、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自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以田园诗蜚声文坛,《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尤为人所称道。所以人们常常将范成大归为田园诗人,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因为其爱国题材的诗也颇值一提。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他出使金国时所写的72首“使金诗”。使金诗是范成大诗歌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带有其一贯的特点。作为范成大出使金国这一特殊经历的出色见证, 这组作品从头到尾读下来又有其鲜明的个性。

二、研究动态、见解

关于范成大研究的论著方面有以下一些:

于北山先生和孔凡礼先生各著有《范成大年谱》;

傅漩琼先生汇编的《杨万里范成大资料汇编》;

孔凡礼先生著有《范成大佚著辑存》;

周汝昌先生点校的《范石湖集》,后又订成《范成大诗选》;

顾志兴先生携余冠英先生、俞平伯先生等编写了《范成大诗歌赏析集》。

有关范成大研究的论文已发表数十篇。

其中,大部分都是研究范成大的田园诗。比如谢桂华的《范成大悯农诗及其创作缘由探论》、曾玉章的《本色的田园诗人一一诗中解读范成大》、张坷的《挑花源里可耕田?一一浅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高红梅《读石湖田园诗心解》、张福勋《生命的自然诗化与哲学诗化》、钱桂兰《田园风光好宜堪入画图一一谈范石湖田园杂兴的风景画面》等。

也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注意到了“不论从内容讲或从艺术讲,都可成为杰作”的使金纪事诗。如姜逸波的《范成大“使金”诗的爱国思想》、景宏业的《范成大出使金国所作诗艺术》、徐新国的《论范成大的爱国诗》等等都以爱国为中心从不同的角度谈到了范成大使金诗。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里选取了七首使金诗作分析,他中肯而言简意赅的分析基本成了使金诗的定论。

本文拟从分析范成大的72首使金诗的艺术特色入手,初步探讨诗人的思想,并从诗中感受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三、研究思路;

第一部分:引言(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分析并论证观点

一、使金诗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使金诗中记录的北方女真民族的风俗文化。

三、使金诗反映的女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第三部分: 结论

研究方法:

资料分析法;归纳整理法。

四、总体安排、进度计划

此次论文写作按“资料收集——开题报告——完成初稿——论文修改——论文定稿”顺序进行:

20XX年12月15日——20XX年1月10日 收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20XX年01月11日——20XX年1月30日 归纳、整理、分析资料

20XX年02月01日——20XX年3月12日 撰写初稿

20XX年03月12日——20XX年3月25日 论文修改

20XX年4月5日前: 论文定稿

五、主要参考文献

[1]范成大.范石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吕慧娟 刘波 卢这.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M]:第三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 9 8 4.

[3]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胡传志.论南宋使金文人的创作[J].文学遗产.2003(5).

[5]马克思 _.马克思_选集[M]: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文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 第15篇

一、选题的意义

《美丽新世界》是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之一,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书,在国内外思想界影响深远。反乌托邦主题描绘的是反面的理想。《美丽的新世界》矛头主要指向所谓的科学主义,描绘了科学主义的乌托邦。其中乌托邦种种不合理的制度,是对现代人类发展趋势的反讽。赫胥黎通过三个层面的人物经历揭示了乌托邦文明的虚伪,成功地瓦解了乌托邦的神话。该书不仅在思想上反映了赫胥黎对人类发展趋势深刻独到的见解,在艺术上也突破了传统乌托邦流于说教的弊病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二、简述选题在该领域的水平和发展动态

长期以来,对于《美丽新世界》的评价有许多。无论是从作品结构、主题、创作手法、语言特点都有很多相关的评论。在这部小说发表之初,各方就对其反应不一。威尔斯认为这部作品是对科学的背叛,赫胥黎没有权利背叛未来。还有一些评论者认为这部作品缺乏想象力,赫胥黎是在借小说发泄对社会的不满。他说:美丽新世界是赫胥黎先生的老的原理的颠倒。厌恶今天的世界,他想象了一个遥远未来的科学的完美的世界,并且发现它同样令人不快。与许多评论者对这部小说失望的观点相反,维斯特看到《美丽新世界》在政治上的讽刺意义。她认为这部小说是对苏俄和美国社会的讽刺,同时她认识到这部小说的人道主义主题。虽然评论家对这部小说褒贬不一,作为一部优秀的反乌托邦题材的小说,还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三、论文所要研究的内容和理论依据

本文主要通过乌托邦文学和反乌托邦文学的理论基础,对该书进行深刻的分析。

四、论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文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 第16篇

英语教师文学素养教学影响分析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提高英语文学素养的方法,为同学们提供更多样化、更丰富的教学环境。为了培养学生优秀的英语能力、高尚的情操道德、良好的人文精神而积极探索英语教学实践中的点点滴滴,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关键词:英语;文学素养;教学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推广英语必修课程,到了90年代,英语已经成为全国高校学生的第一外语。此外,国家还在全日制普通大学推行英语等级考试,英语直接跟国内学生的升学、毕业挂钩,逼着大学生非要学好英语不可。语言的沟通意味着跟国际接轨。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腾飞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英语基础课程的推广,全球化带来的很多机遇都是以英语作为桥梁走进中国的,可以说国内的英语教育还是很成功的,但是现在的水平还不够。如今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成体系化、规模化,但是在精度和深度上还显得尤为不足,如大学生英语的听说能力普遍比较欠缺,不能灵活地跟外国人沟通,学习了多年英语却达不到用英语交流的目的等。正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所言,为了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深化教育改革,当今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应当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主,特别是学生的听说能力,以方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发展中能够熟练地应用英语进行交际,提高学习能力、增进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发展需求和个人的发展需要。达到这些目标,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协助学生共同来完成,教师作为英语知识的传播者起着最为实际、相当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师的文学素养直接关系着大学生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大学生英语教学的现状

我国自从在高校中设置英语课程以及等级考试以来,一直在坚持不懈地进行深化英语教育体制改革,并且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实际效果。在英语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有一个问题是专家们一直引起重视并且争论不休的,那就是英语文学素养的培育在英语教学中起什么作用?持轻视观点的专家们认为,绝大多数学生并不能将英语文学素养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已经很大了,商品经济社会本就注重学习的功利性,花费大量的时间培养文学素养莫不是对国内学生学习英语初衷的偏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仅仅注重英语的实用性无异于对语言学习本末倒置,英语国家文学灿烂如星河,这种语言代表着人类历史发展中人文精神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呼吁人们重新重视文学素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一争论到现在仍未消失,但是在长期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忽视英语文学培养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往往专注于过级和考试,忽视了英语文学这个丰富的资源宝库,以至于不能学以致用,不能将英语知识向纵深的方向发展,学生往往在英语学习后期进入瓶颈期。在研究调查中专家们发现,对英语抱有浓厚兴趣,喜爱英美文学的学生往往能取得不错的学习效果,提醒人们学习语言也要和实践相结合,在文学语境中磨炼语言水平。由于我国英语基础课程相对完善,大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英语基础,现阶段英语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将英语学习向深广度上推行。现今实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材,如外研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高教社的《新编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等,从文学理论的高度上对课文进行了统筹,注重吸收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文学作品,以培养同学对英语文学的学习兴趣和赏析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形象的感悟力以及充分借助课堂上的互动品味英语文学的美感和艺术表现力,增加同学们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然而,教材的标准提高给高校英语教师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课文选用英美文学的优秀文学作品原文,一方面,增加了英语教程的艺术性,让教学上的把握变得更加复杂;另一方面,由于课文的难度大幅度增加,教师对原文的解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将难懂的知识内容传达给学生的同时又不只是流于简单翻译和语法分析,同样对教师的英语文学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对课程只是一知半解,或者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很难对英语学习进行深入完整的把握,对英美文学在人物、情节、艺术特色上的丰厚内容只能望洋兴叹,英语课程改革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英语教师文学素养对教学的影响

三、提高英语教师文学素养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江华.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42).

[2]章洁帆.提升英语专业教师的文学素养的必要性与策略[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4).

[3]李正栓.大学英语教学应有文学教育意识[J].当代外语研究,(03).

文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 第17篇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来源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类型相关的题目,本人很感兴趣,于是确定选择该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中象征主义,来叙述中文明与自然的冲突。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小说家和作家,是著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也是三姐妹中最具天赋的一个。她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但是这部伟大的作品却使她扬名于世。通过,艾米莉勃朗特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通过写两个截然不同的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充分表现了维多利亚时期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冲突以及怎样反映了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的偏爱。小说中自然和文明冲突不断,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多次运用对比和象征来表现此冲突,例如,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冲突,凯瑟琳两种不同的爱情观的冲突。这种冲突正是基于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异于常人的热爱和当时现代文明盛行的背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姐妹从小生活在荒原上,自然在她们心中是神圣之物,这点很像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观点。并且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沃兹沃斯和柯律利治等著名诗人影响,自然,情感和哥特式元素在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人们以自然之情为基础的生活受到现代文明的激烈冲击。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艾米莉勃朗特看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罪恶,内心更加执着于对自然的喜爱。因此,要想真正读懂这部伟大著作,就必须要了解小说中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观点。只有了解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态度,才能真正明白在这爱恨情仇下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人类生活应该顺应自然和本x。通过中自然和文明的从图矛盾,由此来叙述中回归自然的观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2、王宏洁则在中认为,自然和文明的冲突矛盾也就是中的其中一个重要主题。自然,要求人们生活需要顺从内心情感和自然本x,得到自然错给予的舒适和自得。而文明,则是不同于自然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要求人们生活遵从道德和理智。文明由此带来了物欲横流的社会以及追逐自身利益的人类,因此纯净自然之人被文明所污染。而自然不会随着文明的出现和进步消失,自然会一直存在。所以自文明诞生开始,文明和自然的冲突就不断。

(二)国外研究现状

1、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九一六年就写过一文。她写道: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光x和热情说我爱,我恨,我受苦。她的经验,虽然比较强烈,却是和我们自己的经验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中没有我,没有家庭女教师,没有东家。有爱,却不是男女之爱。艾米莉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损害。她朝着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书中把它拼凑起来。那种雄心壮志可以在全部小说中感觉得到——一种部分虽受到挫折,但却具有宏伟信念的挣扎,通过她的人物的口中说出的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却是我们,全人类和你们,永存的势力这句话没有说完。

2、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 kettle)在一书中第三部分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他总结说: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x、紧张与矛盾冲突。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x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三、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

(一)课题研究内容

艾米莉勃朗特在中多次运用象征主义,例如,呼啸山庄和西斯科拉里夫与儿时的凯瑟琳代表自然,他们崇尚自由,顺应自然和暴风雨似的生活原则而与呼啸山庄对立存在的画眉山庄以及林顿家庭则代表文明,他们彬彬有礼,服从一切社会原则。自然和文明表面风平浪静一直到西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偶然闯进画眉山庄,于是冲突不断。凯瑟琳的自然之情开始受到文明的真正挑战,她开始背叛自己的内心情感,越来越像淑女,最终她舍弃对西斯克里夫的真爱嫁给埃德加林顿,表面上文明占取了绝对优势。但是婚后的凯瑟琳被内心的自然之情折磨致死。而西斯克里夫也因为凯瑟琳的背叛自然x扭曲到极端,他变成了复仇的恶魔。文明的侵犯使人x扭曲,约束人的真实自然之情,造成了悲剧。尽管文明带来了进步,但是文明却扼杀了人x。最终,艾米莉勃朗特让西斯克里夫在死前打开阻碍之窗-文明,让两人的游魂在荒野间游荡。种种表明艾米莉勃朗特对两人爱情的同情以及要求人顺应人x,重返自然的思想。本选题拟从三个部分加以阐述:

1、自然和文明的定义

2、自然和文明的较量:

a、自然和文明的象征: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西斯克里夫和林顿及其哈的顿

b、自然和文明的斗争:凯瑟琳的爱情选择和西斯克里夫的疯狂报复导致人x的扭曲

3、结论人应该顺从自然,归顺自然。文明的侵犯使人x扭曲以及给人带来毁灭x的灾害。

(二)课题研究创新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象征主义的运用,来解析自然和文明的冲突。艾米莉勃朗特不仅塑造两个截然不同的庄园,分别代表自然和文明,还赋予住在两个山庄中类似他们山庄的x格,通过他们的对比以及他们交织时所产生的矛盾分歧来说明自认和文明之间的对抗。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选题拟采用多种研究手法,然后再结合定x分析研究法、综合查找法、归纳法、翻译法、文献综述法、文献检索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加以详述。主要包括:

1、定x分析法:根据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x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

2、归纳法: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x,得出一般x的结论。

3、文献法:即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

文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 第18篇

题目:论《木兰辞》的影视改编

一、课题任务与目的

论文题目:论《木兰辞》的影视改编

主要任务:本文主要分析对乐府民歌《木兰辞》的影视改编,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影响较大的两部作品,即:美国迪士尼公司的动画片《花木兰》以及由马楚成导演的《花木兰》()。本文将通过对两部不同版本的影视作品的情节改编、主人公形象塑造、设置配角形象以及主题设置上反映出改编者各自不同的民族烙印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

研究目的:通过对两部《花木兰》的影视改编作品的对比分析,来研究中西方不同改编者究竟有何审美倾向及价值取向。

二、调研资料情况

3. 李婉,穿比基尼的“花木兰”——从叙事学角度看迪斯尼影片《木兰》对中国《木兰诗》的改编,《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

4. 李晓庆,试论中西合璧的动画《花木兰》,《文学教育(上)》, 2007(1)

5. 孙连琦,漫谈《木兰诗》[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1)

6. 杨开达,谈《木兰诗》的修辞艺术,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5)

7. 秦志希、翟晶,从迪斯尼《花木兰》看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当代传播》,2002(2)

8. 梁静璧,意识形态对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字幕翻译中归化策略的操纵[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9.毕耕、李冬青,《花木兰》:迪斯尼演绎的东方传奇,《中州大学学报》,2002(2)

10. 陈韬文,《文化转换:中国花木兰传奇的迪斯尼化与全球化 》[A],第六届全国传播学会议论文[C],19

11. 塞缪尔?亨廷顿,张立平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M], 新华出版社,

文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 第19篇

标题:

论美国梦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

(Destruction of the American Dream--Analysis on The Great Gatsby and Tender Is the Night)

1)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美国从它诞生到现在虽只有两百多年,但在这样的背景下却产生了大量的著作,这些著作对世界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些著作中,“美国梦”是当今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但这些著作大部分都停留于研究美国的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层面,没有人能全面地研究“美国梦”的从始至今。

2)选题研究目的

“美国梦”深深根植于美国文化之中,是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中的主人公盖茨比和迪克对“美国梦”的追求,其理想的破灭和最终的死亡来阐释“美国梦”的本质。

3)本选题的动机意义、主要观点、内容、重点及难点

动机意义: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是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作家,他所代表的美国人起初对战后的世界抱有幻想,但到头来大失所望,陷入迷惘和悲观之中,显示了未经历战争的一代人对“美国梦”的幻灭,他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真实而生动的描述了这一时期的美国风貌,并结合了菲茨杰拉尔德的自身经历揭示了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爱情和美国梦情结以及对美国梦的幻灭感,从而找寻美国梦失落的真正原因。

主要观点及内容:《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这两部著作却比较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美国梦”,因为它是菲茨杰拉德思想和经历的真实写照,本篇论文通过《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来研究“美国梦”这一主题,揭露了资产阶级文明的虚伪欺诈的本质,能够使人们认识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美国梦”的破灭是在所难免的。

重点:本选题重在通过《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这两部著作研究美国梦破灭的原因。

难点:怎样从两部小说的主人公的角度来分析美国梦破灭的原因。

4)论文的结构及简要说明

1.引言

2.菲茨杰拉德和他的美国梦

3.《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最初的破灭

4.《夜色温柔》--美国梦彻底的破灭

5.两部小说中美国梦破灭的原因

6.结论

5)参考书目

Robert Achieving of The Great Gatsby: Fitzgerald,1920--1925.(Lewisburg,1979)

Stavola,Thomas Fitzgerald:Crisis in an American Press Limited,1979.

,“Letters to Scott Fitzgerald,”in Fitzgerald,The Crack-up,(Harmonds-Worth,1965)

Piper,Henry ’s The Great Gatsby:The Novel,The Critics,The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70.

方杰:《“美国之梦”的结构与解构-试析〈夜色温柔〉中的深度模式》,《山东外语教学》第4期

庄文泉:《一部成功解构美国梦的不朽之作--评〈了不起的盖茨比〉》 龙岩师专学报 ,1999年12月第4期

6)研究基础与方法

文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 第20篇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所有的语言跟社会一样包含着历史,历史中变化是最突出的特征之一。语言在历史中不断变化,不断产生出新义与新词。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制度与经济结构随着世界化而快速发展,原本不存在的事物不断产生,新形成的概念反映在语言中,成为“新词”。“新词”不仅是“新出现的语言”,也是反映社会现实的镜子。汉语的新词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和人类的心理现象,因而不断地出现。

中国的社会语言学家陈原认为,“新词现象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语言现象。新词出现是社会生活变化的结果。”。另一个学者_兰指出“新词语是以词语产生的时代为依据形成一个词汇群体,受新时期社会特点的影响和制约,明显带有社会时代的痕迹和烙印;”。这说明新词语除了可以从语言学角度研究以外,也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因为新词语的出现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心理现象。最近 新词语在语言学中成为了一种新的研究领域。

因为新词语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历史、社会、文化的背景,所以词汇的意义比较难以理解,同时翻译文章的时候也常常造成错误。本论文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年轻人对新词语的认识,同时考察生活中最常用的新词语及其产生的原因。

(二)研究意义

现在在韩国开始了中国流行风,比中国的韩流更热闹。在韩国有许多人愿意了解中国的.语言与文化,本论文提示的多样的新词语能够帮助了解汉语与现在的中国。跟韩国一样,在中国也开始了韩国流行风,特别是韩剧的影响,许多的广告、媒体、文献上出现韩语音译词。 比如,“啊拧哈塞哦”是汉语“你好”的意思,其读音与韩语原读音相似。本论文要研究与分析最近在中国社会中相当著名的韩语音译词。

二、研究思路与内容

三、研究现状

四、论文的研究重点、难点

(一)研究重点

新词语不仅是从以前存在的一种词汇现象,也是最好表现时代感与大众心理的有趣的语词现象。不过,在语言学系新词语不那么受欢迎,新词语是很快地出现同时很快地消灭,所以许多新词语编入词汇系之前容易消灭。但是,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新词语是在语汇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社会与文化上集中地反映词汇的动态变化。因此,对研究语汇历时的变化价值非常大。本论文介绍最近在中国社会中相当著名的韩语音译词是什么与韩语音译词的影响。本文重点通过调查问卷考察在中国留学的外国留学生对新词语的理解度和意识度。

(二)研究难点

语言是环境变化的产物。出现新的环境,就会出现新的语言成分。在中国开始英语热之后,借用了一些英语的新词语,利用音译、意译或者直接以英语的形式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但是新词语的使用者受限于不同的社会圈子,比如年轻人和老年人使用和理解新词上会出现很大差异,尤其是中国有方言的影响,也产生了区域性新词语。作为留学生,这部分是写作的难点。

文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 第21篇

一、选题研究目的意义

出现,几乎可以使每个人在几分钟之内变成知识丰富的学者。在这种貌似知识繁荣的“快”时代中,一部好的、具有长久可读性且深具文学意义。作品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纵观严歌苓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她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但在细品之后,我们却能感受到她创作的诚意。她曾在一次采访中谈到过:“我觉得自己的创作就是厚积之后的瞬间爆发。” 正如陈思和所说,严 歌苓天生有着一副敏感又纤细的心:幼时良好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为她打下扎实的文学基础;动乱时代的经历和二十多年的移民生活体验,又为她提供了省视历史和自我的独特场所;特别是东西方文化相互杂容和猛烈的冲击,又赋予了严歌苓清醒的写作视角。 平日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累积,使移民后的严歌苓的创作相较于国内初期创作的局限性,更具有丰蕴的艺术价值。严歌苓努力地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实现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移民作家的身份也使她将这两种毫无关联的文化运用自如:她以西方文化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性”观念来回望母国的社会和文化,又以东方传统文化来建构海外的移民群体。因而,在中国当代作家对传统人性、命运和历史的创作中,严歌苓有着不容被忽视的独特地位。

基于此,本人选择对近六年严歌苓的小说中的女性研究进行整理,试图透过外在文本,运用文化、历史以及叙事学知识对研究严歌苓的女性的作品进行细致的梳理。

二、论文写作提纲(研究内容与思路)

本文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严歌苓是一位充满才气的作家,也是颇有争议的人物。因为边缘身份(局外身份)与双重视角的反观,为中国当代文坛提供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位置。 论文总的思路是总—分—总的思路,概括起来,本文研究的具体理路具体阐释如下:《近六年严歌苓小说中有关女性研究的综述》一文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女性形象的分析研究,主要包括地母式女性、对海外华人女性的书写、女性角色的边缘化等三个方面。第二部分是女性书写背后的深层次意蕴的研究,

主要包括女性身体书写、女性的身份建构的两个方面。第三部分是其他作家笔下的女性与严歌苓笔下塑造的女性比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严歌苓与不同移民作家笔下的女性比较,另一方面是严歌苓与外国作家笔下的女主人公的命运悲剧比较

三、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吕红(美国):海外新移民女作家的边缘写作及文化身份透视.华文文学 .. ( 总第 78期)

[2]朱育颖:河流意象: 大河之女新世纪的跨域书写.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总第233期)

[3]滕威:怀 想 中 国 的 方 式— — —试析严歌苓旅美后小说创作.华文文学.(总第51期)

[4] 陈瑞琳(美国):冷静的忧伤—从严歌苓的创作看海外新移民文学的特质.华文文学,( 总 第 58 期 )

[5]并不柔弱的话语:女性主义视角下的20世纪英文文学/刘岩等编著.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6]流散与回望: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海外华人文学/饶凡子主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7]张翎:《金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8]Thomas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M].珠海:珠海出版 社,2004.

[9]戴雪红.他者与主体:女性主义的视角[J].南京社会科 学,2007.

[10]严歌苓.陆犯焉识[M].作家出版社,2011.

[11]张舒.波伏瓦与女性主义[D].外语与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

文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 第22篇

一、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来源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类型相关的题目,本人很感兴趣,于是确定选择该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来叙述《呼啸山庄》中文明与自然的冲突。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小说家和作家,是著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也是三姐妹中最具天赋的一个。她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但是这部伟大的作品却使她扬名于世。通过《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通过写两个截然不同的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充分表现了维多利亚时期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冲突以及怎样反映了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的偏爱。小说中自然和文明冲突不断,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多次运用对比和象征来表现此冲突,例如,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冲突,凯瑟琳两种不同的爱情观的冲突。这种冲突正是基于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异于常人的热爱和当时现代文明盛行的背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姐妹从小生活在荒原上,自然在她们心中是神圣之物,这点很像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观点。并且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沃兹沃斯和柯律利治等著名诗人影响,自然,情感和哥特式元素在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人们以自然之情为基础的生活受到现代文明的激烈冲击。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艾米莉勃朗特看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罪恶,内心更加执着于对自然的喜爱。因此,要想真正读懂这部伟大的著作,就必须要了解小说中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观点。只有了解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态度,才能真正明白在这爱恨情仇下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人类生活应该顺应自然和本性。通过《呼啸山庄》中自然和文明的从图矛盾,由此来叙述《呼啸山庄》中回归自然的观点。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2、王宏洁则在《自然与文明的冲击》中认为,自然和文明的冲突矛盾也就是《呼啸山庄》中的其中一个重要主题。自然,要求人们生活需要顺从内心情感和自然本性,得到自然错给予的舒适和自得。而文明,则是不同于自然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要求人们生活遵从道德和理智。文明由此带来了物欲横流的社会以及追逐自身利益的人类,因此纯净自然之人被文明所污染。而自然不会随着文明的出现和进步消失,自然会一直存在。所以自文明诞生开始,文明和自然的冲突就不断。

(二) 国外研究现状

1、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九一六年就写过《〈简爱〉与〈呼啸山庄〉》一文。她写道: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光彩和热情说我爱,我恨,我受苦。她的经验,虽然比较强烈,却是和我们自己的经验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呼啸山庄》中没有我,没有家庭女教师,没有东家。有爱,却不是男女之爱。艾米莉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损害。她朝着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书中把它拼凑起来。那种雄心壮志可以在全部小说中感觉得到——一种部分虽受到挫折,但却具有宏伟信念的挣扎,通过她的人物的口中说出的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却是我们,全人类和你们,永存的势力这句话没有说完。

2、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kettle)在《英国小说引论》一书中第三部分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他总结说:《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操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三、 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

(一)课题研究内容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

多次运用象征主义,例如,呼啸山庄和西斯科拉里夫与儿时的凯瑟琳代表自然,他们崇尚自由,顺应自然和暴风雨似的生活原则而与呼啸山庄对立存在的画眉山庄以及林顿家庭则代表文明,他们彬彬有礼,服从一切社会原则。自然和文明表面风平浪静一直到西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偶然闯进画眉山庄,于是冲突不断。凯瑟琳的自然之情开始受到文明的真正挑战,她开始背叛自己的内心情感,越来越像淑女,最终她舍弃对西斯克里夫的真爱嫁给埃德加林顿,表面上文明占取了绝对优势。但是婚后的凯瑟琳被内心的自然之情折磨致死。而西斯克里夫也因为凯瑟琳的背叛自然性扭曲到极端,他变成了复仇的恶魔。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约束人的真实自然之情,造成了悲剧。尽管文明带来了进步,但是文明却扼杀了人性。最终,艾米莉勃朗特让西斯克里夫在死前打开阻碍之窗—文明,让两人的游魂在荒野间游荡。种种表明艾米莉勃朗特对两人爱情的同情以及要求人顺应人性,重返自然的思想。 本选题拟从三个部分加以阐述:

1、 自然和文明的定义

2、 自然和文明的较量:

a、自然和文明的象征: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西斯克里夫和林顿及其哈的顿。

b、自然和文明的斗争:凯瑟琳的爱情选择和西斯克里夫的疯狂报复导致人性的扭曲。

3、 结论 人应该顺从自然,归顺自然。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以及给人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二)课题研究创新

本文主要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的运用,来解析自然和文明的冲突。艾米莉勃朗特不仅塑造两个截然不同的庄园,分别代表自然和文明,还赋予住在两个山庄中类似他们山庄的性格,通过他们的对比以及他们交织时所产生的矛盾分歧来说明自认和文明之间的对抗。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选题拟采用多种研究手法,然后再结合定性分析研究法、综合查找法、归纳法、翻译法、文献综述法、文献检索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加以详述。

主要包括:

1、定性分析法:根据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

2、归纳法: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3、文献法:即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

文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 第23篇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美狄亚》是公元前五世纪及公元前四世纪希腊最富盛名的悲剧作家欧里皮得斯的代表作。被称为欧洲最早的“问题剧”。小说围绕美狄亚为追随爱情而进行的一系列反抗斗争,描述了当时妇女的从属地位,展现其悲惨的命运。是最早为妇女鸣不平的代表作。揭示了父权制对母权制的胜利,表现了具有民主精神的法律裁判代替了家庭仇杀。虽然作品描述的题材源于古希腊神话,但其中包含的却是欧里庇得斯所处时代的妇女问题,因此有很强的写实性。

通过对小说的研究和当今社会的结合,显示了人不再是盲目的任命运所随意摆弄的玩偶,而是更自由的人,是对于自己的行动和感情富有重大责任的人。

二、研究方向的动态及本文创新点:

选题的研究现状:许多人著文分析和评价剧中女主人公美狄亚这一鲜明、独特、极具个性特点的人物。并分析造成美狄亚这种性格和个性的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揭示了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平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本文创新点:通过研究小说中美狄亚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分析美狄亚爱情悲剧的成因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一问题,就现代社会来说,虽然社会和假体地位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美狄亚的反抗和斗争精神,对今天的女性仍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提纲:

一、美狄亚和伊阿宋的爱情

二、美狄亚的多重身份

(一)父亲的女儿形象

(二)丈夫的妻子形象

(三)儿子的母亲形象

三、美狄亚爱情悲剧的成因

1.美狄亚自身性格来说

2.美狄亚所处的时代背景

四、结语

五、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1)文献分析法

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总结出相关的结论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文学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推荐23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