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职业教育政协提案范文(汇总13篇)

职业教育政协提案范文(汇总13篇)

火火范文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职业教育政协提案范文(汇总13篇)

微信扫码分享

职业教育政协提案范文 第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行动导向 实训教材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文秘类专业教指委2012年度重点课题“苏州地区高职文秘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编号:ZD201277)、苏州市职业大学2010年度教育教学科研资助项目“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师生角色的转换研究”(项目编号:SZDG4-10006)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为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载体,教材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具有独特地位,其内容安排和表现方式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2012年《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教材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发展至今,其突破点应该是开发建设与改革创新与教学模式相配套的特色教材。与理论教材开发相比,高职教育实训类教材编写需要更大的创新、更多的投入,因此,技能实训教材一向是高职院校教材建设中的薄弱环节,特色鲜明体系完善的实训教学教材更是缺乏。本文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秘书实训》(第二版)为例,根据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探讨行动导向型实训教材如何创建特色,培养高职教育特色人才。

一、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内涵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能就业”,而且还要能“就好业”,并能够“会创业”。2009年3月,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瑞士举行的 “职业教育与培训(VET)各国专家组第4次会议”和“国际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跨学科研讨会”上,明确提出“为了工作而学习”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因此,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其课程与教材改革应该强调在行动中学习的策略。有专家认为,为了行动而学习,这是学习的目标;通过行动来学习,这是学习的过程;行动就是学习,这是学习的本质。简而言之,行动导向就是“在做中学”,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师是教学的导演,遵循“咨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制订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评估成果,促使学生在手、口、脑并用的行动过程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因此,行动导向教学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以行动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策略,并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所构成。因此,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活动,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是主角,参与是关键,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咨询者和同行者。师生互动所展开的教学活动,通过项目、案例或课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包括搜索获取信息、制订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计划、评定工作成绩等环节;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具有浓厚的职场氛围和工作情境,促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即现在的学习是为今后的职业服务,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二、行动导向型实训教材的特色

行动导向型教材即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进行教材开发编写的特色教材。以《秘书实训》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为例,该教材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行动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教材的内容与形式均作较大的改革创新,特色鲜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实训内容改革更新,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紧密匹配。与一般的秘书专业教材不同,《秘书实训》教材开发的起点是工作岗位及其工作任务,细致分析秘书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精心设置全方位的模块化实训教学体系。根据秘书岗位工作任务所覆盖的职业能力,将实训内容分为秘书礼仪实务、秘书沟通技巧、秘书写作技能等七大模块,形成一个目的明确、内容实用、层次分明且具连续性、阶梯式提高的秘书实训教学体系。每一模块的实训内容进行项目化设计,即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程序,提炼出过程完整较为典型的工作项目;然后再对工作项目进行分解和细化,得出每个工作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经过整合优化的实训内容紧密联系秘书职业工作实际,匹配度高,应用性强。而且在内容编排上注意相互衔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有关实训内容还与国家规定的秘书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相结合,以利于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计算机运用能力贯穿始终,要求学生制作PPT配合案例分析或情境模拟;案例分析报告、策划方案、模拟脚本等文本制作均在计算机上完成,并打印成册,充分体现现代文秘办公自动化特色。

2.实训方法改革更新,案例操作知行合一。为培养学生“会做”的职业能力,《秘书实训》精心编选紧贴现实,尤其是现代企业的实际情况、具有典型性兼具综合性的工作过程案例62个。每一个实训项目案例分解成若干工作任务,每项任务明确规定完成任务的目的、要求以及最终成果形式,促使学生在明确的工作任务中“做中学、学中做”,力求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来自企业的典型案例所提供的信息是职场上真实存在的工作情境,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讨论,不仅使“行动”成为可能,而且可以使“行动”方案多元化。秘书实训从项目案例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典型案例分析、职业情境模拟、项目实际操作等。通过较为复杂的案例操作,促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行动中学习,激发学生形成职业角色意识,获得真实的职业岗位工作体验,尤其是对工作压力的体验;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作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引导培训学生从经验层面能力向策略层面能力的转化,有效形成能力迁移。

3.教材体例改革更新,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秘书实训》教材在体例上,超越传统教材模式,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全书分为七大实训模块,每个模块开头设计实训目标、实训方法、实训形式、实训场地等内容作为此模块实训教学指导总领。比如“秘书沟通技巧”模块开头设计:实训目标:良好的沟通能力是现代职业秘书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实训紧密结合秘书职业沟通协调能力的岗位要求,通过多种形式的沟通技能训练,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人际沟通的理论知识,培养有效沟通素质,培训有效沟通技巧,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实训方法:运用行动导向项目实施教学模式,如典型案例分析、职业情境模拟等。实训形式:学生分组实施项目。实训前将学生划分若干小组,要求小组成员集体备课,团队合作进行典型案例分析,职业情境模拟,第二课堂实际操作等。现代化设备运用:运用多媒体设备,制作PPT配合案例分析或情境模拟;制作案例分析报告等文本均在计算机上完成,并打印成册。实训场地:校内高度仿真的秘书实训基地。设备要求:办公用品、打印机、多媒体设备等。

每个实训模块在明确总体实训目标、方法、形式、场地后,接下来的具体实训内容分解为5~7个项目,每个项目以典型案例为载体,细分为5~8项具体工作任务,其整体结构形式为模块―项目―案例―任务。每个项目任务的组织结构包括知识点、典型案例、实训任务等。其中,案例之前“知识点”的选择准确精练,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重点为更具实践价值的工作过程性知识,为案例操作完成任务做好理论铺垫,使学生明白工作任务怎样做、怎样做更好。案例之后,所设计的“实训任务”具体明确,任务大小适当,层次分明且具连续性,各任务之间组成一个任务链,操作性强。“实训说明”清晰细致,“实训提示”切实到位,是秘书技能实训的有益指导,为案例操作指点迷津。每一模块实训的最后,附有考核办法与评分标准,具体实用。

三、行动导向型实训教材的作用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中,单纯的知识传授未能把学生放在主置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免产生厌烦情绪。《秘书实训》教材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高职教学理念,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情境模拟、学生互评、上机操作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模拟的企业环境里,学生边做边学。遇到难题时,愈加激发学生要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思考,做学合一,充分挖掘自身潜力,认真观摩同学的表演,自觉找出自己的不足,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非常高。

2.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秘书实训》所编案例紧贴现代企业的现状,真实典型。在案例操作中,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与问题,对问题的分析与判断,以及工作计划与实施步骤等都是对实际工作的一种体验,因而能够了解并熟悉企业情境,提前体会到职业岗位的感觉,初步积累实际工作经验。行动导向实训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完成任务,而工作任务往往是综合的,需要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来解决问题。例如让学生分组操作一个外商考察团接待工作,此项任务涉及办文、办会、办事诸多工作。学生须完成接待方案、公司介绍PPT制作;还要开会分工布置任务,还要上下左右进行沟通,还要做好预订食宿、购买礼品、辅助策划等具体工作。完成这项任务,学生的接待能力、会议操办能力、文书撰写能力、策划组织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均可得到切实训练,综合职业能力得到生长和提高。

3.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秘书实训》教材规定,案例分析和项目实施等实训任务均要求学生分组实施。一个班级划分7~8个小组,每组5~6人,要求小组成员集体研讨,团队合作完成工作任务;在考核评估时团队合作成绩占较高比例。在案例操作完成任务过程中,为了团队的荣誉,每个小组既分工明确,又互帮互助,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得到锻炼。还有,秘书实训内容丰富任务繁重,学生忙碌而成长着,痛并快乐着、收获着。实践一个道理,需要反复练习,需要勤奋,需要勇气,需要执著,需要耐心,需要智慧,还需要点乐观。由此,学生的智商、情商、逆商、承受挫折的能力得到提高,职业素质得到提升,整体形象得到提高。

综上,作为教学系统运行的软件,行动导向型特色化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效果、保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的关键。当下,高职教育特别注重“能力”培养问题。有专家认为,能力是一种实践智慧,其组成元素包括有关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职业经验等;从其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可以概括为:反映能力水平的“能做”、反映态度价值观的“肯做” 和反映对社会的适应性的“会做”。其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想交流、组织计划、信息运用、团队协作的能力等则被视为能力要素中的关键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才会是最具适应性和发展潜力的。《秘书实训》教材探索运用基于能力本位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突出教学内容对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高职人才培养特色,实现了高职教育实训教材改革的重大突破,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标志性成果,并将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更新改革,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乃至于今后职业生涯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

职业教育政协提案范文 第2篇

关键词 美国职业教育 帕金斯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DOI:

The Transition of _Perkins Act_ and its Impact to

American Vocational Education

SHI Qingfeng[1], YANG Xiaojin[2]

([1]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2] Tourism College of Zhejiang China, Hangzhou, Zhejiang 311231)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ilestones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vocational education, Perkins Ac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and the changing of the market’s labor requirement, it has been reauthorized constantly. Nowadays Perkins Act is still the guidance law of America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essay introduced the changing history of Perkins Act, and discussed about.

Key words American vocational education; Perkins 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美国政府于1984年首次颁布的《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取代了197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修订案》,是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民职业教育的序幕由此拉开。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社会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变化,美国政府又分别于1990年颁布了帕金斯法第二修正案――《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1998年了第三修正案――《帕金斯生涯与技术教育法案》,2006年了第四修正案――《 帕金斯生涯与技术教育法案》。

1 《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的变迁历史――第一法至第三法

1984年《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 ――帕金斯第一法

1984年颁布《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是继1917《史密斯-休斯法》和1973年的《职业教育法》后,联邦政府正式颁布的关于授权政府拨款用于支持职业教育的法案。

该法案的社会目标是要提高劳动力技能,为工作机会准备劳动力。该法案的教育目标是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入学率,使得职业教育全民化。因此,该法案改变了联邦职业教育的拨款特点,逐步从接受职业教育人数的扩大变为改善教育计划和教育经济困难人群;放宽了接受补助学生的年龄限制,接受政府补贴的职业教育对象得到扩大,针对残疾人、亟需技术的成年人、单亲家庭成员、学习困难人员及接受刑罚的人群更大程度加大补助。同时为贫困残疾失业等困难群体提供职业培训。1984年的《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总的来说是对1973年《职业教育法》的发展,扩展了职业教育的内容和范围,加大了拨款力度,以使职业教育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

1990年的《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帕金斯第二法

1990年,美国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对1984年帕金斯法案进行了修订,9月25日布什总统签署《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

1990年出台的帕金斯法案仍然要求继续增加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拨款,且需不断扩大拨款力度和覆盖范围。但在1990年的法案中有一个美国职业教育方向上的重大转变――首次提出了职业教育面向全体人群,这表明先前的自《史密斯-休士法》以来的把职业教育体系的从学校原有的整体教育体系中剥离出教师课程和学生课程的趋势逐步转变为着力强调将职业教育与普通学术教育有机整合。另外,资金的分配和成绩责任制的问题,同样显示出新法案与原法案的不同。由于原法案中职业教育的资金分配出现各类问题,新法案中提出国会不再将政府拨款直接给地方政府,而是直接拨款至地方各类教育机构。该法案中还明确各州政府须废除原有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转变为由学校制定出各阶段的职业教育测评、评价体系。

1998年的《帕金斯生涯和技术教育法案》 ――帕金斯第三法

20世纪90年代,随着职业教育终身化的潮流,为了更直观的反映出该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性质及其变化,美国职业协会要求从1998年开始用“生涯和技术教育”代替原来的“职业技术教育”。因此,1998年帕金斯第三法便命名为:《帕金斯生涯和技术教育法案》。

与之前相比,该法案取消了帕金斯第二法中对特殊人口资助的费用,但还继续为:(1)行业与教育间的合作;(2)中等及以上教育互相结合服务的项目;(3) CTE(生涯和技术教育);(4)能帮助受教育者获得行业的经验和融入行业的过程等方面提供资助。

“帕金斯第三法”的政策目的主要是:为在中学阶段和中学后教育阶段选择生涯和技术教育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机会以使其学术、职业和技术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法案提出:(1)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协作建立具有挑战性的生涯和技术教育的学术标准;(2)对于能够促进学术、职业和技术能力融合的活动必须给予支持和加强,同时要增加中学阶段和中学后教育阶段参加生涯和技术教育学生的交流与合作;(3)增加国家和地方的灵活度;(4)重视传播国家研究,并提供专业发展和技术援助,这将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服务和活动水平。同时“帕金斯第三法”提高了对成绩责任制的要求,CTE对学生的学术成绩,如阅读、科学和数学承担越来越大的职责。

2 2006年《 帕金斯生涯与技术教育法案》――帕金斯第四法

美国总统于2006年8月12日签署的《帕金斯生涯与技术教育法案》,继续秉承帕金斯第三法的理念和精神,支持中学和中学后的生涯和技术教育学生在学术,职业和技术方面的能力的培养。目光不仅锁定在了青少年身上,也关注于成年人的发展,帮助他们在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经济社会中取得成功。

目标与方略

帕金斯第四法的主要目标与帕金斯第三法基本一致,在具体实施的方略上有所改进,强调要通过:(1)建立有挑战性的学术标准,为了学生能达到这些要求给予协助,帮助他们为以后走入社会获得成功做好充分的准备。(2)为了保障学生具有挑战性的学术能力和职业技能,适当鼓励相关机构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3)在为实施和完善生涯和技术教育设计和制定活动与项目的过程中增加国家和地方的灵活性。(4)注意开展和传播国家的研究成果。(5)提供技术援助,包括:不论是在联邦政府层面还是各州政府层面,进一步提升领导力,加快升学和就业的提前教育;提升该领域中的教师、管理人员的素质。(6)支持中等学校、学位管理机构、地方性职业教育学校、劳动力协会、工业界、商会和各类中介机构建立相互合作关系。

以学术和职业技术的共同发展为目的,该法案强调了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严密的学习计划。生涯和职业教育从高中到大学阶段的的学术和职业技能培养均需要有严密的严密进程和计划。为了更好地整合两者,提倡采用综合的方式,致力于改进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第二,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响应第一方面的内容,生涯规划与职业教育的参与者的成绩都有严格的测试要求。第三,提高教师质量。教师质量是教学质量的保证。为了提高生涯和职业教育的教师质量,国家利用发展专业活动、认证和许可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这些活动必须是高质量、连续的,来保障对学生生涯教育和职业教育产生连续性的影响。第四,满足特殊人群的要求。倡议里要求各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公平入学的机会,消除种族、地区和性别歧视,提高特殊人群中学生成绩的实现程度,努力帮助学生获得接受深层次教育的机会,获得在技能、薪资福利、要求等方面都能得到满足的工作。

拨款与援助

帕金斯第四法提到了联邦拨款资助,联邦和州政府需按要求负责对地方的职业教育进行拨款和资助。联邦政府每年为生涯和技术教育贡献约13亿美元,以支持创新和优质教育项目的实施。州和地方也付出资金以支持的生涯和技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支付教师工资及其他经营开支。在基金的分拨和应用方面也有一定的规定,并非任何地区都可以获得资助。法案颁布后,各州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申请上报以获得相应的资助基金,联邦政府依据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及该州往年的办学绩效进行审核,以确定其是否有资格获得政府资助以及其获得资助的金额。

3 从2006年帕金斯法案看美国职业教育改革

每一次的帕金斯职业教育法的修正,都是以社会的变革为背景,应时代的需求而生。作为现阶段美国的生涯和职业教育的纲领性法案,它赋予当代美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以下特点:

加强生涯咨询与指导

从美国职业教育的更名便可看出,在迈入21世纪之际,终身教育的理念也在职业教育的领域得到广泛认可,生涯教育在美国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中是重要议题。从国家到地方至机构,广泛开展生涯指导和咨询,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全面、更合理的选择升学教育和职业生涯。生涯规划咨询与指导能为学生提供多方面信息,包括中学阶段的课程内容、职业生涯机会、学术和职业培训的种类、个人感兴趣的领域所相关的后期教育等。

体现全民职业技术教育的思想

根据法案的精神,要求所有人都能得到终身学习的机会,发展他们在学习中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进而保障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因此,各州政府和相应的职业教育机构需要对学生的学术成绩和职业技能承担更多的责任。所有相关政策的执行和开展,最终目的便是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职业能力,这都是法案四中一直强调的内容。把职业教育逐步扩展到所有学生的精神还在当代美国职业教育改革中继续贯彻,并非局限于上不了大学的学生,体现了全民职业教育的思想。

实现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整合

法案中提到“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必须通过综合的渠道整合起来,包括改进职业教育学术课程内容”,其目的在于通过职业教育生在学术课程上的进一步学习,帮助学生在学术活动或者就业准备中获得更好的途径。根据帕金斯第四法对生涯技术教育进行的再定义,当今美国职业教育,要能为接受中等或中等后生涯技术教育的学生提供连续性较强、严谨的,与学术联系密切的相关课程,帮助学生为得到高层次教育或者新兴职业做好准备;提供相关的技能证书培训,以便受教育者进入劳动力市场获得成功;提供包括应用能力的学习, 这样会有助于培养学术能力、推理和问(下转第26页)(上接第8页)题解决能力以及一般的就业技能。

促进中等与中等后生涯和职业教育的合理过渡

若要得到要求高,待遇好,技能强的工作,必须完成高中阶段之后的相应培训教育,为了在中等教育及以后的阶段建立相互融通的通道,生涯咨询技术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根据帕金斯法案四中强调要加强中等和中等后教育之间的联系的要求,增加两者交流合作的项目数量可观。目前美国在建立中等教育及以后教育过渡的体系上,已经充分体现了灵活性与开放性,通过学分制、技术准备等途径来实现过渡。

参考文献

[1] 张建党.美国职业教育立法与职业教育.学位论文,2004.

[2] 简林.教育立法――职业技术教育兴旺之源――从教育立法对美国职教的作用谈起.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6).

[3] 李双雁,张桂春.从“帕金斯法案四”看美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

[4] PUBLIC LAW 105C332―OCT. 31, 1998 , CARL D. PERKINS VOCATIONAL AND APPLIED TECHNOLOGY EDUCATION AMENDEMTNS OF 1998,pdf.

职业教育政协提案范文 第3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材案例;校本案例

2008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革与教学安排意见》,并修订了新的教学大纲。中职德育课大纲要求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实效性更强,进一步体现了“贴近职业,贴近社会,贴近中职生”的原则。教师在实施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发挥教学创新性,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自主探究教学等。而案例教学被德育课教师广泛使用。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础教育信息载体,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为主要教学方式,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作为首要目的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大量的教学实践早已证实案例教学的优势,德育新教材中也广泛使用案例教学。如《职业生涯规划》教材,在每一课中都设有“心海导航”“人生启迪”等教材案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教材中的案例也存在不足。

一、校本案例的不足

1.教材中的案例大多局限于正面的、成功者的素材,罕见负面型、问题型素材

《职业生涯规划》书中几乎都是形容中职生如何自信、自强,最后成功取得职业生涯辉煌的业绩。但是,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有顺境,也有逆境。不能一味告诉学生只要努力就一定就会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所以教学案例中也应该配备一些问题型案例,负面型案例,提高学生心理抗挫折的能力。

2.统一的教材往往有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没有考虑到各地、各校的实际

为了顾全整体,教材案例五花八门,看似丰富全面,其实都是蜻蜓点水式。《职业生涯规划》教材中几乎没有涉及中职卫校护理等医学专业的案例,而非本专业的案例设计很难引起医学专业学生的兴趣。中职卫校学生在德育课学习中普遍反映:案例不够生活化,不符合实际需要。

3.教材案例素材与学生实际情况脱节,案例中的角色个性模糊,情节简单

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应利用案例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分析,以此达到学习的目的。但是中职学生因为知识量不足,自主学习能力缺失,缺乏专业实践经历,课前准备不够充分等原因,不重视对案例讨论地参与。教材案例得不到预期的利用,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4.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缺乏案例教学的经验,课堂组织讨论不当,师生互动不强

学生在课堂上对教材案例进行讨论时,往往会有发散性的思维,经常会偏离主题。教师会在这样看似“热烈”其实“混乱”的场面中被遗忘和忽视。而若教师再原封不动引用教材案例,更是让学生索然无味。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是基本的教学素材,也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重要材料。教师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然在收集加工案例的过程中,关注案例本身的实践性、启发性和典型性。这就要求教师针对教材案例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来的不足处进行弥补。本人提出了开发“校本案例”的设想。

校本(school-based)的含义从字面上看是指“以学校为本”。校本教学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英美许多发达国家中开始流行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由学校的人来解决并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德育课“校本案例”是指基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结合本校学生职业实践经历,利用学校资源,搜集和加工本校学生真实案例,形成本校特色的德育案例。在校本案例的开发和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探索。

二、校本案例的来源

案例教学如果离开了丰富的案例资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是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对校本案例的开发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教师亲临教学实践,最有可能开发出高质量的案例资源。校本案例的来源有三个途径:

1.自编

教师根据学生的特殊要求,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本校专业特色自行开发。如:中职卫校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时,在全校范围举行大型德育活动课“护生的一天”:通过对卫校学生真实生活全天候的跟踪记录拍摄,形成德育校本教材,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提升对医学专业课的学习的兴趣。

2.转摘

职业教育政协提案范文 第4篇

关键词: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美国的中等农民职业教育使初级农民掌握了许多涉及农业及相关职业如农业生产、农业法规、农业研究、农业工程学、食品科学及其他领域的知识。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旨在通过课堂和实验室指导、农业经验指导和未来农民组织提供的相关活动,为初级农民掌握农业知识、培养社会责任和未来职业成功做准备,通过综合性材料学习和实践经验学习,获得系统性的信息和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

关于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目的,Phipps认为:“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从事农业以及相关职业的人做准备。”Roberts等人指出:“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具有双重目的,一是培养有技能的农业劳动者;二是培养在民主社会为农业职业做贡献的成功公民。”也就是说,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获得农业及其相关知识和技能,以满足农业职业需要以及个人发展需求。

一、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立法历程

Caryn等人认为,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立法历程涉及1917年的《史密斯・休斯法案》(The 1917 Smith-Hughes Act)、1963年的《职业教育法案》(Vocational Educational Act of 1963)、1984年的《卡尔・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Carl Vocational Education Act of 1984)、1997年的《残疾人教育法案》(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of 1997,IDEA)以及2002年的《不让一个孩子落后》(No Child Left Behind of 2002,NCLB)等法案。Ralsa Marshall Stewart表示:“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立法涉及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案》(Smith-Hughes Act of 1917)、1963年《职业教育法案》(Vocational Educational Act of 1963)、1990年《卡尔・帕金斯职业和运用法案》(Carl Vocational and Applied of 1990)以及1994年《学校与工作机会法案》(School-to-Work Opportunities Act of 1994)等。”Daniel Frank也指出:“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立法历程涉及:1917年国会通过《史密斯・休斯法案》(The 1917 Smith-Hughes Act),该法案规定:在全美中等学校开展农民职业教育;1963年《职业教育法案》(Vocational Educational Act of 1963)的出台,扩展了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机会;1990年,联邦政府又通过了《卡尔・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Carl Vocational Education Act of 1984),该法案允许学术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综合,扩展了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范围。”通过对不同学者观点的总结,将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立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确定期和繁荣期。

(一)萌芽期――学徒制是美国农民职业教育的先驱

学徒制是美国农民职业教育的先驱。随着美国内战和工业革命的进行,由此产生的农业人口的转移和潜在的农民职业培训变得越来越重要。截至1900年,仅有400所高中提供农业指导和植物学、化学和动物学等应用学科的教育。在1906年,几乎没有专门提供农业指导的高中。1909年农业高中的数量是125所,1910年有144所。在这些农业高中中,1909年获得地方支持的有24所,1910年有33所;1909年获得州支持的农业高中有37所,1910年有47所。这一时期,农业高中在美国农民职业培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影响不大。

(二)确定期――《史密斯・休斯法案》的颁布使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化

美国农民职业教育可追溯到1862年《莫雷尔法案》(The Morrill Act of 1862)的颁布,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该法案使“农业机械和艺术学院”在各州建立,赠地学院(Land-grand Colleges)形成。1902年,农学院和试验站协会建议将农业教育引入公立高中以及特殊农业学校。到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案》(The 1917 Smith-Hughes Act)通过,美国有了国家层面的中等职业教育立法,且联邦政府为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该法案中关于中等农民职业教育资金资助的相关规定有:为农民就业提供准备;是低于大学层面的教育项目;专门为14岁以上准备从事农场工作或接管家庭农场的初级农民设计的教育项目。这些正式的规定表明中等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在美国正式确立。Grady等人表示:“《史密斯・休斯法案》为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提供了范式的转变。首先,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就业做准备,而不是为了更加自由;其次,联邦政府开始在中等农民职业教育阶段发挥作用。”此外,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农业生产导向,主要是农业技能、农场相关的知识以及如何利用农业创新技术、土壤和畜牧业的实践方式克服农场长期存在的问题。续润华认为:“《史密斯・休斯法案》是美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法令。该案的颁布实施,奠定了美国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法律基础和可靠的资金保障,为美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输送了大批的师资和管理人才,对20世纪美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猛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换言之,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正式发端于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案》的通过,该法案规定联邦给予农业相关的主题如植物科学、动物科学和家政等方面一定的资助。《史密斯・休斯法案》成为中等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催化剂,标志着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制度正式确立。

(三)繁荣期――《职业教育法案》及随后法案的出台

1963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职业教育法案》(Vocational Educational Act of 1963),该法案规定加强提供职业教育的质量,在全美拓展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机会。随后,200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卡尔・帕金斯职业和技术教育提高法案》(Carl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6),该法案旨在发展全面涉及学术和职业教育的中等农民职业教育和高等农民职业教育,为注册为农业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2002年,乔治・布什(George )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of 2002),该法案的通过强化了地方教育满足中等学生需要,也对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二、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按照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教学原则和教学经验,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可操作、可控制的结构性流程,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和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教学模式没有优劣之分,所强调的是适用性。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以项目的形式开展。Ralsa指出:“中等农民职业教育项目是为7~12年级对农业感兴趣的学生设计的职业发展和技能教育项目。”Phipps等人认为:“中等农民职业教育项目是指公立学校提供的正式的农民教育项目,是相对于企业或非学校机构组织的非正式教育项目而言的。”以项目为形式的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模式涉及三个方面:农业课堂和实验室指导(Classroom and Laboratory Instruction)、农业经验指导(Supervised Agricultural Experience,SAE)和未来农民组织((Future Farmers Association,FFA)。Todd认为:“全美中等农民教育培训项目模式有三种主要形式:课堂和实验室指导、未来农民协会以及农业经验指导项目。”这三方面对于初级农民获得系统的、完整的中等农民职业教育至关重要(如图1所示)。

初级农民通过课堂和实验室指导获得农业相关的概念和原则,通过农业经验指导获得相关的实践知识,通过参与未来农民组织提供的活动提高领导能力、促进个人成才和提高农业职业成功机率。Roberts等人指出:“包括农业课堂和实验室教学、农业经验指导和未来农民组织的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教学项目模式是一种全面支持初级农民成长和发展的方式。”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教学项目模式结合了农业概念和原则、实践经验的获得以及领导能力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初级农民未来职业生涯路径选择或中等后职业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一)农业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指导

1.农业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指导对象及内容

关于农业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指导的对象,Phipps等人表示:“农业课堂和实验室指导(Classroom and Laboratory Instruction)是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教学项目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旨在发展、理解农业相关的概念和知识。”谷小勇表示:“提供中等农民职业学习教育的学校对入学者的要求普遍比较低,小学毕业后欲学习农业者和年龄在14岁以上、曾经从事过或现在仍在从事农业工作且有志学习农业者都可以入学。”中等农民职业教育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指导的对象是注册为农业相关专业或对农业感兴趣在未来可能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学生,即初级农民。

关于农业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可以俄克拉荷马州和犹他州为例。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有:食品的生产和销售;植物和土壤科学;动物科学;农业能力、结构和科技;农业综合企业及其管理;农业通信;自然资源和环境科学。犹他州中等农民职业教育课程包括: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土地平整和测量;动物粪便管理;植物病虫害识别和控制;电力。

农业实验室指导则被认为是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提高初级农民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技术使用能力的教学方式之一。Catherine等人认为:“农业实验室,包括机械实验室、温室、牲畜设施、土地实验室以及水产实验室等,目前被认为是提供初级农民应用理论知识的一种教学形式,旨在提高初级农民的科学技术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Parr认为:“通过实验室指导关注初级农民问题的解决,增强初级农民基于农业职业生涯的、有效的和科学的经验学习。”Washburn认为:“农业实验室的经验学习可以培养初级农民利用科技的能力和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为未来农业领域的就业做准备。”也就是说,实验室指导作为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之一,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初级农民问题解决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初级农民对农业技术的使用,可为未来从事农业相关职业做准备。实验室指导在初级农民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如图2所示。

2.农业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指导的特点

作为美国中等农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之一的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教学,其特点是:注重情境教学(Contextual Teaching and Learning,CTL)和问题探究式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secondary Agricultural education);利用科技作为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形式。Thompson等人表示:“中等农民职业教育要致力于帮助初级农民更好地理解农业背景下的科学原则和概念。”

首先,注重农业情境教学和问题探究式教学。农业教师在实施农业课堂和实验室指导时,十分注重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集咨询、问题和课程指导学习、合作学习及真实性评价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方式。农业教师在实施情境教学时,要结合农业复杂的环境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农业教师在实施农业课堂和实验室指导时,也十分注重问题探究式教学,该教学方式允许初级农民按照真实世界中的农业体验学习农业知识。问题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学习过程反映真实场景,问题解决更具实践性。情境教学和问题探究式教学一方面有助于初级农民快速掌握农业相关的概念和原则,另一方面有助于开展基于问题解决和农业技术使用的实验室指导活动。

职业教育政协提案范文 第5篇

摘要:思想政治教学在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中职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提升中职政治课教学效率。结合案例资料,通过分析理论知识了解其内部逻辑,让学生知道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此外,案例的难度需要由浅及深,将浅显易懂的案例安排在前面,并逐步提升探讨深度,避免难度跨度较大引起的理解困难。因此,文章主要针对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展开分析。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政治课;应用效果

我国最早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在教学活动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并且在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中不断完善该方法,推动我国教学活动的不断发展。案例教学法主要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对学生提出问题,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课本教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用特定的思想观念、政治方针、道德规范,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中职学校学生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是学生政治信仰形成的必要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学习好马列主义、思想基础理论,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政治课程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技能知识和政治素养。学校要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使得当代中职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理解并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专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教学活动、实践教学以及专业技能培养等活动培养中职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传入对我国社会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中职学生的社会经验较少,容易受到不良风气影响,导致信念缺失和人文素质下降,这些都导致了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越来越复杂。就现代中职学生表现而言,存在社会公德、个人道德以及信仰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案例教学法运用于思想政治教学的优势

1.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除了丰富教学内容外,还需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讲解社会上的典型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政治课教学。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的视频,通过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加深对有关政治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政治思想教育质量。

2.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案例教学,加强了政治课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将政治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的能力。教师要从日常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选取各种贴近生活的案例,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从而能够学以致用。例如,教师可以收集时事热点,使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案例能够应用于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在家里看电视的时候,可以认真看新闻类节目,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向教师询问。此外,还可以在课堂中针对某个社会现象举行辩论比赛,既能分辨是非,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三、优化案例教学法的相关措施

1.选择典型的教学案例。政治课教学内容严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需要准确的案例资料才能为教学提供帮助,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在案例教学法应用过程中,案例的选择以及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是最为重要的,对教学的效率有直接影响。因此,在选择案例时要结合教学内容,案例要具备较好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选择合适的案例;此外,案例选择要贴近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合理安排案例教学步骤。首先要选好案例,根据课文理论知识的实际来设计案例;其次是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根教学内容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最后是组织学生编制案例分析报告,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全面提升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把握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丰富自身的基础知识,不断了解社会中的时政要闻,从而选择最新的案例进行教学。教师需要具备较好的责任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智慧时刻凸显出来,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调动、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都跟教师的适时恰当点评密切相关。课堂所选案例是否典型、真实,是否紧扣教材内容,案例反映出来的问题针对性、启发性强不强?课堂教学任务目标是否达到?等等,都和教师的教学综合能力关系甚大!因此,需要教师在精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授课能力。

文章首先分析了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政治思想教育中的优势,最后提出了优化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政治教学应用的相关措施,旨在提高中职政治课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洪.例案教学法在中职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4,34(4):36-36.

[2]姜富琴.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职业教育,2011,32(4):43-44.

[3]马震宇.案例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展望,2016,26(3):201-202.

[4]王晋艳.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政治课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23(32):262-263.

[5]龙霞.浅论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14(18):10-12.

[6]黄瑾.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32(8):98-100.

职业教育政协提案范文 第6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档案管理 问题 对策

现阶段,由于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建设和改革力度,中职学校正面临着重大的变革,作为中职学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此,笔者结合多年档案工作经验,就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探讨如下。

1 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学校档案是树立学校形象的依据,良好的学校形象有利于中职学校的招生与学生的就业

学校不仅是产生学校档案的主体,而且是档案发挥使用价值的重要场所。学校档案产生于学校形成、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又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及其组织、管理的各个方面,它真实地记录了学校的教学、管理、运行的发展轨迹,是学校的重要信息资源。通过分析学校现存档案,可以全面掌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的沿革和演变情况,更好地总结学校自身形象和价值观建设的得失、成败,因而它是树立学校自身形象的依据。现阶段,中职学校最大的困难在于招生,这是由中职学校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良好的学校形象,将大大增强学校的吸引力,有利于学校的招生和学生的就业。

学校档案是学校的宝贵信息资源,丰富的档案资料可以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学校档案大部分记录和保存着学校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记录了教职员工为学校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和先进事迹,反映了学校总体的教学水平,是学校教职工的劳动结晶。充分利用学校的档案信息,不仅能实现学校档案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能为教学科研服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 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造成中职学校档案管理不规范

2008年,国家教育部和国家_联合制定并《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全国各地市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本地区中小学校档案管理办法。这些档案管理办法,是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依据。然而,在这看似完善的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却独独缺了针对中职学校的档案管理办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据有关部门的解释是,中职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参照《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执行。诚然,中职学校与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学生就业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蛤中职学校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方面与高等学校存在很大不同,如高等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中职教育更注重实践等,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档案必然与高等学校档案存在很大的不同。简单地以《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指导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势必造成中职学校档案管理上的不规范。

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造成中职学校档案管理混乱

中职学校主管部门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如市教育局),而其档案业务的主管部门则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如市_或档案馆等),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受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双重领导。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学校的主管部门,多注重管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并经常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检查评估等,而对学校档案业务工作管理得较少,更谈不上对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是学校的主管部门,只在业务上对学校档案工作有管理与指导的职责,加之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并未规定学校须定期向省或市一级档案馆移交档案,导致对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缺乏有效地监督检查。一些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学校存在的档案违法行为,往往只进行现场指导纠正,而对于不及时归档、归档不全、归档不合要求、档案面临危险等档案违法行为却不予监督和追究。中职学校的主管部门不“管”档案工作、“管”档案工作不是主管部门的现实,最终使得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处于无部门“管”的状态,从而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造成中职学校档案管理混乱。

中职学校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不够,致使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强有力支持

就目前的中职学校档案管理现状来看,大部分学校的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对档案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多年来,由于对教育改革的狭隘认识,导致档案事业建设降低到教育改革的附属地位。学校领导经常以一种对当前教育改革是否有用的实用主义来衡量档案事业,而这一观念又恰恰违背了档案的价值属性。因为档案是历史的产物,不能产生直接的教改成绩或效果,档案往往是到检查评估利用的时候才显出它的价值。学校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必然导致档案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考核奖惩等管理机制,同时也必然不重视对档案室软硬件建设的投入,从而导致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强有力支持。

中职学校档案管理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开展难度大

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低下是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现阶段,中职学校基本上都设有一名专职档案管理人员,但真正科班出身的为数不多,有的是临时配备或半路出家的。即使是科班出身的档案管理人员,多数是身兼数职,既担任教学、班级管理工作,又担任行政管理工作,导致档案管理人员能花在档案管理工作上的时间实在是少之又少。另外,一些档案管理人员不是档案专业出身的或者不经过培训就上岗,不具备最基本的档案管理业务知识,档案管理手段落后;有些档案管理人员,年龄大、学历低、思想观念陈旧,不但创新意识不强,而且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3 现阶段加强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制定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办法,规范中职学校档案管理

职业教育政协提案范文 第7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立法 表达机制

校企合作框架下,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权利、责任与义务应当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规范。职业教育立法具有显著的内在独立价值性和外在工具性价值导向。探索校企合作框架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立法的有效路径,有助于促成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充分认识合作过程中的合理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利益诉求来消弭合作双方的利益冲突,从而整合校企合作双方的利益,促成合作双方形成高效运作的利益共同体。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立法的难点在于职业教育立法工作的原则不够明晰,职业教育领域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职业教育立法议案审议者的有效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相对匮乏,职业教育立法程序的刚性不足等,从而导致我国职业教育立法的工作成效不足。为此,有必要对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立法的可行路径进行深入探析,以拓宽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立法的渠道,提升职业教育立法工作的效率。

一、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立法的困难

(一)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立法的原则模糊

1.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立法的理性原则模糊,责任和权利的边界不清。规范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法律是《职业教育法》,其他规范散见于《高等教育法》《就业促进法》等法规中。以《职业教育法》为例,对企业应当承担的校企合作义务的规定见于第六条,即“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 。《职业教育法》中对于地方政府应当对从事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的规定见于第十七条、第十九条,即“政府主管部门应当举办或者联合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组织、协调、指导本行业的企业、事业组织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上述法条对于地方政府、学校、企业之间的责任和权利的规定,因过于宽泛而缺乏可操作性,进而影响相关法律的权威性与严肃性。现行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在调整企业的责任和权利方面较为乏力,根源在于利益相关者的合理利益未能以法条的形式体现在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中。

2.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立法的效率原则模糊。这主要表现为立法部门没有从规范立法程序层面对参与职业教育立法的企业给予有力支持。职业教育的立法程序相对简单,缺乏有实质内容的法条。因此,立法部分应当正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立法程序约束力不足的问题,从立法程序角度思考校企合作框架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立法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立法的沟通问题

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与其他立法者之间就职业教育立法议题的沟通渠道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1.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企业,缺乏提请职业教育立法的立法动议权。当前我国立法实践中并未赋予立法合议过程中的参与者以有效提请立法动议的权利。立法合议过程主要表现为:立法议案的合议者就职业教育立法组织者的立法议案发表意见,立法议案的合议者不能对议案内容提出修改动议,亦无权提请搁置立法议案。参与职业教育立法活动的企业缺乏动议权,使得职业教育立法议案难以形成有效沟通的话语点,实质上剥夺了企业就该立法议案的根本性利益冲突问题与立法议案提请者进行深入沟通的机会,并剥夺了企业对立法议案提请者的权力制衡能力。

2.当前职业教育立法工作的参与者仅可对该立法议案的整体可行性发表意见或进行表决,缺乏针对具体法条的可行性展开沟通并进行集中辩论的权利。包括企业在内的审议者在合议阶段通常就不同的法条展开热烈讨论,但讨论难以聚焦在同一法条所引出的问题上。审议者之间缺乏共同的讨论对象,使得职业教育立法工作的审议结果难如人意。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立法的有效表达机制匮乏

当前我国立法机关设立的立法议案审议过程主要用于征询立法工作参与者对该议案表达同意或否决意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立法活动的有效表达机制缺失。

1.校企合作框架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立法活动的有效表达时间缺乏可靠保障。当前我国的立法议事规则缺乏对于立法议事参与者的有效表达权的充分保障,其根源在于每次立法议事会议上,议事代表须在较短的议事周期内处理上百件立法议案,这使得每部立法议案预留的可供立法议事代表充分表达其个人见解的时间非常有限。

2.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表达其合法利益诉求的方式有限且缺乏必要的表达机制保障。职业教育立法议案的审议过程通常表现为议事代表对议事法案进行空泛的谈论,没有进行有价值的深入分析。应对职业教育立法预案的法条逐条进行有针对性的审议,但立法机关没有对此提供可靠的立法程序保障,这使得企业只能作为表决机器式的议事代表,无法就有争议的关键条款与其他议事代表展开辩论,从而降低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立法工作的效果。校企合作框架下的企业难以通过公开辩论和理性讨论,来表达企业界对于职业教育立法议案的大量个性化利益诉求,进而降低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立法活动的效果。

3.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立法的方式多停留在合议阶段,缺乏对职业教育立法议案最终表决权的有效影响力。我国现行立法程序中的立法议案审议程序与表决程序分离,作为审议者的企业对于职业教育立法议案的权利仅限于表达认同意见。从立法机制设计上来说,职业教育立法表决程序表现为由审议者认可该议案,缺乏对审议者否决该议案的必要机制设计。

(四)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立法的程序刚性不足

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立法的程序刚性不足,立法程序对立法各方的有效约束力不足。

1.校企合作框架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立法的内容多表现为原则性立法。以《_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为例,第十二条规定主要为校企合作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提供若干指导性意见,未对拒绝执行国家校企合作战略的企业规定有效的惩罚措施,更未指出负责实施校企合作战略工作的具体政府部门。颁布此类原则性法律,对于校企合作战略有指导性价值,但对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没有实质作用。

2.我国职业教育立法工作组织者习惯认同集中决策,缺乏对民主化立法决策程序的必要尊重。立法机关错误地将立法程序视为党的执政理念的执行程序,从而妨碍了党的执政理念与基层人民群众和企事业团体的合理立法诉求在立法程序层面的统一。立法机关忽视企业力量在职业教育立法工作中的作用,这使得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没有被全面执行,使立法机关偏重于立法权的集中而忽视了立法程序的民主。

3.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立法的过程偏于形式化,立法机关普遍存在忽视立法程序的合法性、过度关注立法结果的功利化倾向。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利益主体分化和社会利益表达多元化的阶段,立法机关忽视了校企合作框架下企业一方在职业教育立法工作中的必要利益诉求,从而影响了职业教育立法效能的充分发挥。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立法的路径探析

(一)确立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立法的原则

职业教育政协提案范文 第8篇

[关键词]高职 模拟环境 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立项项目“基于环境模拟的高职创业教育实践过程研究”(项目编号:SK13LX582)、2013年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模式研究――以柳州市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前言

目前对微小企业的扶植力度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同时国家也越来越鼓励个人参与到创业活动中来。更多人参与到创业活动中,一方面,可以解决其自身的就业和生存问题;另一方面,一个人创业往往会给一大批人提供劳动岗位。因此,创业活动的建设和发展对国家解决劳动就业问题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参与到创业活动中来,这给当前的创业人群不断地输送新鲜的人才血液,同时也给后续的创业者树立很多示范性的榜样作用。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高职教育学校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都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意欲为学生传授更多实用性的技能,提高学生在毕业之后在工作岗位中的劳动就业能力,同时也非常重视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直接进行创业活动。

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上对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和提升并不多,在整个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并没有专门针对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至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之后,不能很好、快速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直接进行创业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多挫折。这既增加了毕业生创业的难度,同时也极大地打击了毕业生继续从事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为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根本上建立一套适应高职创业教育的新型教育体系,使所培养的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更快速地适应市场的需求。目前针对高职创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并不多,也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高职创业教育体系。为此,本文通过深入地研究高职创业教育的需求,提出了基于环境模拟的高职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方案。

二、教学基础环境的建设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目前高职创业教育最缺乏的是相关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支持。中心原因是创业教育所要求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都比较高,根据目前人们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创业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创业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以及面对创业环境时的沟通能力、交往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创业教育所培养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对学生的自身素质以及学生的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传统的高职教育都是以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技术为主要任务,这种教学模式能够短时间内使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具备相应的技能和技术,但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有限。在传统的基于高职教育过程中,针对技能的培训其所要求的教学环境和实验条件都不是太高,而且目前高职的技能培训教育已经具备了非常成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其所需要的教学条件和环境都拥有十分成熟的建设方案。无论是从建设成本还是建设策略等方面,都能够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地达到用户的预期要求。

然而面对创业教育复杂的教学要求,目前高职院校所拥有的教学条件和环境都无法满足创业教育的教学要求。尤其是人们通过研究发现,提高创业教育质量的最好途径是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一个与真实环境非常类似的模拟创业环境,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真实地体验创业的过程,以及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此让学生真正掌握创业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以及所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为此本文所提出的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学环境的建设。高职创业教育教学环境建设的宗旨是如何为学生提供与真实的创业环境相类似的教学环境,而且这种创业环境的建设具有较强的推广和复制价值。为此本文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高职创业教育教学环境建设的三个基本原则。

1.教学模拟环境的高逼真度是建设的首要目标。高职创业教育的模拟环境建设是为了让学生在该环境中,能够更好地掌握创业的方法和技巧,能够通过模拟实践最终具备创业的多种能力。模拟环境以真实的创业市场环境的相似性,决定了在该环境中开展创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因此所建设的模拟环境必须具备高度的逼真程度,尤其是对影响学生创业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因素,都必须准确地模拟和再现出来。

2.模拟环境的建设成本决定了创业教育环境是否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目前高职教育依托的教学资源一部分来自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另一部分来自院校自身的经费筹措。总体而言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因此高职院校在短时间内难以拿出大量的建设经费来拓展教学条件,开发新的教学模拟环境。为了能够在高职院校中更好、更快地推广创业教育方式,要求所建设的模拟环境具有较低的实现成本和较短的建设周期,以便能够在短时间内让更多的高职院校都可以建设出这种教学模拟环境,开展创业教育相关活动。

3.模拟环境中各种资源的复用程度能够促进创业教育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如果所建设的模拟教学环境具有较高的资源复用度,则能够将高职院校中的各种教学资源和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用价值,从而也可以使得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能够在更多的院校中得到推广和应用。而且目前高职院校中的教学条件以及资源在使用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资源浪费。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专业种类又非常多,所需要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的种类也很多,为此在建设针对创业教育的模拟环境时,应该尽可能地考虑教学环境中资源的复用度,使得所建设的模拟环境中能够集成现有的绝大多数的教学条件和资源,同时建设好了针对创业教育的模拟教学环境之后,也能够根据今后新的需求,方便地将该环境中的相关教学条件和资源应用到其他的教学应用中去。

三、创业教育中的教学案例设计

高职创业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学领域,在该教学领域的实践和探索过程中,最缺乏的是高质量的教学案例。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对较弱,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更依赖于教学案例。一个好的教学案例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发现和激发出潜能,促使学生通过高职创业教育的学习和实践,将其所具备的创业潜质给挖掘出来。相反,如果教学案例设计得不合理,则可能让学生在创业教育的学习过程中,仅仅是看到了创业的一个点或一个面,难以对创业的整个过程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对其创业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也十分有限。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之后走向社会,开展创业活动帮助十分有限,因此教学案例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创业教育的质量。

根据本文对创业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发现,在针对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体系中,其教学案例的建设应该作为教学体系中的一个核心内容来完成。而且对教学案例的设计应该具有典型性和全面性的特点。本文将教学案例的建设方法和规律总结之后,提出了面向环境模拟的高职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中,教学案例应该分为以下三大类进行建设。第一,简单教学案例是指对创业教育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或者某一个典型的过程进行模拟和设计出来的教学案例。这种教学案例所覆盖的知识点或实践的能力点是相对较少的,学生能够很容易参与到这种教学案例的学习和实践中来,也能够通过这种教学案例的学习和实践,很快理解和掌握其相关的培训目标,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第二,单项能力培训教学案例是指针对创业教育中所覆盖的多种能力培养要求,而专门设计的教学案例。由于创业教育对学生所提出的能力要求很高,需要学生掌握的能力也很多,因此不太适合一开始就设计过于复杂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掌握到学习的重点,而应该根据创业教育的特点及能力要求,对每一种能力分别设计相应的教学案例,逐个地让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同时也能够根据学生自身能力的差异,有选择性地对学生所欠缺的一些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以完善学生的创业能力。第三,综合教学案例是指针对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让学生针对一些具体的创业案例来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学生在这种案例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完整地感受到创业的过程,也能够对创业全过程中所要求的各种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练习和实践,因此综合教学案例是对高职创业阶段过程中,专门为学生设计的一个全面性的教学实践案例。

在教学案例设计过程中,除了按以上三个类型分别设计教学案例之外,还需要注意在每一个类型中所涉及的教学案例应该都要包含成功的实践案例,以及失败的实践案例。尤其是一些典型的失败案例,能够让学生从中吸取到非常宝贵的经验,避免今后在创业过程中走弯路。

四、创业教育中的教学方法设计

高职创业教学体系中,教学方法是推动创业教育活动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创业教育活动中能力的高低,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让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创业教育的学习,其创业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也能够很好地发挥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付出,让教师能够以一种高效率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目前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也是创业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因此在构建高职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过程中,本文通过综合分析设计了以下三种适合于环境模拟的高质量教学方法。

1.基于任务牵引的教学方法。高职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其他技能培训的教学目标不一样,其最终是以学生创业综合能力的提升为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环境模拟来为学生构建出逼真的实践环境。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快速地挖掘出自身的创业潜质,同时提升自身所欠缺的一些创业能力,最佳的教学方法是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创业任务,让学生以任务为牵引,在任务的实践和完成过程中去发现自己所具备的某些创业潜能,同时也能看到自身在创业过程中所欠缺的一些能力。从而为学生在后续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弥补和提升自身的创业能力,提供很好的依据,而且基于任务牵引的教学方法也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之后的成就感。因此基于任务牵引的教学方法非常适合这种在模拟环境中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

2.基于目标激励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对学习的内容失去兴趣,由于创业教育所持续的周期一般较长,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时间提升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为了让学生在创业教育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可以设计一些阶段性的目标来激励学生持续高质量地完成创业教育的学习内容。这种基于目标激励式的学习方法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有一个很明确的学习目标,不会因为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诱惑或者额外的挫折,而丧失对学习的热情。

3.基于节点式量化评价的教学方法。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学习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要让学生通过高职创业教育的学习,认识到自身在创业过程中的某些欠缺和不足,因此需要开展基于节点式量化评价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将整个创业过程,以及创业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都划分为若干个节点,分别建立具体的量化评价指标。学生既可以根据整个创业的阶段分为多个节点,然后对每一个节点,或者每一个环节中所需要的能力分别进行实践和训练,并通过量化评价指标来评价学生在这一个环节中的学习效果,也可以根据创业教育所要求的学生全面的能力,对每一种能力建立相关的量化评价指标,让学生逐个对照不同的能力要求和能力训练问题,来发现自身在某一单一的创业能力上是否有欠缺。这种基于节点式量化评价教学方法,既有助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教育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客观地认识自身通过创业教育学习之后所掌握到的知识,以及还欠缺的某些能力,因此这种节点式量化评价教学方法,具有监督和保障创业教学质量的作用。

五、总结

高职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创业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和促进作用。然而目前高职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建设还很不完善,基于环境模拟的高职创业教育,是一种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针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急需建立更为完善的教学体系。通过本文的研究,基本完成创业教育体系中对教学环境、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三大主题内容的建设,然而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所包含的内容还不止这三个方面,随着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和推进,还有更多的细节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丽君,李斌,郑焱,等.美国一流大学理工创业教育与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9(5).

[2]曲殿彬,许文霞.论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3]周秋江,赵伐.“三位一体”: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建构及其运行――来自宁波大学的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4]程文忠.试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职业教育政协提案范文 第9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内涵释要;实现路径

一、职业教育教学相关标准的建设历程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从规模到质量、从共性到个性、从建设到提升的历程,职业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建设也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从笼统到具体、从文本到实践的演进。其建设历程可划分为起步发展、拓展深化、体系构建等3个阶段。

(一)起步发展阶段(1978—1995年)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1985年,《_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首次确定了标准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1995年,《_教育法》提出设立学校要“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并且要“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二)拓展深化阶段(1996—2009年)

1996年,《_职业教育法》提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明确了职业学校设立、经费投入等标准;同年,原国家教委颁发《核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办学条件标准》《“红”“黄”牌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标准》;1998年,《_高等教育法》提出要设立高等学历教育学业标准和高等学校设立标准等;2000年、2001年,教育部先后颁发《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对领导配备、师资队伍、土地校舍面积、实习实训场所、教学仪器设备、课程与专业设置、经费条件等做出明确规定;2004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2000—2009年,教育部先后颁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试行)》、部分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职9门大类专业基础课教学大纲等标准。

(三)体系构建阶段(2010至今)

2010年,_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设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010年、2015年,教育部先后修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2—2015年,教育部先后公布410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和230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2012年以来,教育部陆续颁发护理、道路运输等19个专业的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和30个专业的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2014年,教育部启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语文、数学等9门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研制工作;2016年、2018年,教育部先后颁发两批《职业学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涉及专业136个。至此,包括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公共基础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教学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在内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与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师专业标准、校长专业标准,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等共同组成了较为完善的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涵盖学校设置、专业教学、教师队伍、学生实习等各个方面,为依法治教、规范办学奠定了基础。

二、职业教育教学相关标准的基础作用

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的经验表明,规范建设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方案》要求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旨在完善职业院校办学的“准入”标准,持续更新并推进职业院校办学的“过程”标准,构建1+X证书制度的“准出”标准。它们相互联系、彼此支撑,构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规范了职业院校从办学准入,到教学实施,直到学生毕业资格准出的全过程,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一)准入标准的基础性作用

标准建设的初衷是要落实和扩大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更好地激发办学活力。然而在放权的同时,国家需要有监督职业院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基本规范。国家提出的职业院校设置标准、教师和校长标准等,作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的最低准入标准,是强制性标准,是不能突破的底线,要体现政策的刚性,达不到标准一律不得办学。但由于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地各校对于院校设置、校长和教师发展等方面的期望值存在较大差别,在标准建设中我们要瞄准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确立“标准+”的意识,在达标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结构、质量和特色发展。同时,标准是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向度内产生的,是一个动态循环的系统,处于持续的更新、发展和完善中。如,随着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方略的确定,需要研制包括应用型本科、高职专科等具有特质性的院校设置标准。

(二)过程标准的基础性作用

国家提出的职业院校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等,是规范、指导和引领职业院校办学过程的教学标准。这一类标准相对于刚性的准入标准,体现了政策的柔性,学校具有创造性实施空间。例如,国家教学标准中提供了中职和高职的专业目录,目的是给学校设置与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组织招生、指导就业,以及教育行政部门规划专业布局、安排招生计划等工作提供依据,如果学校设置目录内专业,则无须备案或审批;如需新增目录外专业或国家控制专业,则需申报、审核、备案。过程标准不是固化的,而是逐层细化、持续更新的。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在遵循国家教学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开发和细化各层级的标准,发展地方标准,地方标准不得低于国家标准。

(三)准出标准的基础性作用

《方案》提出要“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以下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1+X证书制度试点是一项全新的制度设计,关键是要通过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制定职业院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准出标准。它的基础性作用,既对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一系列教学标准的落实起到统领作用,又为探索构建国家资历框架奠定基础;既可以发挥学历证书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又可以发挥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的作用,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本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三、职业教育教学相关标准的有效实施

《方案》提出要“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如何完善?《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其建设原则、内容构成和工作机制。建设原则是“三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内容构成主要包括: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等;工作机制是:_教育行政部门联合行业负责制定国家教学标准,学校依据标准自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解决国家教学标准实施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职业院校需要在以下5个方面共同发力。

(一)标准实施的前提在于院校实施主体的价值认同

《方案》开篇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是迄今为止国家政府文件首次将职业教育界定为一种类型教育。《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教学标准建设提出的“三对接”正是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和价值实现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实施主体跳出教育本体,在更广阔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中把握标准,进而理解职业教育跨界的本质属性,确立职业教育新的科学质量观,实现角色和功能的精准定位。教学标准在实施过程中,总会与初始目标间产生一些偏差。导致偏差的因素很多,其中比较普遍的是实施主体的“阻抗现象”。这种“阻抗现象”很大程度上源自思想观念上的障碍,因为任何标准的背后,都负载着意识形态,蕴含着标准开发者的价值取向。标准实施问题首先需要揭示标准背后隐含的价值观念,促进实施者的价值认同。标准实施过程中的价值认同,并非是一个线性的共识达成过程,而是一个主体间视域融合不断理解和重构的过程。这就需要设计有效的宣传、解读、实验等活动,创设良好的标准实施氛围,让校长和教师对标准所带来的好处有足够的认识,同时,最大限度地吸纳各利益相关者参与协商,尤其是以往一直被忽视的标准实施阶段的对话协商,要通过公开征求意见、召开标准研讨会等形式,让实施主体不断调适自身的价值结构,逐步实现对于标准的理解、执行与超越,从而自觉投身到标准实施的实践之中。

(二)标准实施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自主修订

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教学组织、实施和质量监控、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在学校的主要落脚点。《方案》要求学校依据国家标准自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方案的修订不能“自说自话”或“修修补补”,而是要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为准绳,进行“脱胎换骨”的修订,做到“框架下的浪漫”。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以国家专业目录中的大类专业为基本类别,其“框架”主要包括职业岗位定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内容开发及课程模块库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为基本类别,主要包括专业名称、入学要求、学习年限、培养目标、职业面向、人才规格、核心课程、教学安排、实施建议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是职业的“直接”反映、是课程的“不同”组合。所谓“直接”,就是要求学校对专业不断进行“升级换挡”,按照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确定的职业岗位定位,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实施动态调整。所谓“不同”,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上,重点是把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中的模块课程组合为学校的核心课程。在1+X证书制度试点中,可通过选用“X”的证书课程,并逐步扩大与“1”的课程交集,从而构建学校新的1+X课程体系。要坚持成果导向,明确各个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让师生明白为什么教与学、分别教什么、学什么和教得学得怎么样。

(三)标准实施的基础在于教学设施环境的持续改善

职业教育政协提案范文 第10篇

职业教育学校,由于其档案资料较多,所以需要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楼的资料相对来讲较多,档案在学校具有特殊的地位,所以档案管理工作是可以说是职教学校非常重要的一项职能,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可能加快档案管理的水平的提升,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目前职业教育学校的档案大致有四大类:首先是基础教学资料;其次是与教学相关的科研成果;再次是教学和学生的基础档案和获奖荣誉;最后是与学校和教学相关的各类资料,这类中种类最为繁琐。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学校需要管理的档案非常多,如果不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则会使档案都处于混乱的状态下,不利于教学和学校的发展,所以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实现对档案的高效管理。职业教育学校的档案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与实践进行密切的结合,要从实用性出发,从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推动学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二、职业教育档案管理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对职业教育档案管理思路进行创新

长期以来由于对档案管理工作在认识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觉得只是简单的保管工作,这就导致没有认识到档案的使用属性,从而使人们缺乏对档案的利用,没有使档案的使用属性充分的发挥出来,这将是一个极大的损失。职业教育学校管理工作中,其中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即是档案的管理,同时也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由于职业教育档案数量较多,可以称之谓一个比较全面的数据库,所以需要及时改变职业教育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路,实现思路上的创新,从而加强对职业教育档案服务属性的认识,发掘其服务教育的功能,从而有效的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对职业教育档案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三)加大对职业教育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

职业教育档案管理的制度再优越,管理模式再新颖,最终都足依靠档案管理人员来执行的,所以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必不可少。对于职业教育档案管理来说,虽然都属于档案管理的范畴,但是与其他的普通档案管理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对职业教育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会有特殊要求。在职业教育档案的管理中,不仅需要管理人员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需要管理人员具有服务精神,能够虚心耐心的为广大用户提供服务。因此,必须加大对职业教育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使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四)扩充职业教育档案管理功能

传统的档案管理功能仅仅是对已经存档的资料进行存储管理,功能单一。经过创新之后的职业教育档案管理除了存储管理功能之外,还新增了服务功能,但是要想实现职业教育档案管理的日标,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的职业教育档案管理功能进行扩充,增加对学校各项的信息的掌握,丰富档案管理的资料覆盖面,更好的发挥档案管理的服务功能。

(五)使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布局更加合理

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和整体_起着十分霞要的作用,所以要将职业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融入到职业学校的整体建设中来,使职业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布局更加合理。

职业教育政协提案范文 第11篇

【关键词】 中职院校;教学改革;教学水平;教学模式;实验教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现代社会的任何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和教育。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领域的普及和发展,以及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提高,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培养部分现代化社会所需技术人才的伟大使命,其发展程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程度。为了更进一步做好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工作,全面落实中职教育改革,切实发挥其重要作用,笔者结合一些实际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

一、提高中职院校教师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如何建立专业教师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使专业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教育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对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设一支适合中职教育特点的优秀教师队伍是保证。中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按照现实需要招聘德才兼备的新教师,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精品课程活动。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不断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形成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同时,创新用人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按照“充实数量、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稳定骨干、造就名师”的思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实施“人才战略”。一是招聘引进,优化结构。每年从应届毕业大学生中为中职院校招聘专业课教师,逐步形成专业教师招聘渠道。积极从企业引进专业人才,兼任实训指导老师。二是鼓励进修,提高素质。列支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学历进修、专业技能培训,以提高水平。制定教师师资和考核制度,通过进修到企业顶岗锻炼,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培养合格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确立教师培养近、中、远期目标。

二、注重采取案例讨论教学法

案例讨论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在中职院校的教学中积极采用。案例讨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在案例讨论中,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学习”,而不是被“教”。案例教学的价值在于在多大程度上使学生运用自己的头脑“学习”了,而不是教师教了多少时间、讲了多少内容。既然案例教学是一个过程,其价值在“学”而不是在“教”,作为中职院校的教师应把案例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最大限度地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条件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交流,通过提问鼓励学生自我发现,帮助学生从“知道了”转化为“会了”和“能用了”。同时,还要指出被学生忽略的质疑点,及时控制和调整讨论中出现偏离主题的倾向。另外,在特色办学中发现好的案例,如和企业联合办学,既通过案例讨论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又得到企业的实训指导,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好评。

三、拓宽就业渠道,改革教学模式

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决定了中职教育能否快速发展,以及发展方向。如果我们中职教育所培养的毕业生难以就业,或者说毕业生所学到的技能难以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匹配,势必会造成毕业生难以就业的现状产生。为此,作为我们中职教育而言,要全面提高中职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尝试:一方面,加大力度拓宽就业渠道,要利用各种资源,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加大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了解企业需求,为学生和企业之间建立就业渠道。另外一方面,要改革我们现有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全面提高,可以与企业建立联系,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企业实践工作中,让我们更多的学生能够在一毕业就掌握了相应的技能,方便他们更快的走上工作岗位。

四、研究处理好“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

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课,还需要掌握相应的专业课知识。并且二者都不能有所侧重,要齐头并进。就职教本身而言,需要开发的专业应具有适应性和挑战性,既要有热门的“ 短线 ”专业,又要有围绕人才培养的“ 长线 ”专业,是积极探索以大职教和大文化学科的范畴去包容或统筹相关专业的要求。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其一,针对核心能力哪些知识是“ 必须 ” 的,哪些课程能够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来培养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其二,结合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既要保证教学计划有足够的文化理论含量,又怎样避免脱离具体的职业岗位要求去空谈理论知识。其三,如何体现基础文化知识为专业理论和技能服务,为职业能力培养开路,为今后在本职业岗位的进一步提高拓展足够的知识空间。

中职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注重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目标。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教学内容的构建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课程体系使其在具有职业定向性的同时,还应把握能力的综合性,重视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塑造健全的人格,在大职教的环境中培养大批新经济时代合格的产业技术人才。教育系统内部那种认为文化基础课能学多少算多少、学生生源差的思想的存在,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不高,教师缺乏教学激情。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强对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的认识。因此,使文化基础课_正体现其学科价值。我们要将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课程结构中,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

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新形式

充分结合中等职业教育以及中等职业教对象特点,建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新形式。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开展者、组织者和主导者,不能沿袭传统的教学观念,要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现代技术的运用,推动实验教学手段现代化,丰富中职院校的实验教学内容,扩大信息量,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正确认识实验教学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充分肯定实验实训教学在整个中职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将对职业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保证基本设想的实现,必须改变实验室的现有模式,并能稳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使实验课程成为学生掌握科学技术与研究科学理论、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要将现代技术引入实验室,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扩大信息量,推动实验教学手段现代化,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较为完整的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训练,为毕业后尽快适应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余祖光.职业教育改革与探索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 杨用成.当前中职实践教学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3] 简祖平,李振陆.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中职课程体系[J].教育与职业,.

[4] 侯玉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导向[J].教育与职业,.

职业教育政协提案范文 第12篇

论文摘要:本文回顾了美国职业教育法规的发展历程,探讨了美国职业教育法规在政府资金投入、立法程序方面对我国职业教育立法发展的启示。

美国的教育法规体系庞大,种类繁多,到2008年已超过154个,内容涉及:葡渤甫经费等各面。

一、美国职业教育法规的发展历程

以下几个阶段可清晰了解美国职业教育法制化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一)萌芽阶段(殖民时期和整个18世纪)

美国最早的职业教育为殖民地时期的学徒制,沿用英国的《工匠·徒弟法》及《济贫法》,可视为职业教育法制化的萌芽。

(二)确立阶段(内战后——1960年代)

1.1862年的《莫雷尔法案》——奠定了职业教育立法基础

该法案规定,按各州在国会中参议院和众议院人数的多少分配给各州不同数量的国有土地,各卅l在5年内至少建立一所“讲授与农业和机械工业有关的知识”的赠地学院莫雷尔法案》可以看作是第一个高等职业教育法。它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联邦政府通过资金资助职业教育的原则,奠定了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基础,刺激了各州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加速了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

2.1917年的《史密斯法案》——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形成

该法案把职业教育划分成农、工、商、家政等专业,把传统中学改为兼具就业和升学目的的综合中学,确立了美国的双元教育体系,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分流。它奠定了美国中等职业教育立法的基础,加大了美国联邦政府对各州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干预的力度。这段时期较有影响的职教法规还有1940~(国防职业教育法》,规定拨出1亿美元用于举办军事工业方面的职业技术培讥1945年《退伍军人就业法》,规定由政府贷款使退伍军人安家立业并得到在职训练,在政府资助教育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1946年的《乔治·巴顿法》、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都扩大了职业教育的范围,增加了拨款额度。拓宽了美国职业教育的领域,强调职业教育的全民化,使大量资金不断流入综合中学、社区学院和其它职业教育机构。

(三)迅速发展阶段(1960年代——1980年代)

1960年代大体形成了由中等职业教育、高中后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构成的职业教育体系。

1.1963年的《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社会化

《职业教育法》将补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毕业生、在职训练人士、残障人士等,取消科目的限制。使其变成面向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的教育。它冲破了传统职业教育观念的束缚,强调职业教育目标的多元化,有力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1974年的《生计教育法》——生计教育与生计发展

生计教育是一种主张以职业和劳动为中心的教育。其倡导者马兰提倡以职业教育为中心,将这种教育贯彻到中小学、甚至高等教育中去。

(四)改革完善阶段(1980年代以来)

1.1984年的柏金斯法案——开启美国的全民职业教育之门此法案扩大了政府拨款补助的对象,将职业教育扩大到具有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之功能,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平等性。

2.职业教育动向

1990年代以后,美国职业教育“分散、低效、落后”的状况招致激烈抨击,为改变这一现状,国会通过《柏金斯职业应用技术教育法》,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全体人群,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整合。1993年颁布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规定成立“国家技能标准委员会”,推动职业技能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应用,建立评估和证书制度。1994年通过了《学校——工作机会法》,这是为美国高中以上学生提供的就业训练法案,宗旨是学生能顺利向“工作世界”过渡。2005年对《柏金斯职业教育法修正案(1998)》进行了修改与补充,颁布《柏金斯生计和职业技术促进法》,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整合,工商企业与教育机构密切合作。

二、美国职业教育法规对我国的启示

从对美国职业教育立法历程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出美国职业教育立法的曲折性和超前性。现在我国正在加大力的贯彻《职业教育法》,总结美国职业教育立法的经验教训可以仅我国在职业教育方面少走弯路,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政府对立法资金投入的差别

美国职业教育的每次立法必有政府的资金投入。财政的支持极大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反过来职业教育的极大发展又促进了整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财政与职教形成了良性互动。依法保障职业教育的资金支持是美同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美国联邦政府每次职业教育立法都有相应的教育项目资助资金。如1994年《学校工作机会法案》颁布之后,美国联邦政府在1995年、1996年、1997年投入到“技术准备计划”的资金分别是1.08亿美元、1亿美元、1亿美元。在《学校工作计划》中的投入分别是2.45亿美元、3.50亿美元、4亿美元。而我国《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的来源缺乏政府针对性的资金投入,经费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职业教育法》也规定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办职业教育、规定了职业教育应产教结合。尽管中央财政2006~已向职业教育投入23亿元专项资金,到2010年,中央财政将总共投入140亿元到职业教育的各项重点中去。但是在立法中缺乏政府相应的针对性的资金投入,效力并不显著。因此,加强职业教育立法中政府对资金投入的规定与相应的保障措施是我们需要借鉴的。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职业教育政协提案范文(汇总13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