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古诗文学评论范文(共11篇)

古诗文学评论范文(共11篇)

火火范文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古诗文学评论范文(共11篇)

微信扫码分享

古诗文学评论范文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诗词鉴赏 古诗词教学

我国古典诗词意境优美,语言凝练,形象鲜明,感情丰富,是文苑中的一枝奇葩,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文人。一首好的诗词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养。中学语文对诗词教学的要求是,学生能够阅读诗词,鉴赏诗词,有一定的鉴赏诗词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诗词,也已理所当然要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古典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却令人忧虑。

一.在诗词鉴赏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中,在古诗词鉴赏教学方面,要求教师必须主动地引导学生进行诵读、赏析和迁移等能力的提升,在这方面教师责无旁贷。教师主动性的发挥的前提是必须自身对古诗文教学有深刻的认识和有这方面的专业素养,能偶认清古诗文教学的价值所在。为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专业水平,广泛涉猎多种作家和流派的作品,从而给自己鉴赏和教学古诗词提供深层积淀。

二.在诗词鉴赏教学中发挥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授之鱼不如授之渔”,这句谚语同样适用于古诗词鉴赏教学。在古诗词的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的脉络,能够使其合理想象,进而激发其思维的火花。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赏析和探究,进而利用积累的知识来进行课题研究与学习。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学完李白的诗文后,就可以通过走进李白来作为主题,让学生广泛收集李白的其他相关作品,进而从中探究李白自由浪漫主义的诗风。

三.在朗诵中欣赏诗词

诗词教学离不开朗诵,就如同歌舞表演离不开音乐一样。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就是说诗词中有丰富的情感意象和世界,而朗诵是学生把握全诗情感基调的基本方式之一。谈及吟诵的时候,古人就要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情到,从而能够“积累岁月,见道弥深。”也就是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新版的语文课标也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诵读,来积极地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感悟与运用能力。这也就进一步说明了古诗词教学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要将“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以及“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提升作为教学的最终旨归。“而只有多读文章,才能够引起足够的思考,才能够妙笔生花。这也从一个侧面强调了诵读的重要性。诵读诗歌,并不是简单的读词读句,而是要从中体味到诗的韵味、诗的情感、以及诗歌的深层含义。为此,教师要多研究“读”的方法,通过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来帮助其树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进而读的有滋有味,妙趣横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朗诵,让学生也学会有感情地、有节奏地读准每个字词,然后将自己的情感适当地纳入其中,再通过声音的高低起伏以及音节的轻重缓急来表达出来。这就是朗诵对于诗歌的重要意义所在。在教学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充分意识到诵读对诗歌赏析和深层理解的重要性。

四.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对诗词进行多元解读

对于诗词的解读,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见解,因此在诗词鉴赏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当然,我们要注意把握诗词内容的价值取向.例如在我在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分析到“左牵黄,右擎苍”“亲射虎、看孙郎”,很多学生质疑一个打猎射虎的人根本不该称为英雄!当出现这个观点时我没有责怪学生,因为我考虑到他们是新世纪的学生,他们能够有环境保护意识,很值得教师高兴,所以我还表扬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当然我也趁机对他们加以引导,让他们关注诗词中的主旨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所体现出反击敌人的豪情壮志,这才是本诗的关键.至于装备,射虎仅仅是诗人描绘主人公英姿勃发的壮士形象.经过这么一引导,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让学生回归文本,正确掌握了诗词的价值取向,避免了走入文章的价值误区。

参考文献

[1]刘海梅.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三个层次[J].语文学刊.2014(10)

[2]杨燕敏.古诗词鉴赏的教学策略探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03)

古诗文学评论范文 第2篇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文学评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既提升了中华民族对于阅读古典文学的鉴赏品格,也成为历史对我们的馈赠。而文学评论中出现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则从一定程度上导引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方向。本文就文学评论的价值观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嬗变的价值和推动进行分析。

一 古代文学与文学评论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历史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且每种题材的演进都是一部脉络清晰的历史,充分体现并显示着它的历史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 中国古代文学嬗变及其诱因

(一)中国古代文学嬗变及其诱因

1 中国古代文学嬗变概况

(1)形式嬗变

诗歌是中国文学最早出现的一种艺术形式,在西周初年和春秋中叶之间,形成了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而后到了汉魏六朝时期,出现了新的文学形式——乐府,乐府诗发展到后期开始逐渐形成五言、七言句式,到汉末出现了《古诗十九首》,五言诗体便基本成熟,而七言诗则是在五言诗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盛唐之后,词作为一种音乐化的文学样式,自民间而起,渐成风气,至南宋后期,散曲取代词的地位,引起了更多文人的兴趣和关注。除了诗词之外,散文、小说自战国时代以来,也一直在延续和发展,散文中辞藻华美,多用骈句,至后来骈文兴盛,传统散文式微,而逐渐产生赋。

(2)内容嬗变

文学反映的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生活或者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文学内容也几经变化:《诗经》多描述生活、爱情,到后来《楚辞》开始,内容多见忧国忧民,诸子散文更是以治国、王道等为自己的核心内容。乐府诗、五言、七言诗的内容开始更为广泛,咏物、颂人、叹家国,包罗万象,词、散曲则更多的是娱乐意味,文学的功能也在内容的嬗变中悄然发生变化。

2 中国古代文学嬗变的诱因

导致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变化的原因是多重的,主要包括:1、社会环境的变化,动乱、稳定、贫穷、繁荣,不同的社会环境对于文人自然也有不同的影响,文学也自然会随之产生变化;以唐代诗歌为例,诗歌的发达,其数量之众多,内容之丰富,风格流派之多样,远远超出了任何一个朝代。唐朝诗歌能获得空前发展,除了社会经济繁荣的基本原因外,还有多方面的因素:1、唐朝是庶族地主大量涌上政治舞台的时期,给诗坛增添了一大批新诗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风格来反映现实生活,使唐诗能够突破六朝门阀的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浮靡文风,丰富、充实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魏晋以后,诗歌这种文学形式趋向成熟,隋统一全国后,促使南朝的绮丽文风与北朝的质朴风格相融合,这都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唐朝科举以诗赋取士,封建帝王对诗歌的提倡,刺激了文人对诗歌创作的重视。当时国内各民族的融合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也为诗歌增添了新的营养。这些都是促使唐诗创作繁荣的因素。2、文学自身的积累。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自身在长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积累,从量变到质变,自然会体现出一定的变化。以魏晋文学的发展为例,秦汉以后,一味追求声律、词藻的骈文逐渐占据统治地位,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日益占据优势,士族地主势力迅速衰微,这种贵族文体也就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于是出现了提倡古文的运动。实际上,这是一个企图使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比较适应时代要求的革新运动,所以才出现了魏晋文学。3、文学批评的导向。文学批评是在文学出现之后才产生的,但是二者间隔的时间并不长,文学批评的作用很多,其中就包含对文学发展的导向作用,以下就是对此的详细分析。

转贴于论文联盟

三 文学评论的价值观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影响

(一)儒家文学批评价值观对古代文学嬗变的社会功用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在最开始诞生的时候,只是作为儒道两家的学说附庸而存在,但是发展到了后来,开始展现出自己的价值。以儒家文学批评为例,从最早开始的“献诗讽谏说”与“观诗知政说”,直到后来的“知人论世”,都是注重自己的社会功用。而这些评论也使得中国古代文学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主张直面天下之忧乐,上约束帝王、下兼济苍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儒家思想主导的文学批评价值观下,文学自然而然地开始向多重社会功能迈进。以陆机的《文赋》为例,他主张文学就应该达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自由状态,却又同时要兼顾“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昭明太子编著的《文选》也主张,“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瀚藻”。汉朝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学批评的这种社会功用价值观,就一直渗透到了骨髓。因此,纵观中国古代文学的演变,无论形势如何,“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或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学思想始终贯彻其中,或者说儒家文学批评,作为中国古代主流的文学批评,其价值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出道、入世、佐圣王,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永恒的旋律。

(二)道家文学批评价值观对古代文学嬗变的艺术功用

与儒家文学批评价值观不同,道家文学批评价值观,更多的是讲究“出世”,不论是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还是庄子的“虚静”、“物化”、“得意忘言”,都站在以“自然”、“道”为核心的哲学基础上,他们的文学批评价值观只是哲学观在文学问题上的体现。这种思想在古代的中国文学中并不是主流,但是其影响也不可小觑,无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梦幻田园,还是对桃花源的无限憧憬,文学从来都不是一种单纯的宣扬社会价值的工具,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为艺术而艺术”并无不妥。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社会空前繁荣的唐宋两朝,也诞生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宋词”,而这两朝的诗词,艺术价值也远远大于社会价值。文学,正是在道家的文学批评价值观下回归真我,老子或者庄子们所倡导的对“道”的体悟和自然美标准的文论观,也就构成了“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于是,在儒家文学批评成为主流的环境下,我们的古代文学,一直以来都保留了最为纯粹的艺术美,在任何时代下,都有一群借笔墨遨游天际的“鲲鹏”。同时,道家文学批评价值观对儒家的文学批评也有着自身的影响,在“为社会而艺术”的主旋律下,适当地“为艺术而艺术”也能为乐章添加华彩的变奏。

(三)玄、道、佛价值观对古代文学嬗变的现实价值

历史上有名的元嘉时期,就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在文人的创作心态中,文学逐渐淡化了文学的政治倾向和政治功利目的,强化了文学的本体性和审美性,文学创作开始趋向于个性化和风格多样性。在这一时期,各种文学形式丰富发展,文学在受到普遍重视的基础上,文学批评出现繁荣景象。

南朝以后,人们的思想潮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中国文化的发展趋于复杂化。儒学“大一统”思想地位开始动摇,但玄学清谈形式并没有消亡。宋文帝元嘉十五年,朝庭特地设立儒、玄、史、文四学馆,而且儒学思想经过与玄、佛、道的不断冲突、较量、改造和糅合,不断吸收玄、道、佛文化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逐步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的统治框架,成为统治者统制天下的潜在工具。自宋武帝开始,南朝各代寒人皇帝,一再下兴学的诏令,设立传授儒经的机构,到梁武帝时,糅合后的儒学思潮达到鼎盛,《礼》和《孝经》的研究尤其繁荣。儒学在思想核心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糅合后的儒教成为南朝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期间的学术思想多元化而且较为注重审美,对于庄子的推崇到了比较高潮的境界,逐渐淡化了政治倾向和政治功利目的,注重强调文学的本体性和审美性,文学创作开始呈现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创作手法的个体性。

古诗文学评论范文 第3篇

导语

《名媛诗归》是明末竟陵派诗人钟惺所编的一部历代女性诗歌作品总集。全书收录自上古神话人物皇娥嫘祖《清歌》至明代王微《留别林天素》,共约350位女诗人,1600首作品。前有题名“景陵钟惺伯敬父”所作《古今名媛诗归叙》。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旧本题明钟惺编。取古今宫闺篇什,汇辑成书,与所撰《古唐诗归》并行。其间真伪杂出,尤足炫惑后学。王士禛《居易录》亦以为坊贾所托名……”

清人朱士楷也说:“不知《名媛诗归》乃吴下人伪托钟惺名字,非真出二公之手,何足深辩? 又向来坊间有《明诗归》,更俚鄙可笑,亦托名竟陵,又足辩耶! ”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尚不足为信,理由如下:

(一)清代官修大书,凡有前人成书为基础的,总是对前人成书进行贬低或秘而不宣,以抬高新修官书的身价。对明代作家、作品更是多有诋毁。

(二)而证明《名媛诗归》是钟惺所编的亦有以下几条理由:

(1)《诗归》收古逸诗至晚唐诗共三千三百余首,而其中所收女诗人,以唐代为例,仅12家,作品12首,其中对女诗人作品评点极简(多仅有一句总体评点),与其评男诗人作品不对称。钟惺很可能对妇女作品另作一书专门收录。

(2)对比《诗归》、《名媛诗归》评语,亦可找到些依据。

《唐诗归》中长孙皇后《春游曲》钟云:“开国圣母,亦作情艳,恐伤圣德”,则_后《如意曲》钟云:“老狐媚甚,不媚不恶”, 郎大家宋氏《拟晋女刘妙容婉转歌》“情在一字”,相对应篇目中,《名媛诗归》的评语都引用了《唐诗归》中的全部评语,且更具体详细地加以评论。

针对不同作品,《唐诗归》和《名媛诗归》的评语也都具有明显的竟陵派特征:

论诗观念。如名媛诗归》中长孙皇后《游春曲》有“诗中连用井上、薝边、花中、树上,一气读去,不觉其复。可见诗到入妙处,亦足掩其微疵。休文四声八病之说,至此却用不着”;《唐诗归》中王维《赠刘蓝田》有“厚甚,为此一句不入律内,然盛唐人不拘”。两书都讨论了诗歌内容与诗律的关系,并且都强调了内容的重要性。

评诗关键字:《名媛诗归》中评语如深细、厚、雅、气、幽、真、艳、庄、淡、情、清、孤等词都具有明显的竟陵派特征。以“深细”为例,《名媛诗归》有“何等深细”(《游春曲》),“亦觉观1物之细”(《秋风函谷关应诏》),“可见诗贵深细”(《赋得北方有佳人》),“入事俱细泽”(《游嵩山》,“即深于体物矣”(《池上竹》),“穿字说出深曲”(《寒食城东即事》)等。

《唐诗归》有“散字,写景细”(《桃源行》)、“四字甚深”(《西州诸公见过》)、“此尽字说得深”(《饭覆釜山僧》)、“极真极细消人宦况”(《休假还旧业便使》)等。

(3)都注重对诗句用字的评点。如《名媛(下转第100页)诗归》“三字有孤赏,独赏之意”(上官婉儿《其八》),“怕字、类字、当字,俱丑”(《其十一》),“今日两字,用来挻然,入口自能知之”《其十二》),“失却二字,惊情痴语”(蒋蕴《赠郑姑意》),“烛用香字亦奇”(《白蜡烛诗赠人》),“握荡二字,说酒亦有意味”(《谢人送酒》),“挂叶二字,便新,若入柳叶等语,却陋极矣。”(江采苹《谢赐珍珠》)等。

由上我们可以推断,《名媛诗归》应该是钟惺所编。

《名媛诗归》特征

古诗文学评论范文 第4篇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岭外:大庾岭之外,就是广东。

久在岭南居住,家乡音讯全无;

经历一个寒冬,又到立春时候。

距离家乡越近,心中越发不安;

遇人不敢相问,唯恐消息不祥。

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环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古诗文学评论范文 第5篇

事实串联

9月9日,在北师大主楼参观“尊师重教、筑梦未来――庆祝第30个教师节主题展”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寥寥数语,寄托了_对复兴传统文化的希冀。也让第30个教师节多了一丝反思的味道。

1.据《上海晨报》报道,上海小学一年级新生语文课本里,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诗,同时7个单元45篇课文也缩减为6个单元40篇课文,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此举在社会上引发广泛争议。

2.从1990年后期起,尤其是2000年执政后,台湾地区推行的“本土化运动”“运动”及“正名运动”等,也大多被冠以“去中国化”之名。虽然其中复杂纷纭不可一概而论,但值得注意的是,都有“减少古汉文、书面语、文言文的教学时数”的提法。

3.古典诗词的教育传承现状不容乐观。即使是大学中文系的古典文学课程近年来也被大大削减了。很多高校中文系的中国文学史课时屡遭削减;传统诗词写作课程基本没有必修课,只是偶有选修课。

这些年,语文教材的任何一次变动,都会引来争议。譬如“鲁迅文章该不该退出课本”“金庸小说能不能入选语文教材”“周杰伦歌曲进入语文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材”等。实际上,舆论的嘈切可看作是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激荡,不仅反映了家长对于“教什么,怎么教”的参与欲望,更反映出人们对传统经典、文化精华的珍视。传统文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因此,教材中去中国化的举动,值得警惕。

作用分析

1.古典诗词具有熏陶功能。

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苏轼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它以简约的语言告诉人们,“熟读”诗书对于个人的言行举止以及气质修养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以“诗国”之民为荣、为傲,更应以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让诗歌“经典”这颗璀璨的明珠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

(1)课本乃一课之本,多年来保留下来的古代诗文,是经受过磨砺的精神财富,语文教材,应该给孩子们留下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况且,古代诗文,是中国文化的根,根深才能叶茂,枝繁叶茂才会硕果累累,固本强身,这是简单的道理,亦是教材编写者必须注意的方面。

(2)实际上,将文字较容易理解又脍炙人口、广泛流行的古典诗词选入小学课本,是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基本模式。而且由于诗词的音律之美、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易于背诵,往往能让学生背下来,一生受益。这种背诵可以看作是潜移默化的中华文化精神感悟和中国的诗意境界感悟。

(3)学习古典诗词,是中国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方式,让少年儿童通过对母语之美的感悟,进一步产生对自己民族的深刻认同感。这对于全球化冲击下的少年儿童建立自己的社会认同有着重要意义。学习古典诗词,是中国人成长的必须。

2.古典诗词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基因。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程杰认为,古典诗词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致中求和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对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协调全球化时代日益复杂的人类社会内部环境,充满了道义和智慧的启迪。

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也表示,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志士仁人,当后人缅怀这些光辉人物时,诗歌往往成为最为耀眼的闪光点。行吟泽畔的屈原、漂泊江湖的杜甫,他们凭借壮丽诗篇在中国人民心中获得了永生。文天祥舍生取义的人格精神凝聚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诗中,林则徐奋不顾身的报国热情凝聚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两句诗中,这些价值取向在今天依然激励人们为正义事业而献身。

3.古典诗词涵养核心价值观。

古典诗词也是深深烙印在中国人内心世界的文化“积淀”的核心,是中国人“文化修养”的基本成分。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华所在,其中许多内容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比如,“江陵今日富强成,圣人宫中奏《云门》”的富强之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之思;“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文明之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之美;“卷舒一代兴亡手,出入千重云水身”的自由之义……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上下对接,互鉴贯通。这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株参天大树的丰富营养。

总 结

从《诗经》开始,唐、宋、元、明、清诸代均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熏陶了一代代中国人,很值得我们珍惜和为之骄傲。从这些优秀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人生态度、自然观念、政治理想、生活原则、道德理念……换句话说,这些“代代相传”的优秀篇章,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情操的集中反映。正因此,赋兴于汉、诗兴于唐、词盛于宋、曲盛于元,古典诗词一脉相承,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长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因素,对日本、韩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演进、文明进步都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存在于过去,而且指向现今与未来。中国古典诗词的活力还在与时俱进、不断展现。目前,美国、英国以及一些北欧国家的不少汉学家正在潜心研究中国古典诗词。还有为数众多的外国青少年对中国古典诗词如痴如醉。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国特色文化名片、世界伟大文明成果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其生命力必将更加旺盛。

古诗文学评论范文 第6篇

也许有些人会讲,古诗文离我们年代已久,学起来犹如一门外语那么难,也怀疑他存在的价值想弃之不学。这种想法没有深刻去领会古诗文的内涵及价值,从小学到大学,语文教材均编排有古诗文,他的实用价值也不可低估。古诗文引入教材,使我们学生更多的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韵味。单以《论语》中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至今乃至以后都有深远的含义,他将作为指导我们思想的准绳,启迪后人,我们不可不学。

学习古诗文的确难。由于年代已久,又因有些古诗文不用常用字,语言表达时概括性强,言简意丰,省略了一些内容,感到无从下手。

学习古诗文最关建的一步是了解文意,他比学习现代文多了一个环节――译文。如果不会译文,犹如伸手不见五指。下面粗略谈一谈怎样学习古诗文。

其次是要弄懂字词的意思,疏通字词,了解课文的内容,古诗的字词有以下特殊情况:(1)古今异义;古今字词意思有差异,如“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子(至少两个人),今义是男人的配偶,单指一个人。(2)通假字;(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

再次是如何译文,译文时要注意:

(1)文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等不译,直接写。

(2)根据意思的表达要调整词语的位置。

(3)不译没有意义的词,如“夫大国,难测也”中“夫”用在句首,没有实在意义。

(4)古诗文语言比较精辟,省略了一些词,译文时要补上一些词才能表达清楚,省略的字词用括号注明。

(5)注意一些比较特殊的句子,如倒装句。

古诗文学评论范文 第7篇

苏教版现行教材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文体,叫“文包诗”。顾名思义,即以鲜活生动的文字将诗人创作诗歌时的动机缘由、心境情感等相关因素体现在文字中,最后将古诗在文本中水到渠成地展现出来。这种独特的文本体裁有着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切不可以传统统一的模式进行教学。那该如何教才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呢?

一、文包诗的价值阐释

1.厘清文包诗的目标价值:文与诗,价值何在

不难看出文包诗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语言文字的叙述为学生正确理解诗歌大意建筑了一道阶梯,让学生走进文本的内核进行有效的铺垫。从这个角度进行审视,文包诗文本是依据已经形成的诗歌解读以及它的创作背景,经现代人考证并创作而成。因此,文本的产生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感知诗歌。如果反之,整个教学的价值走向将发生严重的偏离。如,《黄鹤楼送别》一文成功地将李白的经典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创作过程时的来龙去脉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学中,教师紧扣文本中李白与孟浩然之间流露出来的依依惜别之情,让学生感受盎然春景,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情感。读好这样的文本,诗歌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2.澄清文包诗的教学重点:文与诗,思路何在

很多教师能够意识到文包诗的文体特质,也能够认识到文本是为了诗歌教学服务的根本宗旨。但是,由于教学惯性的因素,教师总会习以为常地引导学生中精读、欣赏、积累文包诗的语言,而将文包诗中的诗歌内核搁置在一边,使得整个教学始终停留于以文学文的泥沼中。文包诗的教学应该将课文语言与诗歌内涵之间形成一一对应的认知印证,在彼此比照与交融中将文本的气韵自然地送进诗歌内容之中去,从而充分发挥文本自身的价值,更好地为诗歌学习服务。

二、文包诗的策略探寻

文包诗中所涉及的“诗”是个广泛的概念,指的是我国古典文化中经典的诗词作品。在不同的年级段对这些古典诗词的教学也应该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对于低年级而言,准确理解诗歌的基本大意是诗词教学的重点;而到了高年级,则要能借助大意拨开语言的藩篱,走进诗歌的意境和内核。下面笔者还是以《黄鹤楼送别》一文为例,阐释文包诗教学的具体策略。

1.贯穿文诗气韵,把握情感基调

2.诗文认知印证,紧扣契合点

文包诗教学的价值核心在于诗与文的交融和契合。同时,教师要引领学生从文本向诗歌的理解体验逼近。任何一遍文本的朗读都要以向诗歌的迈进作为前提。但要指出的是,借助文本学习古诗,与纯粹地进行古诗教学又有着细微的区别,关键在于紧扣文本与诗歌两者的交叉点,从而搭建一条由文本通向诗歌的高速通道。《黄鹤楼送别》中“杨柳依依,繁花似锦”与诗歌中“烟花三月”情境交融,彼此映照;“消失在蓝天的尽头”与诗歌中“天际流”又相得益彰。整个文本与李白的古诗彼此对应的地方非常多,诗词与文本的珠联璧合,为我们学习诗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链接诗文节点,整体关照全文

阅读教学的流程应该遵循整体感知——深入细节——整体回归的规律。在文包诗的教学中,教师出应该遵循这样的阅读教学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回归读、反思读等方式实现阅读教学的回归。这样的回照方式,既是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学习,更是学生认知能力的整体构建。在本节课中,执教者在学生已经对诗意和诗境有了较为深刻理解和把握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再次深入文本语言进行探析,要求学生找出与诗歌的内容相关的语言,朗读品味,感受文本语言的精妙,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境。

回读与教学过程中的品味与体悟有着本质的区别。当学生对诗歌有了认知体验之后,这样的回读就是学生对诗歌体验的一种印证和强化,是对诗歌内涵的再度审视和把握,具有聚焦功效。

古诗文学评论范文 第8篇

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

姚鼐 清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睛。

千层石树遥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

赏析:本诗描写春耕时节的乡村景象,作品以山行为线索,选取几个典型的春耕情景:飞翔的布谷鸟殷勤劝耕,农夫趁天晴挥锄劳作,农民放水灌田,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山乡春耕图。“千层石树”的山中之景与飞鸟的欢叫、朴朴的锄声、山田的水响相互辉映,有声有色,将读者带入充满活力的美妙境界中。

杨慎 明

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

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山中雪后

郑燮 明

赏析: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晨,雪后大地银装素裹,旭日东升,云彩淡淡(描图景);雪后初晴、天寒地冻的景象(点氛围)的画面。

古诗文学评论范文 第9篇

关键词:古典诗词 干部思想教育 运用

一、古典诗词在干部思想教育中的必要性

1.党员干部古典文化素养普遍缺乏

2.干部思想教育偏重于道德说教

当前,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日益多样化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以及日益增强的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使领导干部思想也存在价值观念多元、心理素质脆弱等问题。而传统的干部教育灌输的是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呆板、生硬,让受教育者难以接受。古典诗词却侧重于以情动人,犹如春夜细雨,滋润心田,触动心灵,让人产生共鸣。既避免了抵触和排斥的教育方式,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道德认知。使思想教育的内容不仅丰富了、生动了,而且对领导干部的想象力、创造力的提高,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人文情怀的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的增强,都有很大帮助,从而通过人文精神开发、传递和转化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3.古典诗词是干部思想教育的宝贵资源

中国古典诗词内容丰富、哲理性强。古典诗词是中国灿烂历史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代的古典诗词展现出古代文人独特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富的情感世界。特别是其中的一些传世佳作,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富含哲理。对我们的干部具有无可替代的启迪和教育功效。这些诗词或表现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精忠报国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操;或表现对大自然的关注与热爱;或表现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执着追求……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和人文素质,是我们对干部进行思想教育的宝资源。

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简练、易于记忆。中国古典诗短小精干、语言简练、形象鲜明、情感激越、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易诵、生动难忘,这些诗词往往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简单易懂的文字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对干部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干部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产生情感的变化、心灵的触动和人生的感悟。对干部思想的影响如同春夜细雨,滋润人心,陶冶性情。

中国古典诗词情感丰富、艺术性强。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古典诗词,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与一体,不仅具有极强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而且具有真、善、美统一的艺术形象的教育价值。我们利用古典诗词对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就是通过欣赏古典诗词,从心灵深处拨动的心他们的心弦,唤起他们对美好情感的追求,促进他们人格的形成,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形成理想的人格、崇高的信念和坚定的意志

二、古典诗词在干部思想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1.用古典诗词净化心灵,摒弃私心杂念

当今世界呈现多元化,各种思潮汹涌而入,影响着干部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当然,绝大多数的党员干部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但也一有些干部难免会受到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存在一些私心杂念,无法保持内心原有的那份纯净,没有把全部精力用在工作上,甚至这山望着那山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选择那些表达宁静致远的写景诗句陶冶他们的情操: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用于谦的“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鼓励他们忠于职守、甘于奉献、清正廉洁;这些诗词教育我们的干部以淡泊的情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工作、去生活。

2.用古典诗词陶冶情操、提高思想境界

有的党员干部党性修养不强,思想意识淡薄,缺乏爱国热情。他们淡忘了党的性质、宗旨、使命;未能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解不深,对社会主流和积极因素认识不清,缺乏爱国热情,对党的事业丧失信心,甚至满腹牢骚,因而不能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对这类党员干部,我们就用“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现他们的民族气节;用“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弘扬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用“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来表现他们报国之心;用“向来忧国泪,誓死复如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3.用古典诗词振奋精神、激发豪情壮志

有些h员干部缺乏工作热情、没有责任担当,工作不积极主动,得过且过,拈轻怕重,斤斤计较,相互推诿。针对这种干部,就需要用充满豪情壮志的诗词加以鼓励;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激发党员干部的奉献精神;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培养他们的责任担当;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信心;用“有花堪摘只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提醒他们要珍惜光阴、抓紧时间完成自己想做的事,以免以后后悔自己碌碌无为。

通过这些经典诗词,激发党员干部的豪情壮志、培养他们的责任担当,把我们的党员干部培育成“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

参考文献

古诗文学评论范文 第10篇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 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山行》

杜牧山行书法帖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

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

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

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鲜花。

古诗文学评论范文 第11篇

鉴定专家:_生人民大学教授

细部特征

藏品宽厘米,高24厘米,由两本抄本组成。为竹纸抄写,毛装。内容是一些诗词和抄写成各种图形的文字,在前面的提记中记述了抄本的大致由来,有朱笔批校,有“璇玑碎锦”的字样,同时有多方的收藏印。

背景知识

专家点评

《璇玑碎锦》这部书,实际上它是一部回文诗集,它实际上是把回文诗体发挥到极至,这部书存世最早的是康熙刻本,现存世只有一部,这个抄本后面有一行字,后面大概写的是“乾隆三十四年十一月抄成”,鉴定抄本的价值,通常有几个方面,第一,它抄写的时间越早,它的价值就越高,此书是乾隆三十四年(1770年)抄成的,离现在有两百多年,从时间上也是比较早的;第二,抄的底本存世量大小,如果抄写根据的底本存世量很大,那么它的价值会稍显得小一些,如果说这部书仅仅是靠抄本来流传的,那么它的文献价值就更高一些;第三,看抄写的精美程度、认真程度,一般这里面有影抄、精抄、普通抄,这部书的抄写程度,介乎于精抄和普通抄本之间。这部书在装订方面还有一个特点,这是一个毛装,只有纸捻,没有书衣,也没有线装,天头地角也没有裁,这在线装古籍里比较少见,所以综合上面的几个特点,我们给出了2万元的参考价格。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古诗文学评论范文(共11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