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高中语文教资作文范文(汇总7篇)

高中语文教资作文范文(汇总7篇)

火火范文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高中语文教资作文范文(汇总7篇)

微信扫码分享

高中语文教资作文范文 第1篇

摘 要: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是必然趋势,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启蒙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不论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微课都被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一线教师已经展开多方面的微课研究,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虽然微课的应用丰富了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多样的问题,教师当前过分的依赖于微课,受教师的态度、能力以及语文学科特点的影响,微课研究出现了忽视微课特点、忽视培养能力、忽视平台建设等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课;语文能力;研究现状

一、引言

传统课堂中,要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提供必要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应运而生的“微课”精选学习内容、变革教学方式的特征符合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针对小学语文学科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微课开展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不可否认,教师的态度和能力、语文学科的特点给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带来一些困难。教师主观上认可微课,却忽视微课的特点,把微课当作传授知识的工具;知识点散、杂的语文学科与微课融合的同时,又带来过度建设资源,缺少有效整合资源的平台的支持。

二、小学语文微课研究现状

2.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培养能力。语文知识点散、杂的特点给语文教学带来很多困难,微课的应用使得攻破这些困难有了抓手。因此,研究者普遍把研究重心放到杂,散的知识点上,忽略了学生语文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学习应该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学习实践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因此,融合了信息技术的微课不应该仅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更应该肩负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素养的责任。

三、应对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深入探究本质。面对微课这一新兴事物,研究者不仅要关注微课对革新教学方式、方法的价值,更要多思考微课对提升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意义。研究过程中,要对微课的本质特点做深入、细致的分析。要认识到,对微课的本质特点理解得越深刻,越有助于微课与语文学科的融合。

微课是教师针对具体知识点设计、开发的微型教学视频,既有“课”的特征,也有“微”的特点。微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都要符合“课”的基本要求。微课的教学内容更集中、适用范围针对性更强、教学过程更紧凑,适合自主学习的需要。

微课应该是有独立教学设计的完整的课,不应是从一节完整的课中截取的片段。在成熟的微课视频技术的支持下,一线语文教师更应该把精力放在微课的教学设计上。例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桂林山水》,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找出学习重点,制作微课视频供学生观看,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但是对于教师来说,一定要合适设置教学情境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师在制作动画时,要考虑到语文学习内容,避免学生被动画过度吸引。优秀的微课教学设计是深入探究微课本质的结果,也是设计、开发优秀微课的必经之路。

2.立足语文素养,培养能力。微课的设计和使用,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目标,并具体而有效的提高构建语文素养的语文能力。研究者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后,围绕能力点,细化承载能力的知识点,精选适合运用微课的知识点,最后用微课的方式呈现。如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要提高运用细节描写的能力。可以围绕学习重点“提升细节描写的能力”设计微课:细描环境、细描人物。

高中语文教资作文范文 第2篇

关键词:影视资源; 初中语文

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们的语文学习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影视资源因其趣味性强、表现力丰富的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逐渐成为培养学生们的艺术鉴赏力、提升学生们的审美价值、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的极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对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一、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要点分析

1、通过引入影视资源激发学生们的自主探索激情

将影视资源引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或是课后教学过程中时,教师应该注意影视资源的引入应该服务于学生的自主思考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影视资源的运用更多是作为教师的辅助教学手段,用来表达教师的某些教学观点和看法,即影视资源更大意义上服务于教师的教学过程,而忽略了影视资源本身对于学生创造力、思考力、审美性的培养作用。要想充分发挥影视资源的教学作用,教师应该更多地通过引入影视资源来激发学生们的自主探索激情,在观看影视资源之后学生们能够对教学知识点达到更深的理解、学生审美价值观和艺术鉴赏力能够得到提升应该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影视资源所期望达到的一种教学效果。

2、影视资源的应用应符合教学本身的需求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影视资源获取到很多信息,教师应该对影视资源可能带来的信息进行合理地把关,确保这些信息资源符合语文教学本身的需求,如果仅仅考虑影视资源的趣味性而忽略了影视资源作为信息体系可能给学生们带来的影响,那影视资源的运用是得不偿失的。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想要影视资源的运用达到期望的效果,应该注重对影视资源作为信息系统可能给学生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带来影响的把关,选择切合教学本身需求而又充满正能量的影视资源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3、教师应该认真筛选影视资源

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筛选影视资源,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选择与教学内容关联性更大、表现力更丰富、艺术价值更高的影视资源应用于教学过程中,这样通过观看影视资源学生可以获取更多信息;另一方面,语文是一门工具类学科,语文教师应该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层面出发对影视资源信息进行筛选,从而筛选出更加专业影视资源。由此可知,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对影视资源的应用效果影响很大,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自己对影视资源把关能力,选择更多既适合语文教学需求又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影视资源。

二、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巧妙选取影视资源,创设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

初中语文课本知识是相对较为乏味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激情不高、教学效果较差的现象是极为普遍的,因此,教师应该巧妙选取影视资源,创设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影视资源的观赏性激发学生们的参与意识。例如,在讲授《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给学生们播放一些贝多芬的一些知名曲目短片,将学生们置身于音乐的世界中,初步感受音乐世界的美好和贝多芬在音乐方面的造诣,这样潜移默化中便创设了一种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们了解贝多芬的主动意识。通过影视资源的应用可以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教师讲授时感情丰富、学生们听讲时全神贯注,教学效果将会得到质的飞跃。

2、合理选择影视资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语文成绩的提高需要建立在大量的记忆、背诵、阅读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地运用影视资源,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记忆乃至背诵,长此以往,学生们的语文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文言文向来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在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播放动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方面,动画的趣味性十足,可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动画所表达的内容通俗易懂,通过观看动画,学生们可以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加深对课本的理解。另外,通过观看动画学生们可以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们翻译、理解文言文。影视资源具有趣味性强、通俗易懂的特点,学生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充分记忆动画内容,因此,动画《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应用还有助于学生的背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们能够高效地利用影视资源提升自身学习能力。

3、应用课外影视资源,全面提升学生们的语文能力

影视资源的数量极大,在课余时间学生们对影视资源的接触量也极大,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点,有效、合理地应用课外影视资源来全面提升学生们的语文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推荐励志视频《肖申克的救赎》作为课外作业来观看,让学生们通过影片感受自由、希望、坚韧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提高学生们的艺术鉴赏力。需要注意的是,想要应用课外影视资源来提升学生们的语文能力,教师要注重对影片观后感的检查工作,通过影片观后感的严格检查来激励学生们认真观看影片,从而从影片中获取更多信息,最终用文字形式将发自内心的感悟表现出来,观后感的书写对于学生语言创造力、作文灵感的激发十分重要,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影视资源来提升课外教学的教学效果。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地引入影视资源取得了很好教学效果,显著地提升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符合现代化素质教育的客观需求。各基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影视资源的运用,结合实践经验对影视资源的应用方式进行探索和改进,不断追求最佳化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资作文范文 第3篇

关键词: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系统设计

2009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在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院校教学改革工作座谈会中提出了当前高职教育“两个系统”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思想,“两个系统”是指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要按照“两个系统”进行科学规划与设计,推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促进语文教学持续健康发展。

课程教学目标的系统设计

从导向上设计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要服从高职教育的总目标,要符合高职学院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与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

从结构上设计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系统目标应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部分。(1)知识目标: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领会口语交际规则、策略、技巧及其他相关知识,掌握常用应用文写作知识。(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技能、写作技能、口头表达技能,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想象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思维判断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

从功能上设计 高职语文课程应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形成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系统的设计思路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起点,以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根据语文课程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所占的权重进行系统设计,构建一个开放式的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平台。针对的专业不同,课程内容系统设计侧重点不同。例如旅游类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风土人情的了解,因此开设的必修课为《文学鉴赏》、《演讲与口才》、《中外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名人》等,选修课为《大学语文》、《公共关系》等。市场营销类专业着重“一副好口才”的训练,同时又不能忽视应用文写作和聆听归纳能力的培养。因此开设的必修课为《社交口才》、《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商务礼仪》等,选修课为《大学语文》、《普通话训练》、《社交礼仪》等。文秘专业类应重点掌握一般公用文体、日常文体、事务文体的写作技巧,同时要求字迹一定要漂亮。因此开设的必修课为《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商务文书写作》、《书法训练》等,选修课为《大学语文》、《文学鉴赏》、《商务礼仪》等。

课程教学模式的系统设计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上编制课程所采取的计划方式以及基本框架。高职教育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模式要体现“教学做合一”、理实合一、手脑并用等特点。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模式的系统设计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课堂教学目标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目标、语文课程目标相适应,突出职教特色、专业特色和语文课程特色。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应贯彻于整个课堂教与学互动过程,包括课文的导入、新知识的讲授、练习巩固、作业布置、课外辅导等各个环节,重点研究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选择,与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系统相对应,主要有三种教学模式,即互动式教学模式,延伸式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即挑选一些比较易理解和掌握的章节,先让学生自学,上课时安排学生主讲,然后大家共同讨论,最后教师做总结评论。这样既学到了知识,也进行综合实训,形成了能力。延伸式教学模式即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依据不同专业属性与学习需求,找准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关系以及与职业能力培养沟通的教学突破点,从语文出发,激发其专业技能的提升,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学习最大限度的交融。项目式教学模式即利用特定的项目驱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教学。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语文应用能力训练时,可设定这样的项目:模拟求职招聘现场,可将学生分成几组,分别扮演求职者、考官等角色,完成个人简历、求职演讲、现场答辩等环节,通过实际的项目演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才,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引导学生提前适应社会、超越自我。

教学评价设计 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评价的系统设计应改革传统的以一考定乾坤的高职语文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按照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价值标准,建立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个人参与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以“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学生与教师考核相结合,课内与课外考核相结合”为原则,根据不同专业开设的课程,制定不同的考核目标,采用不同的考核评价方法。例如《大学语文》应该从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平时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考勤占学期总成绩的10%,课堂表现10%,课后作业10%,平时测验1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40%。《演讲与口才》应该从考勤、课堂实训、课外社团活动、课后作业、期末测评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考勤占学期总成绩的10%,课堂实训20%,课外社团活动参与(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表现20%,课后作业10%,期末考试40%。下面以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大学语文》中“春江花月夜”一堂课为例,说明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的方法。

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和把握好本诗的实质精神,掌握一些欣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身欣赏水平;(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并能运用这些能力解决国贸专业的有关问题;(3)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一切美好东西的态度。

2.内容定位。本课是《大学语文》第四章面对自然的第二篇课文,前面已学习了人类栖居的家园,本堂课承上启下,为后面的人与自然的对话做好铺垫。

3.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教学法,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出发,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来组织教学。

高中语文教资作文范文 第4篇

(一)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阅读能力

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学习。阅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几乎是按老师的思路读课文,没有自己明确的观点。远程教育技术,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进,充分贯彻课改理念,提高学生阅读自主性,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提高。远程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很多课文中没有提到的知识和观点,学生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阅读这些资料,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平时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的学生,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自主学习意识,锻炼自己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有了提高,语文成绩相应改善。

(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二、远程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一)整理分散知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二)定期开展远程教育资源的培训,提高使用效率

远程教育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兴起的一项新型的教育技术,老师和学生能否较好的使用,关系到语文的学习效果。为了高效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学校可以定期的开展远程教育资源的培训。老师和学生代表可以积极发言,说出自己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时出现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解决。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请一些专业人员为学生和老师做报告,效果可能会更加突出。掌握了使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方法,老师和学生就可以更好地使用远程教育资源。

(三)创新使用远程教育资源,与时俱进

高中语文教资作文范文 第5篇

语文综合性学习知识容量大,它是以语文学科为主并综合其他学科内容的学习实践活动,是以拓宽学习空间、增强实践机会、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是学生的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不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沟通课堂内外联系,沟通学生与自然社会的联系,沟通语文与各学科之间联系的纽带,是贯穿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的基于文本又超文本的语文学习活动,具有极强的开放性。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具有“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能力,能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具有跨学科学习能力”“初步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现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具有“自我评价和相应评价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相关资料” “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有合作精神,“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及主体积极的参与精神”“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能生态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等。

三、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办法

认清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明白了它的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把它们落到实处,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有极大帮助的。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地区初中生学习条件相对较差,导致阅读量少,知识面窄,厌学的人多;又加上很多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不足,因而,目前,一些农村初中学校语文教师未能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常规的教学内容加以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连提都不提一下,上课上到该节内容一翻就过去了,没有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弃而不管,使得综合性学习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那么,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怎样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将该教学内容落到实处呢?

首先,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综合性学习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常规内容,是每一个学生必修的课程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是把它作为一个课程目标来安排的,既然是一个课程目标,我们语文教师就应把它当成一个教学任务来完成,不能把它当成可有可无的“添头”,喜欢上就上,不喜欢上就不上。

高中语文教资作文范文 第6篇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融合的意义

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语文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语文,亲身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和录像资料等。

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手段教学,能集声像字画动态显示于一体,图文并茂,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在教《风娃娃》一课时,借助多媒体投影让学生观看风娃娃是如何逐渐变成台风、龙卷风,摧毁田野、楼房的,了解风有时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有时又给人类带来降雨等益处。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一幅幅形象而又富有动感的画面,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明白要辩证地看待风,从而能更加投入地参与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信息量大,给学生丰富的最新的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欲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结合

当然,信息技术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例如一堂课如果多媒体表现种类用得过多,时间过长反而会有负面效应,使得学生眼花缭乱,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散了教学重点,使学生把课件仅作为娱乐消遣的对象而已。同时也并不是每堂课和每种课型都适合使用多媒体。例如我们在进行字词知识学习的时候,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展示,而使用多媒体仅仅是对高中课文中的众多难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教资作文范文 第7篇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实践型培养模式;案例库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4―0124―07

一、引言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是汉语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对国际汉语教师的研究是汉语国际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汉语教师的培养模式、机制、体系等方面的问题是学界讨论的重点和热点。崔希亮指出,教师、教材和教学法这三个问题仍然是国内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的基本问题,其中,教师问题是核心。

迄今为止,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研究型”培养模式,培养对外汉语方向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另一种是“应用型”培养模式,这一模式通过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和实施“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计划来培养汉语教学师资。

在学界,对国际汉语教师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型培养模式的构建,包括培养理念、培养方式、预期目标、实施方案等方面。吕必松(_)、张德鑫(2001)等在讨论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时,虽有不同侧重,但他们均认为国际汉语教师应具有较系统的汉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应了解和熟悉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教学法流派。

应用型汉语教师培养模式出现的时间较晚,正处于汉语国际教育学科规划和试点实施阶段,但学界对它的研究已逐步走向深入。这一培养模式刚一实施,学界就开展了学理分析和数据验证,例如,徐彩华、程伟民(2007)通过对比定量研究,对应用型培养模式中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然而,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推进,其中的问题也慢慢凸显出来,例如,陈红梅(2010)指出,应用型培养模式存在着课程设置面面俱到、特色不鲜明的缺陷,没有体现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这两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仍满足不了当前海内外汉语教学对师资队伍的需求。所以,汉语国际教育的基本矛盾仍然是汉语教学规模的高速扩大对师资的大量需求与事实上师资培养产能较低之间的不相适应。为了突破这一制约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满足世界各地日益增长的对汉语教师的需求,保证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稳定、顺利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整合海内外汉语教学资源,提高师资培养效能,提高汉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培养、培训一大批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这既是学科建设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笔者紧紧围绕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性强这一特点,通过分析当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结合2007年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以下简称为《标准》)的规定,对在不同环境下的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系统描述;立足于学科建设讨论提高师资培养效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构建以影像和文字案例库建设为主的实践型汉语国际教师培养模式。

二、当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

海内外汉语教学规模的快速拓展,引发了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巨大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认识到人才的培养绝非朝夕之功,也难以靠宣传、动员的方式来实现。因此,只有将外部的人才需求问题放到学科内部进行理论分析和总结,全面考察和解决当前师资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新形势下培养模式发展的方向,研究提高师资培养效能的可能性,方能使国际汉语教师队伍建设走上科学、合理、有效的轨道。无疑,这一过程就是对学科建设问题的审视和梳理的过程,也是反思和解决学科内部问题的过程。

(一)当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模式只有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和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大众化、普及型、应用型的国际汉语教学性质和新的教师角色定位,需要新的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的支撑。

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转折点,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2007年,_学位委员会等有关部委,审议通过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决定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该《方案》明确指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为了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也是为了培养胜任汉语这一第二语言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专门人才。这一专业的设置,是通过学科建设提升师资培养效能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汉语师资的培养方向已经从理论研究型阶段转移到实际应用型阶段。因此,这种培养模式可以称作“应用型”培养模式。

上述《方案》强调,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汉语教学技能为主”,专业的学位获得者应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化知识、熟练的汉语技能、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是说,这种模式的构建是以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应用性特点为基础的。

目前,对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描述的纲领性文件,是2007年国家汉办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该《标准》借鉴了TESOL等国际第二语言教学和教师研究的新成果,吸取了以往国际汉语教师教育实践的经验,反映了国际汉语教学的特点,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科学和规范的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标准和体系,为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培训、能力评价和资格认证提供依据。该《标准》采取模块建构的方法,以五大模块统领十个一级标准,一级标准_包括五十四个二级标准(简示如表1)。

《标准》仅对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了静态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先后顺序、轻重次序如何却付之阙如。有的学者曾尝试采用对比定量的研究方法对此加以说明,例如,徐彩华、程伟民的研究显示,新手教师首先必须学习组织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技巧和教学法;其次必须学习语言本体知识和语法知识。江新、郝丽霞将新手和熟手国际汉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运用频率最高的是一般教学知识和语言教学知识,而不是语言学知识和文学知识;事实上,国际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是教学知识,包括一般的教学知识和有关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知识;因此,我们更应重视国际汉语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策略、教学观念等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和获得。

从总体来看,以《标准》为基础的应用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应用型培养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培养效能,缩短了汉语教师培养周期,但其师资培养效能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培养周期仍然较长,无法兼顾国际汉语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

其次,应用型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面面俱到,形成了简单的“汉语+外语+教育类课程”的学科“拼盘”,课程特色不鲜明,没有体现出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

再次,应用型培养模式,既没有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培养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也没有关注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运作方式。以课堂为主的汉语教学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基本定位是,教师应是由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向提升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转化的指导者。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这一核心定位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对国际汉语教师教学技能的要求不变。在此基础上观察,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一个整体。但目前《标准》中的规定和对于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探讨,均有不同程度的分析过度、综合不足之弊。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也未理清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没有区分它们的层次,更未对其间的运作过程进行说明。《标准》中各模块所描述的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是均等的,没有轻重、多少的差别。事实上,在汉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些知识和能力既有先后顺序,也有轻重多少的差异,并不是均等的;在上述几位学者的研究中,也没有区分它们的层次的研究,例如,教师综合素质中的一般教育教学知识是适用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的,是处于较高层级的知识,或者说是属于基础性的知识,不应将其与语言知识、语言教学知识放在一个平面进行比较。

对于任何一个从事教学工作、投身教育实践的教师来说,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一个整体。培养国际汉语教师的主线,就是通过语言项目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能力。教师的素质、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和学习策略、文化和交际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围绕这一主线,并与这一主线加以整合,这种关系类似于圆心和弧面的关系,而非中心和边缘的关系。因此,不结合语言项目训练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抽象的、无应用价值的,仅有语言项目训练而无其他知识和能力的辅助训练是贫乏的,甚至是无法进行的。

(二)培养模式发展的方向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其目的是为了强调整合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性。换言之,作为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更应掌握能够促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实践性知识,即掌握与课堂情景相关的知识。实践性知识隐含在教学实践过程之中,在更多情况下,实践性知识要与教师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保持一种“共生”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教师情景性的、个体化的知识,它只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积累和完善。

鉴于当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突出实践在师资培养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我提出构建以案例库为主的“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由于案例展示的是真实的教学情景,具有整体性特点,同一个案例可以适用于说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问题。因此,构建以案例库为主的实践型培养模式,可以弥补当前应用型培养模式之不足。

实践型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反思理性”,其培养目标是要求并训练学生成为“反思型跨文化实践者”。因此,优化课程设置,逐步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国际汉语教师培养体系,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三、以案例库建设为主的“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

“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既具有起于实践,最终又落实于实践的特征,又具有兼顾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的培养理念。这一理念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目标的实用性、案例的真实性、定位的明确性、文化的兼容性和教学的互动性。

我们培养的国际汉语教师,是具有反思意识的跨文化实践者,也就是说,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既应掌握汉语本体性知识、中华文化知识、第二语言教学技巧,又应具有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

这一培养模式强调国际汉语教师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的实践性,主张打破学科界限,以全面的、系统的、真实的案例库的建设和应用为枢纽,以专题的方式将汉语国际教育可能涉及的教、学等各方面的训练项目全面展示出来,说明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应的运作方式。

(一)案例库建设

案例库建设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根据《标准》所涵盖的五大模块的分类标准,对语言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师综合素质进行细化和具体化分类;如何以案例为核心,将国际汉语教师的基本素质、业务能力整合起来。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中语文教资作文范文(汇总7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