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公司治理论文模板范文(推荐18篇)

公司治理论文模板范文(推荐18篇)

火火范文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公司治理论文模板范文(推荐18篇)

微信扫码分享

公司治理论文模板范文 第1篇

学校后勤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探讨论文

摘要: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除了要提高基础教学质量,学校还要关注后勤管理质量问题。近年来,自学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很多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为进一步推动目前的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改革,笔者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举措,以便推动后勤管理制度改革,实现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教学质量;基础教学;后勤管理;学校后勤;信息化管理

一、学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1.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2.学生宿舍信息化的问题

在学校后勤管理过程中,宿舍管理作为后勤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一直是学校后勤管理的一大难题。其管理的复杂性和繁琐性不是一两点就可以描述清楚的,其中包括入住学生的个人档案整理、人员迁入、迁出记录等。在以往的宿舍管理过程中,管理方只有通过人工记录这些内容。这种方法一方面不方便查询学生的个人信息,另一方面人工记录极易产生错误记录。而且学生宿舍的住宿情况极易发生变动,一个学期或者一年就需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如果重新再造册的话,则很难与原来的相关联,如果信息记录出现错误,就会与原登记名册对不上号,使得信息查询不到。所以,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解决了这一难题,使得个人信息通过计算机系统录入,方便宿舍管理员进行管理。

二、推进中学后勤工作信息化的对策和思考

1.深化中学后勤改革,完善后勤信息化建设条件

中学后勤管理信息化的推行融合了技术的革新,也结合了管理理念以及制度的革新。要不断深化中学后勤管理制度,落实后勤管理工作,进而接受先进管理理念,建立后勤管理服务机制,协调后勤信息化管理制度的统一运行,为实现后勤信息化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首先,应加强中学领导对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视。例如在资金以及软件、硬件等方面的支持上加大力度,确保信息化管理模式应用的物质基础。同时,还要强化中学后勤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培养管理干部的信息化意识以及提高其计算机应用水平。最后,不断规范后勤管理工作,建立统一的后勤管理制度、信息化后勤管理服务体系,实现信息共享,为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奠定基础。

2.发挥行业组织引领作用,做好后勤信息化建设规划

公司治理论文模板范文 第2篇

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问题探讨论文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管理会计进一步在经营管理中发挥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但我国管理会计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怎样将现代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以至有些人对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能否应用于实践产生怀疑。出现这种状态的症结何在? 怎样才能使管理会计在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得以广泛应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本文拟对此作一探索。

关键词: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症结剖析

(一) 管理会计本身的弊端。

(二)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现状的弊端。

二、出路探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今后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应该以研究管理会计的实践为重点,以建立和完善会计管理组织体系中的管理会计系统为保证,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逐步探索出一套能够与实践相结合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一)建立和完善管理会计系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使企业走向市场,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一个专门机构从事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应用。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转变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系统。笔者认为,该系统可由以下3个层次构成:

1、建立由管理会计方面的专家组成

的.独立的民间机构―――管理会计委员会。该委员会应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其职责是作为政府会计管理机构的辅助力量,协助政府会计管理部门共同管理全国的管理会计工作。

2、建立地方和各行业管理会计协会。

其职责是遵循有关管理会计原则,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情况,组织有关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组织学术交流,总结本行业的管理会计工作,促进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咨询等。

3、各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设立总会计

师领导下的专门负责管理会计工作的机构,或在财会部门配备专职管理会计人员。作为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或专职的管理会计人员,其职责是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和应用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向企业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有关决策所需要的管理会计信息。

(二)管理会计实践要加强

1、取得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

从我国的实际来看,无论什么工作,只要领导高度重视,工作将会大出成绩。管理会计的实践也不例外。为此单位领导应多关注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工作,工作人员也应多向单位领导汇报工作情况、提出工作思路以及要求,使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在单位领导心中日益得到提升。

2、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

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管理会计师队伍,管理会计师由财务会计师承担。从国外的情况来看,管理会计师的素质要求要高于会计师。面对市场竞争,管理会计师作为既懂管理又懂会计的专门人才,应具有战略头脑,判断准确,勇于抓住机遇,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当然,做到上述几方面并非简单之事,应博学多识,一专多能,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积极主动地更新知识。同时,应加强思想修养,达到“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的思想境界。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在1995年就有4 8 % 的管理会计师走出办公室狭小的空间,深人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前沿了解企业的情况,这一点值得我国学习,也有助于管理会计师上述素质的培养。

3、学术界积极参与

学术界将管理会计的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企业的实践中,指导管理会计实践。企业为学术成果提供试验场所,并能促进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管理会计的实践又反过来有助于提升管理会计的理论,形成理论、实践交替上升的良性循环。

我国在推动管理会计研究和应用方面也开展过一些工作,如《会计研究》杂志举办了“安易杯”管理会计论文的有奖征文,这是我国首次开展的有关管理会计研究的规模较大的论文征集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信,随着管理生产要素的逐步深入人心,管理会计逐步得到重视,管理会计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层次、规模将出现一番新的景象。

总之,要使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对管理会计的研究既要重视基本理论的研究,更要注重实际应用的探索,以找到能够解释、指导、应用于我国企业实践的管理会计理论结构。这就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组织体系,推动研究成果付诸实施.

参考文献:

1 、徐波:《对企业财务目标的再认识》,《上海会计》 年第 8 期。

2、李心合:《关于财务理论若干问题研究》,《财经研究》 年第 1 期3、王光远:《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理论研究 》, 中国 审计出版社 2001 年版。

公司治理论文模板范文 第3篇

信息化理论与实践论文

时代进步势必促使信息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并得以广泛的应用。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学校也必不可少地引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工作。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军校 教学

我校作为培养部队基层人才的初级指挥类学校,目前正在为国家努力培养能够运用高科技作战的综合类军事人才。而要达到此目标,教育信息技术的大力推广就必不可少。在,我校就为全校教师配发电脑。目前,所有教职工人人有电脑,所有教室都是多媒体教室,学生宿舍也配发了电脑,各学科也根据自身教学的需要,建立了多间多媒体教学实验室。但是,我校的信息技术工作在发展过程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样存在着很多问题。虽然教育信息技术得到了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缺乏实际应用经验,信息技术在我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未能被普遍以及深入的应用。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并未因为教育信息化建设而加速实现。

教育实践证明,教学改革潮流要求教师突破以往单一、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的教育模式。现在社会对老师的要求不仅要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渊博的教育理论,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能够熟练地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学知识。由此可见,如何掌握实用的教育信息技术并把这些知识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仍是学校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教育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1。1 教育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教育信息技术是运用教育科学、信息科学的原理与方法获取、处理、传播、控制和利用教育信息的方法手段体系;是人类的教育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应用教育科学、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同教育信息打交道的技术,都叫做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和教育过程中凡是与教育信息密切关联、共同作用的技术都叫做教育信息技术。

1。2 教育信息技术的具体特点

数字化:目前教育界提到的教育信息技术,主要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即数字化使得传播信息、操作简单可靠并运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衡量的数字化技术。

公司治理论文模板范文 第4篇

有关寿险公司客户服务理论与实践论文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人们开始认真思考客户服务的实质,意识到客户服务不再是局部的,不再只是销售人员或服务人员关心的,也不仅仅停留在微笑服务的层而上,而应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这标志养企业从“微笑服务”开始走向客户关系管理(CRM),也预示养“以客户为中心”时代的真正来临。然而,从实践上看,尽管客户关系管理在全球企业界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在一些企业取得成功的同时,也有不少失败的案例,究其原因,许多失败的企业并未掌握“以客户为中心”思想的精髓,对CRM简单地理解为技术软件或设备,没有把与客户建立和保持广泛密切的关系摆在重要位置。

一、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内涵

二、寿险公司客户服务的重要性

近年来,寿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激烈。一方而,保险主体数量急剧增加,大量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国内市场,中小民营保险公司发展迅猛;另一方而,寿险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市场细分化程度不高,产品之间缺乏替代性,导致市场竞争激烈,甚至引发恶性价格竞争。两败俱伤的竞争恶果促使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转变经营观念,“以服务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开始广泛传播,保险公司纷纷通过建立自己的客户服务管理系统来拉近与客户的关系,通过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来确立和提高公司的竞争优势。

三、寿险公司客户服务战略

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开始意识到“完整的客户服务”的概念,客户对于保险公司的印象,来自机场里设计精美的广告,来自积极拜访的展业员或代理人,来自被保险人出险后报案时听到座席生那甜美的语音,来自营业厅柜而人员的热心服务,来自业务员或电话客户服务代表贴心的续保提醒服务。总之,在客户与保险公司提供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中的.任何环节上,不论哪个部门的员工,对客户而高,其服务好坏直接影响到客户对保险公司整体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因此,客户服务是保险公司每个部门中的每个员工、甚至协作单位,都必须共同承担的责任与工作,即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客户服务工作无法由哪一个部门单独承担,保险公司或者协作单位里任何一个员工的举动,都可能对客户的满意与否造成决定性影响 在“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指引下,保险公司就必须强调经营管理决策、业务流程与人力资源管理都要以客户为中心,并把有关客户服务的工作责任具体落实到保险公司的每一个单位及个人,将每个员工的工作绩效考核与客户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的提升发生关联,通过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与客户满意度,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与贡献度,从而创造出企业的最佳效益。

改善客户服务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的工作,完整的客户服务更是保险公司提升竞争力,客户对各家保险公司满意度徘徊不前的症结就在于,保险公司没有构建起符合上述三要素的完整的客户服务。备感欣慰的是,国内己有领先的保险公司开始觉醒,分别从改善硬件与提升人员素质等各方而养手,并在组织和作业流程上按市场规律进行适当调整,逐步架构起满足三要素需求的完整的客户服务体系。

四、寿险公司客户服务实践

(一)寿险客户服务的特点

作为寿险产品与一般商品相比有其特殊性,因此客户服务更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具体体现为:

1.寿险事后兑现承诺。寿险产品的“盈利后滞”特点,决定寿险产品承诺的兑现是由后期服务环节来实现的,即从自身经营与盈利的角度来分析,寿险公司亦必须提供连续不中断的优质服务,维护好客户资源,直到保单产生盈利,否则公司不仅无法盈利,甚至会由于前期的大量投入而导致万损,可持续发展即完全没有依据

2.客户服务需求多样性和复杂性寿险合同是以人的生命或身体为标的的合同,生命和身体的不确定性决定f客户状态的多样J胜,客户状态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客户对保险需求的多样性。同时人群多样性也决定了客户性格的多样性,性格的多样性亦导致客户对于服务需求选择的多样性。寿险客户服务而对的客户问题,频率和复杂程度要远远大于一般行业。

3.无形产品与有形服务的关联性寿险产品不是一个可以感觉和触摸的有形产品,它是一种用契约形式约定的风险转移的法律行为,因此普通客户在产品销售之前和销售之后尚未履行约定给付之前,是无法了解和确知寿险产品的质量与真实功能的,因此它的销售与售后服务完全须依赖公司和业务员的服务,用服务使寿险产品显性化,使客户通过持续不断地服务加深的产品的印象,了解产品的功能,因此寿险的产品与服务的关联性比之一般产品更为密切与不可分割

(二)寿险客户服务的主要内容

为了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寿险公司必须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业务流程和服务流程进行再造,将客户数据、管理制度、流程、标准的制定与监控、考核等职能向上集中,实行专业化管理,而将寿险公司的保全、续期收费、咨询投诉等服务项目向下延伸,使服务能更贴近客户,实现“管理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目标。

从公司提供服务的内容上看,寿险公司的客户服务可以分为核心内容服务与附加价值服务。核心内容服务是指保险公司对客户履行合同约定的职责,如续期收费、保全、理赔等服务内容。附加价值服务是指保险公司为赢得客户,提高公司产品的竞争力而开展的在合同约定职责之外的服务项目,如处理客户的投诉、急难救助、生日祝福等。

公司治理论文模板范文 第5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 价值创造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064-01

对于公司治理应当以股东的利益为导向还是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导向,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不可能否认,不管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还是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其根本目标在于公司创造的价值最大化。正如Jensen(2001)指出的,只有公司创造的价值最大化,才能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许多研究都表明,公司价值和公司治理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杨华(2003)则明确指出,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与人们对公司价值的看法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对公司价值有怎样的看法,一般地,就会对公司治理有怎样的期待。

将价值创造引入公司治理中有着积极的意义。正如张维迎(2005)所指出的,现在有关公司治理的一些政策太多地集中在财富的分配方面,而放在财富创造方面的注意力太少,不仅是在我国,在西方国家也有这种危险。企业只有把自身改造为价值创造者,以为股东、顾客、员工乃至整个社会创造价值作为目标,才能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一、基于价值创造的公司治理理论基础

(一)公司价值衡量指标体系的形成

在对企业价值如何衡量这个问题上,早期人们大多使用传统的会计指标对公司绩效进行度量。但事实上,传统的会计指标往往体现的只是企业某个方面的价值,不能反映股东资本的机会成本,而且与非正常回报的相关性较弱,不能准确反映出股东财富的变化。而随着价值衡量指标的不断发展,公司财务中的价值链、经济增加值、价值预期、公允价值、现值、终值、重置价值、清算价值、账面价值和持续经营价值等多个指标组成了公司的价值衡量体系。

(二)价值链理论

迈克尔•波特(1985)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示。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实际上是把企业价值的创造过程看成是由一系列具有价值的并与企业价值相关的活动所构成的价值链体系,也就是企业形成和创造价值的系统。企业要实现整体价值的提升,就必须协调各子系统的价值。也就是必须充分发挥各子系统的价值并协调各子系统的价值,以价值链的形式带动企业整体价值系统的良性运转。价值链理论对于公司治理的意义在于,借鉴价值链理论,我们可以将公司治理的各个环节看成创造价值的子系统,通过整合子系统之间的价值创造活动,实现公司治理中各环节的协调。

二、基于价值创造的公司治理模式

借鉴公司价值衡量和价值链的理论基础,我们可以将公司的治理行为与价值创造过程联系起来。基于价值创造的公司治理的理论框架:将公司价值分为内部价值和外部价值,内部价值通过董事会、激励合约、股权结构等内部治理机制来实现,外部价值通过控制权市场、债权人治理、投资者保护等外部治理机制来实现。

基于价值创造的公司治理的思路在于,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导向,将公司治理机制(包括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中各环节的活动与公司的价值创造活动结合起来,使得每一项活动在公司价值链系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治理机制的设计实现价值的创造,另一方面,通过价值创造的结果,反过来寻找价值链上存在问题的地方,即存在问题的治理环节,从而对治理机制进行修正。

三、基于价值创造的公司治理的优势

我们认为,基于价值创造的公司治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公司治理的目标清晰化

在基于价值创造的公司治理模式下,公司治理的目标与价值创造挂钩,使目标变得清晰。该模式下的每一个治理环节都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价值创造单位而存在,这就使其拥有了较为明确的考评标准。每一个环节的治理行为对公司价值的影响都能够被追踪,并且可以通过公司价值的反馈结果对存在问题的环节进行修正。

(二)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控制活动,是指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对确认的风险所采取的政策与程序。基于价值创造的公司治理,要求从价值创造的角度辨识公司的每项治理设计是否实现了增值的目标,然后遵循成本收益原则,通过对风险的分析对治理设计进行改进,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使公司治理活动更具弹性

价值创造导向下的公司治理的结构和制度设计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会随着公司价值反馈回来的信息不断调整,并且能及时对公司战略做出反应。这实际上实现了对公司治理活动的内部控制,使公司的治理活动变成了一个开放的体系,能够有效识别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失误以便及时采取修正措施,并能及时接受相关信息进行调整。

公司治理论文模板范文 第6篇

我国公司型基金治理结构综述论文

一、新《基金法》中对基金组织形式的制度创新

在我国目前经济改革金融创新的大环境下,不宜用法律强制性规定只能选择哪一种组织形式,故此次新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法》在基金的组织形式上添加了公司型和合伙型。新《基金法》在探索多种形式的组织模式改革框架中,确立了公司型基金的组织形式。但是如何在我国公司型基金中设置合理的组织结构、各结构间的法律关系及权责如何构架,在新《基金法》的条文中并未加提及。

二、构建我国公司型基金治理结构的制度安排

(一)强化公司型基金股东大会制度功能

完善基金股东投票权制度。增加中小股东的话语权,提高中小股东参与基金治理、行使自身权利的积极性、主动性,从另一个方面也可能敦促基金管理人更好履行其基金管理的'职责。建立基金股东的诉讼制度。基金股东诉讼制度是事后监督的一种方式,即基金股东对侵害其自身权益的行为或行为人提起诉讼,并追偿行为人民事责任的制度。

(二)构建基金董事会在公司型基金治理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明确基金董事会的职能。基金董事会的主要角色从一般商事公司董事会的一线经营者,变成了二线监督者,主要对基金和基金管理人等服务提供者的运作表现进行监督和管理;确定基金董事会的适当规模。一般情况下,基金董事会的监督能力会因基金董事会的规模扩大而提高,但也并非越大越好,适当的基金董事会规模能将监督最优化;完善基金独立董事制度;建立独立董事保险制度,设立专门的独立董事责任险,由聘任独立董事的基金公司负责投保。

(三)引入声誉机制,杜绝基金管理人“老鼠仓”现象

基金行业是典型的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投资管理及研发团队是基金公司最宝贵的财富。如果这些人员管理的资产、承担的风险收益责任与他们所获得的报酬严重不对称,将极易诱发委托代理问题。在声誉机制的有效约束下,基金管理人出于长期利益的考虑,就不会实施影响其市场声誉的短期行为。发展有限合伙制的基金管理人。此次新修订的《证券投资基金法》就新增了有限合伙的形式。在有限合伙制下,基金经理作为合伙人,尽管不拥有对基金管理人的全部所有权,但其控制权是长期稳定的,在这种条件下更有利于发挥声誉机制在基金治理中的作用。促进基金管理人市场的充分竞争。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下,声誉的价值才具有长久的利益保证,声誉约束作用才能持久。通过促进基金管理人市场的竞争,迫使基金管理人为了基金股东利益而尽心、努力工作,通过其自身的业绩表现,在基金管理人市场上赢得良好声誉。

三、结语

新《证券投资基金法》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建立契约型基金与公司型基金并行发展的双轨制模式,并实现多种组合方式,是制度上的一大创新和进步,用以解决基金治理失灵的问题,同时保持适度竞争机制,接受市场法则的选择。如何构建和完善我国公司型基金治理结构以达到合理有效的治理效果,应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加大市场作用的力度,在治理结构上加以修正和改进,力求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实现投资基金结构设计的功能。

公司治理论文模板范文 第7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制度变迁;全球化

一、全球化对公司治理制度变迁的影响

(一)全球化经济竞争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产品市场的竞争拓展到国际层面上。全球产品竞争能够或消除一个治理结构体制中最无效率的特征(Rose,2003)。世界范围内日益增多的产业领域的竞争将使现存的公司治理结构可能存在的无效率暴露无遗,从而促使公司治理的趋同(Moerland,1999)。因此,产品市场竞争的全球化,将促使公司治理向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全球化将使得产品产品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因而改善公司治理的动力也越强。公司治理竞争不仅会影响企业竞争力,而且会对整个国家竞争力产生影响。

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高速增长,超过了日本和欧洲。尽管影响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公司治理的不完善被认为是造成欧洲和日本经济在与美国的竞争中处于下风的重要原因。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德国等国纷纷对公司治理进行改革,借鉴英美公司治理的经验和做法,从而导致其公司治理一定程度上趋同于英美模式。

(二)国际投资者日益提高的影响

金融资本的控制者是造成全球公司治理运动的关键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国际流动性显著增加,跨国投资日益增多。当外国投资者参加到公司以后,势必会要求公司治理方面的国际协调。而且,由于外国投资者在上市公司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而可以对上市公司的治理问题发挥重要作用。

从国际资本的流向来看,作为主要的资本输出国之一,美国的资本大量流入到欧洲及亚洲国家,在此背景下,尤其是来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投资者,会以英美模式公司治理的优越性为由要求受资国和被投资公司改善公司治理,包括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加强公司内部监控等等,从而导致这些国家的公司治理向美国模式趋近。正如Steinmetz和Sesit指出的。美国全球投资的最严重后果就是迫使欧洲公司改变其经营方式并采用美国公司的价值观。

(三)资本的全球化竞争

随着资本流动的国际化,由于资本的稀缺性,各国也对外国资本展开了竞争。而不同的公司治理也会对投资者意愿产生重大影响。为了吸引外国投资者的资金,那些公司治理不完善的企业就会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公司治理方面的良好做法,以完善治理结构、提高投资者的保护程度,从而提高投资者的信心。因此,对资本,尤其是对国际资本的竞争,是公司治理趋同的重要动力来源。

就公司层面来讲,为了筹集资本并降低资本成本,公司有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的动机,公司间对资本的竞争会促使公司治理自发的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就国家层面来讲,尽管在法律框架上存在差异,但为了能够在全球权益市场竞争中取得资本,就必须采用国际认可的公司治理原则,从而促使其公司治理向公认模式趋同。

(四)法律全球化影响

公司治理制度与其所在社会现有制度之间,具有互补关系,也就是说社会中各种制度安排是彼此关联的。公司治理和社会法律体制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特定的公司治理是与特定的法律体制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正是由于这种互补性给公司治理趋同造成了阻力。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将促进法律的全球化。尽管法学界对于法律全球化问题存在争议,但客观地讲,全球范围内法律已经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趋同化,尤其是在私法领域。对于公司法和证券法而言,全球化的趋势就更为明显。法律对于公司治理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法律的全球化将对公司治理的趋同化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公司治理超同的阻力

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的变迁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每一个国家的模式或机制都是建立在其特有的文化、历史、技术因素基础上的,公司治理机制的差异反映了每个机制产生的路径。路径依赖的特征,决定一国公司治理的变迁是沿着起原先的路径不断演进的,除非强大的外力去改变它。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决定了公司治理趋同的困难。

尽管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公司治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趋同,但是,在趋同过程中,这些国家或地区并非完全与原先的模式割裂开来,而是在原先路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趋同以后的公司治理,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原先的特征。

(一)内部控制模式的持久性

1、德国

到目前为止,德国公司治理尚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支持内部控制制度的治理联盟并未受到影响。总的来说,德国的公司治理仍然是内部控制、利益相关者导向的,并没有被股东导向所取代。尽管德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英美的独立董事制度,逐渐在监视会中增加外部人员,但总体上,德国公司目前仍然在采用双层制委员会进行内部控制。事实上,近年来,德国还加强了监视会对管理者的监督,从而使得内部控制更为有效。Bebchuk和Roe(1999)指出,即便德国修改其法律允许公司自愿选择公司治理结构,而不是强制要求采用双层制,其现有的双层制结构仍会有较强的持久力。因为双层制结构已经存在多年,由于路径依赖的原因,即使它是无效率的,也仍然会持续下去。德国目前的公司治理制度既包含了原先的银行导向制度又包含了新的市场导向制度,因此是一个混合模式。

2、日本

在日本对商法进行修改、允许公司采用独立董事和委员会制度后,有许多日本企业反对采用美国的公司治理模式。尽管日本公司治理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许多其他国家的做法,尤其是允许采用独立董事制度,这表明其公司治理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总的来说,日本的公司治理仍然主要依靠内部控制,交叉持股、主银行制度等的影响仍然存在。因为,日本传统的终身雇用制、年共序列等一系列制度安排与其公司治理形成了强烈的互补关系,这决定了其现有的公司治理难以一下打破。

(二)外部市场控制模式的持久性

尽管英美公司治理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向内部控制模式趋同的迹象。但是,总的来讲,英美的公司治理改革并未根本的偏离其原先变革的路径。例如,相对于欧洲大陆,英美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仍然较低;尽管不断加强独立董事制度和相关的专门委员会,但其仍然停留在完善董事会这一惯有的路径上,而没有采用内部控制模式普遍采用的双层制;尽管利益相关着日益得到重视,但股东仍然是多数英美公司最为关心的对象

公司治理论文模板范文 第8篇

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论文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共同构成现代会计。财务会计理论系统、科学,对财务会计的实践起着十分重大的指导作用,财务会计实践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了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形成了“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一上升的理论”的良性循环,呈现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景象。而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却不令人乐观,主要表现在:管理会计缺乏系统、科学、前后一贯的理论体系,重视程度不够,实践应用薄弱。由此形成理论指导性差、实践应用不足、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局面。

一、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有待完善

会计理论是由许多概念或要素组成的,它们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会计理论体系。因此,会计理论体系是会计理论中各个概念或要素组成的体系。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一大分支,其会计理论应包括管理会计目标、对象、假设、职能、原则等一系列问题。从目前管理会计教材和有关著作来看,这方面的内容和研究成果匮乏,还没有象财务会计那样形成系统、科学的体系。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会计引人我国较晚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引人管理会汁,对管理会计的学习、认识经历较长的时间。管理会计本身为他山之石,再加上国际范围内对管理会计的不同认识,制约了其发展。例如,全美会汁师协会(NAA)下属的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MAPC)自1986年以来发布的一系列《管理会计公告》中将管理会计定义为:管理会计是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营管理责任履行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ti,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FAG)常设分会财务和会计委员会认为,管理会计是在一组织内部,对管理当局进行汁划、评价和控制的信息进行确认、计量、积累、分枋、编报、解释和传输的过程。以上两个权威机构将管理会计定义为一门技术,并&认为既然是一门技术,就不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指导^这样,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在西方倍受冷落,有关管理会计的对象、目标、假设、原则等的研究零散而不系统。时间和大环境问题,是我国对管理会计研究不足的重要原因。

(二)管理的重要性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重核算轻管理,尽管随着管理被列人生产要素,局面有所改善,但管理应有的位置仍然不到位,尤其是中小企业重视会计核算的职能而忽视管理的职能,管理会计的学习应用情况令人担忧。

(三)学术研究薄弱

财务会计理论系统、科学,实践应用丰富。我国1980年成立中国会计学会,该学会虽没有注明是财务会计学会,但是其会刊《会计研究》所刊载的论文大都是财务会计的研究成果,空间几乎被财务会计所独占。从现有的会计学期刊来看,有关管理会计的研究成果较少。例如,中央财经大学的孟焰教授在其文章《面向21世纪的中国管理会计》中曾提到“管理会计学术研究兴趣不高,在过去的八年间,《会计研究》发表的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学位论文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

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_>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中,涉及财务会计领域的论文约465篇,而涉及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的论文仅71篇,后者R占前者的15%。”管理会计方面的著作更是屈指可数3再从会计学学位论文看,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1991-间,每年约有25名经过国家统招的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而以管理会计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仅有1-2篇,有时甚至为零。上述现象说明,管理会计研究急需加强。

二、管理会计实践应用严重不足

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情况不足,这与将管理作为生产要素的理念极不协调。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会计系教师闫万华、姚泽对河南省国有大中型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情况作了调查,结果表明只有的企业感到管理会计的应用效果较好,而认为管理会计用途不大和使用差的企业占调查企业的。另据其他资料,管理会计应用较多的是定额管理、成本控制、财务分析等方面,其他方面应用较少,尤其是货币的时间价值这一财务管理的重要因素在管理会计实践中常常不曾考虑。

当然,我们身边应用较好的企业也存在。暑假,一社会实践小组到兖矿集团就企业实施会计法规情况作社会调查,了解了该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情况。兖矿集团作为我国煤炭行业的一颗明珠,其管理会计的应用令人乐观,他们不仅花巨资启用了ERP管理系统,而且各矿、厂等在定额消耗、成本控制、岗位责任、投资决策、财务预算及分析等方面的做法都体现着管理会计的思想,这与该公司领导对财务会汁、管理会计的重视紧密相关,调查中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这与上述两位教师对河南问卷的调查结果“影响和阻碍管理会计应用的因素来自于领导不重视”不谋而合。

三、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

(一)加强“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的组织工作

公司治理论文模板范文 第9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机制;文化;金融危机

公司治理机制研究的是企业的制度安排,是反映企业不同参与者之间契约关系的组织管理制度。自从Berle和Means提出委托―理论以来,公司治理机制的理论研究不断发展,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各国公司治理机制的形成于该国的经济体制、法律制度、文化环境等有着深刻的关系。因此,要探知一国公司治理机制的特点与缺陷,必须深入到公司治理结构之外寻找原因。

一、公司治理机制的产生与发展

在一个公司内部,需要实现生产的连续性和交易的连续性,而分工的细化和生产的社会化使得现代企业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以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能够和平共处,保证生产和交易能够顺利进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通过制度设计抑制各方的自私性,使之满足效率要求。西方国家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为抑制人性的自私,实现企业生产与交易的高效率提供了保障。

公司治理的实践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而“公司治理机制”概念的提出却是很晚的事情。1979年,威廉姆森在《现代公司的治理》一书中最早提出了这一理论,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公司治理已经称为企业制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谓公司治理机制,是指由股东(所有者)、董事会和管理层,三方组成的一系列制衡关系。建立公司治理机制的目的是改善公司治理状况,提高公司运行效率,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国家的公司,所建立的机制内容也会不一样。

就时代背景而论,在资本主义经济启蒙过程中,为了满足生产社会化和产品标准化的需求,企业往往采用“垂直一体化”的管理架构,即通过高度集中的所有权、逐步延伸的产业链和快速扩张的公司规模来提高生产效率,以规模效应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当今的世界经济对生产社会化的需求进一步深化,对产品的需求逐步趋向个性化。一件产品的生产已经难以于一家企业中完成,生产环节往往要分散于多个企业、乃至国家中。而这些企业之间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关系。这样以来,原本为处理三方关系而设计的公司治理结构便无法发挥效用。

二、西方国家公司治理机制的特点

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这种欲望在表达方式上各有不同,但是总体来看就能表现出某种共性,好的制度设计就需要适应一个经济体中民众行为的共性。而人性在一个群体中表现出的共性,具代表性的就是文化,因此我们就需要对考察公司治理中的文化因素。

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甚至在在西方社会内部,根据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文化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在各国实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均有表现,典型的有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和以德日为代表的机构(银行)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市场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是公司股权高度分散,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以发达的市场机制强化外部监督;机构(银行)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是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而银行持股可以使公司加强与客户企业的联系并收取中介费用,并且在公司治理过程中注重发挥董事会与监事会的监督作用。

本轮金融危机的发源地是美国,危机主要暴露出了市场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缺陷。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建国历史比较短,文化类型属于典型的移民文化。社会构成的多样性和历史上的反垄断传统塑造了美国经济上的自由主义;西进运动和专利保护政策培养了美国人敢于冒险,维护创新的英雄主义;契约观念和法治精神奠定了美国文化中的理性主义。

美国的文化因素对美国公司治理机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凡事过犹不及,文化特征的某一方面过于突出会反过来对公司治理机制造成巨大的破坏作用。为了抑制负面作用,美国的公司治理模式就包括了许多特殊的制度设计,具体分析有以下三点:

第一,维护小股东权利。美国的反垄断政策不鼓励公司相互持股,投资者也很少集中购买某一家公司的股票,这造成美国的金融机构和大型公司的股权高度分散,中小股东没有能力参与公司治理。为维护中小股东利益,美国公司大多实行累积投票制,股东可以任意组合自己的有效表决权重,将其投向不同的议案,这样就对大股东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试图在董事会中争取到一席之地。

第二,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美国历来有强烈的英雄崇拜情结,这在公司治理中常常表现出对某一核心人物极度推崇与信任。为了抑制这种个人能力扭曲企业制度的现象,美国设计了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通常是在某一领域有专业才能(比如财务、法律等)的人,他们能发挥较强的监督功能是因为他们具备“独立性”,能够以客观的视角为公司的经营提出专业化的建议。

第三,突出外部治理的作用。在公司股权十分分散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公司融资的便利,美国的金融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发达的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补充了公司治理结构的不足。基于公司财务绩效的股票交易市场能很好地评价公司经营成果,是投资者考察公司状态的最直接途径,发达的经理人市场为公司选择管理者提供了充足的资源。

三、金融危机与公司治理机制弊病

虽然美国的公司治理模式很好地抑制了本国文化的弊端。但是制度的变化相对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言,总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经历长期繁荣之后,美国公众的风险意识逐渐变得迟钝,人性中的自私、贪婪等因素,文化中的冒险、个人崇拜等缺陷逐渐放纵出来,公司治理结构中制衡机制逐渐地丧失了功能。

在现实中,中小股东的利益并未得到有效保护。投资者对公司经营的知情权没有完全地获得满足,他们需要获得的不是收益,而是风险与收益的组合,而企业的管理层则只着眼于企业的短期经营成果,以便获得高收入。为了追逐短期利益,管理层实行激进的经营策略,为投资者营造美好的前景,却没有向投资者灌输应有的风险意识。如此一来公司也就走上了一条危险的道路。比如,2001年安然事件暴露出该公司多年来制度化、系统化地进行财务造假,美化公司的财务报表,为管理层攫得大量的非法收益。

与此同时,英雄崇拜的剧情在历次危机中也不断上演。对英雄的崇拜深入到美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是“美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领域,像巴菲特、比尔・盖茨等,通过奋斗致富的社会精英为民众树立了正面典型。但是民众在崇拜的同时,也给予这一群体过度的信任,认为只要跟从他们,自己也能获得成功,不知不觉中放弃了制度的监督作用。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就是这一现象的最好诠释,董事长理查德・福尔德自雷曼兄弟从运通公司独立出来是便成为公司的掌舵人,并且一度兼任总经理,这样一位权威的存在使得雷曼兄弟的制度制衡机制流于形式。理查德・福尔德带领雷曼兄弟在次级贷款(证券化领域不断地开疆扩土,给公司积累下来大量的经营风险。当经济环境恶化,公司业务的隐含风险就逐渐暴露出来,最终雷曼兄弟资不抵债,于2008年9月15日申请破产。

在美国金融风险积累过程中,资本市场的所具有的外部监督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股票市场能够反映一个公司的经营成果,但是股价容易受公司财务数据的影响。美国许多公司的管理层为了粉饰自己的经营业绩,试图操纵公司财务报表,推高股价,以此挣取巨额收入。而投资者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了投资收益,所以没有动力深究管理层行为决策的风险。在这一过程中,股票市场所反映的公司价值也被扭曲,理论上讲,股价是公司未来净收益的折现值,但是现实中,股价更易受到公司过去经营业绩的影响。在经济环境向好时,企业的价值往往被高估,与此同时,良好的经营业绩也使公司容易获得诸如信用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的正向评价,公司也就拥有更多的空间做出高风险决策。

纵观金融危机前后美国金融机构的表现可以看出,美国的公司治理机制在风险监控方面的确丧失了能力。美国的公司治理结构虽然针对国民文化因素制定了相应的制衡机制,但是制度的作用依然显得很脆弱。总体而言,美国的公司治理机制的缺陷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机制设计与宏观监管不协调。公司治理机制是为了协调三方权责利益,但是并未规定公司与监管机构的关系,公司的行为常常试图突破宏观监管的原则。为了维持宏观经济稳定,美国的监管机构努力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但是在政策执行中,公司往往试图逃避监管。这一点在金融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美国金融市场上出现的“影子银行”,即是指游离在金融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起系统风险和监管套利的信用体系。在危机前,美国的“影子银行”运行的资金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金融机构追逐利益的“理性决策”恰是与金融监管的宏观目标相背离。

机制设计与机制执行脱节。通过前文对美国公司治理机制失效的介绍可知,我们既需要好的制度设计,同时需要严格的制度执行。在经济长期平稳发展之后,美国民众逐渐放松了对风险的考察,金融机构实施更激进的经营策略,向市场注入了大量高风险金融产品。而信用评级机构、信用增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风险监督和管理机构也丧失了警惕性,为了谋取利润,降低了执业标准,助长了市场上的冒险行为。惰性也是人性的一部分,思想上的懈怠是造成公司治理失效的重要原因。

公司治理论文模板范文 第10篇

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与实践管理论文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

一段时期以来,据新闻媒体爆光,因弄虚作假遭到处罚的上市公司累累发生,其手法一个比一个恶劣,后果一个比一个严重。究其根源,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认为法人治理结构是一个关键问题。目前,我国已有上市公司一千多家,从其运行机制和实际治理水平来考察,确实距离法人治理的实质要求,差距很大。因此,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就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也成了证券监管部门工作的重点。10月24日下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教授,以“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与实践”为题,向在国家会计学院举办的第二期国有金融机构监事会人员培训班的学员作了报告。

张维迎教授的报告,理论新颖,论证翔实,内容丰富,开拓创新,联系实际,敢想敢说,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赢得了到会听讲的监事会人员的高度赞赏。

张教授从郑百文、猴王实业、方正科技三个实例讲起,首先提出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

他说:郑百文重组方案,有人漠然,有人反对,有人同意。交织着政府、股东、大小股东等各个方面的十分复杂的关系。从理论上讲,一个企业既然已经破产,股东就不再具有股东的权力,按照《破产法》的清理程序,其权力应当属于债权人,我想,银行应当是最大的债权人,但银行能作得了主吗?难说!正因为关系复杂,使得重组进行得非常艰难。据查,郑百文有三大作假:一是虚增利润:在其披露的相关年度报告中称:1994年该公司净利润为2,513万元、1995年为2,740万元。经查明,“郑百文公司”在上市前的1994年-1995年,采用虚提返利、少计费用、费用跨期入帐等手段,虚增利润1,908万元。其中:1994年284万元,1995年1,624万元;二是股本金不实:经查明,1992年12月,“郑百文公司”实施增资扩股,应募集资金19,562万元,而1992年末实际到位资金仅334万元,其余资金直至上市(4月)后的才陆续到位;三是上市公告书重大遗漏:经查明“郑百文公司”1994年-1995年度,累计有22家外地分公司的经营情况未并入股份公司会计报表,其中:1994年度6家、1995年度16家。象郑百文这支股,如果不是政府撑腰,靠财政补贴,谁能重组得起来?又有谁敢买这支股?

又如猴王实业:据媒体公布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猴王”的公告。猴王公司1994年7月以来,长期借款给猴王集团使用,金额达亿元,另有亿元大金额银行借款不入账。以来,又为其提供担保亿元。公司涉及的重大诉讼事项共32项,金额达亿元。这里面交织着母子公司的关联交易,母公司办了个子公司,成为上市公司,上市圈到的钱,到了母公司的口袋,上市公司成了空壳,股民的钱跑到猴王集团那里去了!

还有方正科技,那是企业内部关系问题。不存在“一股为大”,方正没有大股东,他们最大的股东的股份也只有3%,但是,他们内部斗争很激烈,权力之争,谁来坐头把交椅?谁也不服谁!也很复杂!

这三个案例,就引出了公司治结构的核心问题: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是经理应该对谁负责。这不仅在世界具有共性,在我国尤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国家的经济活动,关联关系、关联交易特别多,经理究竟应该对谁负责?需要很好研究。

张教授介绍了国际上的五种模式:

一是股东导向模式。股东导向模式日益为各国所仿效,它以股东利益为基础,以盈利为导向,应当是一种标准模式,从九十年代开始流行,美国大多采用这种模式。随着资本市场进一步全球化,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也呈现出强烈的趋同趋势,重视资本市场的作用,更能够适应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即将加入WTO,也面临这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二是经理人员导向模式。经理人员导向模式是对经理负责,经理对企业实行强有力的控制,但由于经理人的频繁更换,使得这种模式不够稳定。在企业中,经理人员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权,把追求自己的利益作为企业经营导向,显然是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利益。我国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三是劳工导向模式。这是德国的模式。德国的公司法要求要董事会要有一半的员工担任董事。德国没有监事会这个词,都用董事会这个词。我们的《公司法》起草者中,有一部分是从德国归来的,所设想的是德国的模式;

四是国家导向模式。国家导向模式的企业经理主要对政府负责,服从政府利益需要;在世界上是以法国为代表,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更是如此。企业只对国家、对政府负责;

五是利益相关者模式。利益相关者模式服务于债权人、工人、当地居民、客户、供应商、政府等与企业有利益关联的各方需要。 从治理结构的趋向看,是向第一种模式发展。美国的股东导向是最成功的。股份的大小并不是主要问题。证券市场要培养机构投资者,要发展基金。国外有的基金是最大的持股者,几乎对有的上市公司占有70~80%有股份。股东小,你可买,买来买去,你就成了大股东。股东越大,责任越大,当然利益也就越大,所以他就一定要想把企业办好,短期行为倒霉的是自己。我国加入WTO以后,国有企业怎么办?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

张教授接着讲到非股东导向模式失败的四种力量:

一是逻辑力量。来自三个方面:

首先是谁的利益最容易由合同保护?工人的利益由劳动工资合同、最低工资待遇等规定及工会组织来保障;债权人可以把企业状告到法院来维护自身利益,公司破产后剩余资产也可以补偿债权人损失;消费者有消费者保护法维护利益。只有股东,自担风险,无法用合同规定投入的资本免于损失。大家知道,任何合同都不是完美的,都会留下难于解决的问题,现实中合同所能保护的只能是极少的一部分。而股东的利益却是无法用合同来保障的,谁能保证你只赢不赔!?而这恰恰是最合理的,最能操作的,最公平的;

其次是谁的偏好最容易加总?在一个企业中,集合了很多的利益相关者,笼在一起不好办。没有一个好模式,影响企业决策效率。好比吃饭,大家都是四川人,都吃辣的,那好办。如果南方、北方不同地方的人在一起,那就不好办了,众口难调!企业不是一个人,如果说由工人说了算,那也不好办,工人群体中有新工人、老工人,利益也不完全一致。年轻人说,我干活多,我应当多拿点;老工人说我快老了,要多拿点;而股东是同质的,只要企业价值增加,股东利益就增加,同股同利,利益均等,才好协调;

第三是谁最容易监督经理人?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所有的人都能监督,那等于没有监督!最好是请所有者来监督,这种监督最为有效。现在,我们的政府管事太多,班组百姓就没办法监督。治理结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办法监督当事人,那只有股东!张教授指出:逃避责任的最好办法是为所有的人负责,负责面太宽,最终导致对所有各方都不负责,对任何一方懈怠都可以以兼顾其他方利益为托词。股东导向模式目标明确,稳定性强,有英美的成功经验为榜样,依靠活跃、有效的公司控制权市场,约束监督经理人,保持公司的竞争力。

二是榜样的力量:谁的表现最佳?

三是竞争的力量:谁最有能力生存?

四是机构股东的力量:谁有办法监督经理人?

由于这四种力量,导致非股东模式的失败。

(二)为什么需要企业?

人类的所有活动分为两类:经营活动决定干什么,如何干;生产活动是执行过程,将投入变成产出。

由于个人能力存在差异性,各人都不一样。现代信息很多,有的人能够抓住机遇,当机立断进行拍板,很快取得成绩;有的人即使占有再多信息,不能迅速决策,失去良机,一误再误,无所作为。正象我们的国有企业,开始叫没有自主权,但有了自

主权以后,又不知道怎么用!?那你说怎能么办!?

企业的本质是不同能力的人的合作:经营能力高的企业家制定决策,经营能力低的管理中层及工人执行决策。企业家如果不能进行决策,决策后又不能执行,那这个企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干脆解散算了!

这样,企业面就临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经营者选择问题,二是对经营者的激励问题。谁有能力?谁没有能力?应当有一种制度造就一批人才出来,要有一整套评价指标。而企业家、经营管理者,不是象注册会计师、律师,出一套考试题,让他去考试,合格了就是企业家,没有那么回事,全世界就没有企业家的考试。如果这样能解决问题,那就好办了,通过考试,建一个企业家人才库,取得90分的管特大型企业,80分的管大型企业,70分的管中型企业……。但这确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硬性的指标测度企业家能力。由于主客观因素,单纯依靠企业经济效益衡量企业家能力是不全面的。你不知道他是不是说了假话、报了假账,只有靠一套有效的制度。

如何保证能力最高的人经营企业?如何让人对自身能力说真话?张教授强调:越富有的人越不愿意高估自己的能力,股东拥有的财富越多,就会更谨慎评判自身能力,聘请高水平的企业家代替经营自己的资产。因而,让经营者拥有财富是选择经营者的有效手段。另外,越易偷懒的人越需要拥有所有权,越重要的人越需要拥有所有权,因为经营者最难监督,经营者最重要,经营者理当拥有一定所有权。

激励机制研究如何让人不偷懒。人可以偷懒缘于合约的.不完备性,合约无法明确个人每时每刻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团队生产使区分每个人的贡献较难。

解决企业这两个问题的核心是所有权结构,即分配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是难以用合约规定的权利。剩余索取权即股权。

(三)公司治理结构的运作

公司治理结构的运作核心有两条:一是职业经理与投资者的关系,二是控制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

通过法律规范强化对投资者的保护,是增强投资者信心的必要手段。49个国家的经验研究证明哪里对投资者的保护得好,哪里就更吸引投资者。公司法在公司治理结构中通过股东→董事会→经理人这种层层的委托控制关系保护投资者,其中董事会居于核心位置。董事会的责任是代表全体股东利益行使对经理的监管,其投票规则与股东大会不同。董事会负有诚信责任,要以整体股东利益作为决策标准,而不能仅代表个别股东利益。张教授指出董事会的规模不宜太大,太大难以召集,往往被个别股东所掌控,七、八个董事比较适当。对于外部投资者的法律保护有: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对内部交易行为的限制;对控股股东关联交易的限制等等。

法律手段能解决的问题是非常有限的,由于行为的可观察性、可鉴证性难定标准,一个人、一个企业没有内在积极性,法律也无能为力。任何合同都不是天衣无缝的,经常会遇到合同中没有规定的事,哪你说怎么办?权力就是因合同的不完备而给的。合同中囊括了一切,那就没有权力了。合同越不完备,权力就越大;政策越模糊,权力就越大,企业就是如此。好比到饭店吃饭,红烧桂鱼、麻婆豆腐,老板说吃了再算,那可麻烦,谁敢来吃!政府各部门要是这样,那权力可大了!进了WTO,这方面一定要事先讲清楚。

所以,最优的所权结构,主要是解决分配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包括难易用合同规定的权利及完全合约与不完全合约。剩余索取权包括合同收入与剩余收入,前者是稳定的,后者是调动积极性的。 张教授指出,激励机制,就是要解决如何让人不偷懒。在形式上有三种安排:一是实行合伙制,分享权和共享剩余权。会计师、律师就是这样。合伙人之间是平等的。;二是实行经营者所有,这是古典资本主义,股份公司,工人拿工资,老板分红;三是实行生产者所有,南斯拉夫的工人自治就是这样,他们是老板拿工资,工人分红,但失败了。影响采取哪种形式的基本因素有两方面:一是监督的难易,二是相对重要性。要让经营者变成企业家,因为经营者最重要,又最难监督。有的人有钱,有的人有能力,现代企业就是能力与财富的集合,不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简单分离。现在的毛病就出现在能力公布与财富分布不对称。现代企业需要能力与财富的合作。经营者变成职业经理,制定经营决策;资本家变成股东,选择经理。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处理好所有者与职业经理人的关系。 张教授说,公司治理结构的运作,在于法律手段、职业道德和激励机制。但法律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关键还是在于是信誉。一个人到了不要脸的程度,法律对他是没有用的!市场经济以诚信为本,它要求市场经济主体具备一定的道德约束。而道德约束的关键是建立信誉机制。企业存在的理由是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可以作为信誉的载体,组织可以克服个人生命的有限性,在无限的组织生命中进行重复博弈“商号”起到“姓氏”的功能,使得行为可以观察。用“庙”的声誉约束“和尚”的行为,因而企业是一种信誉保证。

张教授提出,任何企业只有一种真正资产,即信誉,其他皆为费用。正是因为企业的价值在于信誉,消费者才有了惩罚的措施。企业维护信誉的前提条件是:1、企业有真正的所有者。2、企业本身可以买卖。3、企业的进入、退出自由,不能垄断。以此条件衡量中国的国有企业,不难看出为什么中国的企业信誉差。况且公司法规定无形资产入股不能超过20%,高新企业不超过30%,信誉价格的封顶导致企业没有兴趣建立信誉。在中国,政府政策随意多变,使人们对未来预期不稳定,行为短期化严重。没有信誉的市场,交易成本居高不下,人人都唯利是图,个人、企业、政府在信誉恶化的怪圈中越陷越深。

要重塑信誉机制,基本条件为三:1、重复博弈--当事人考虑长远利益,有相对稳定的预期,“59”现象的背后就是最后一次博弈;2、行为可以被观察--信息传递速度足够快,这一点媒体是否能及时揭露至关重要。3、受害人有积极性和可能性实施惩罚。惩罚的困难体现在一次_易、垄断、非经济关系的弱化及连带惩罚的困难。 说到激励总经理的六种办法:年薪、奖金、股票期权、股票奖励、影子股票(有股无权)、股票升值权。张教授认为股票期权在中国没有作用。因为中国股票市场上的股价不能反映企业未来。

(四)中国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

股市泡沫是如何维持的?首先是上市资源的垄断。张教授形容中国股市是一个大的寻租场。行政性的审批上市资格,国家股、个人股的同股不同权,价格的双轨制造成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极低,使得上市成为一种圈钱的权利,壳资源让地方政府、企业趋之若骛。其次是政府不断用场外资源补贴场内。琼民源一文不值转为中关村科技后,股价升为35元。这无疑会削弱股民的风险意识,纵容投机行为。

为什么如此多的关联交易?国有企业必须制造母公司。本来股市就是为了挽救国企困境而出台的,国有企业的所有交易都是关联交易。公司法规定自然人不能当发起人,为形成关联交易创造了天然的条件。民营企业中的关联交易就是法人发起人的要求。最大的关联交易是政府调动上市公司资产。例如政府指使上市公司兼并亏损企业。

一股独大还是缺乏真正的大股东?张教授认为上市公司缺乏真正的大股东。显然,国有企业中作为大股东的国有股缺乏所有权人格化代表,是上市公司董事会流于形式的真正原因。 独立董事能解决什么问题?张维迎形象地比喻为麻袋上绣花。独立董事可以防止偷钱,不能防止偷懒。独立董事不是利益与企业没有关系,而是利益与企业联系得越紧密越好。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在于利益独立于企

业经理人。如何激励独立董事象所有者一样行为而不是成为经理人的附庸?最好的董事是持有100%股份的董事,最糟糕的董事是没有股份的董事。张教授当场表示为了顾惜自身的信誉,要辞去独立董事的职位。张教授认为董事津贴不可取,应该强制独立董事购买企业股票,可以给独立董事期权。

监管部门能起多大作用?审核企业上市不应是证监会的职能,证监会的主要职能是加强市场监管,保证证券市场合法合规的运作,保护投资者权益不受侵害。张教授举例说明政府好心办坏事,要求上市公司前三年净资产回报率不低于10%,是逼着上市公司做假帐。

为什么缺乏信誉机制?有五个方面原因:1、产权制度,没有资本家就没有职业经理;2、一次性博弈;3、政府干预与企业行为短期化;4、信息流动问题,信息传播越快,真相越早曝光,人们越倾向维护信誉;5、法律问题,惩罚的法律措施越多,对信誉的法律保护手段越多,信誉机制越好建立。

谈到WTO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张教授指出人才竞争是剧烈的。为最有生产能力的支付最高报酬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以中国企业微薄的财力与跨国资本抗衡,后果可想而知。何况国有企业的经理人70-80%的精力用于内耗,如何与国外专注于企业经营的CEO竞争?

公司治理论文模板范文 第11篇

一、加强产权结构优化中的适应性公司治理文化建设

产权制度变革与产权结构优化是中国国有企业治理改革进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基于产权制度变革与产权结构优化而进行公司治理文化的适应性重塑则是中国国有企业治理改革深化中的一个重要层面。因为产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文化密切相关,特定的产权结构往往导致特定的公司治理文化,同时,产权结构的变迁亦影响着公司治理文化的变迁。例如,在国有企业中常因政企不分而导致其公司治理文化的形成带有浓厚的行政官僚主义色彩,而民营企业特别是在家族式公司中,公司内部治理则也许不依据公司法、公司章程等正式制度,而是依赖于家族内部的—整套不成文的非正式或正式规则。这些均系单一产权结构而致的特殊公司治理文化现象,其公司治理绩效整体不高亦均业已得到了证明。随着产权多元化变革的发展,无论是中国国有企业还是中国家族式公司,均须对其公司治理文化进行适应性重塑,以期良好的公司治理绩效,而废除企业官本位文化或行政官僚文化与淡化家族资本和亲缓关系对公司的控制则应分别成为中国国有企业与中国家族式公司在产权结构优化中的适应性公司治理文化建设的重点。此外,鉴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真实图景,中国国有企业治理的改革与深化尚须重视在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产权融合中的公司治理文化的适应性重塑。对于这点,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家族式公司抑或其它企业,均应予以重视并切实进行。

二、加强公司治理法律体系完善中的适应性公司治理文化建设

公司是现代经济生活中最为普遍与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各国或地区均通过立法对其公司治理作出了相应的强制性规定,但不同国家或地区法律形成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差异却往往导致了其各自公司治理模式与制度文化的不同。如美国崇尚股东主权,强调保护股东利益,而德国公司法则重视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明确规定公司监事必须有员工代表等等。因此,公司治理的法律规定不仅限制了公司治理相关制度的选择,而且尚亦因此决定了其公司治理制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转型时期,中国国有企业既有公司治理的法律理论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借鉴西方公司治理的法律体系,其并未有充分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形,以致中国国有企业的既有治理尤其是治理结构层面整体上仅具形似,甚至只是呈一种“装饰状态”,由此而致的公司治理制度文化与其实际的公司治理实践其实并不充分适应。因此,在未来中国国有企业以及其它所有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法律体系的理论与实践中,公司治理的法律理念、哲学与原则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在借鉴西方理论与经验的同时,更应着眼与联系中国的实际发展状况,并不断地作出适宜的边际修正与补充,而各个公司或企业包括中国国有企业则应依此自觉地对其公司治理文化进行相应的重塑。

三、加强基于公司资源禀赋与经营环境差异的适应性公司治理文化建设

公司治理论文模板范文 第12篇

[摘 要]作为一名企业负责人,不仅要精熟现代管理的科学方法和工具,而且需要了解管理思想与管理文化的来龙去脉,提炼管理的“内功”,现就管理与实践谈四点看法。

[关键词]管理理论;实践;企业

1 管理理论和实践都要坚持以人为中心

无论是公共管理还是企业管理,人都是决定因素,管理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把对人的研究作为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学习许多不同学派的管理理论,主要是出于对人的本性认识不同。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比较重视管理者工作方面的技能和技术方面的技能,但对管理者思维方面的技能缺乏应有的重视,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企业管理者善于观察、推理,有很强的分析力、综合力和判断力,擅长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善于从全局出发,综合各种意见和各种因素,作出判断和决策的那种管理者却比较缺少,所以,管理实践中片面性、一哄而起、追浪潮、短期行为、走一步看一步、出了问题查不清原因、治标不治本等现象层出不穷,造成管理上的混乱,经济上的损失。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管理问题的高度重视。

2 企业实行人性化管理的几点做法

第二,要务实心系公司的人,不要务虚心不在焉的人。看到地面脏了,迅速打扫,看到哪里不安全,赶快防护,不要等看,而要尽快干,少讲不能办,多想怎么办,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把工作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管理层要在一线工作,决策要在一线落实,问题要在一线解决,创新要在一线体现,成效要在一线检验,学会把自己当成员工参与进去,下车间帮忙锻炼自己,掌握生产流程,创新工作方法,外行要自下而上谈管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第三,正视困难,重视决策。研究自己的对手,培养员工从不同的视觉全面系统地看问题,站在企业的立场想问题,在困难和灾难中保持清醒,分析问题、调动更多的人来帮助解决问题,妥善处理公共关系,在企业工作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团队要有互补性,稳健但要敢于超越,认可自己的缺陷,分层说话,分级放权,民主科学决策。

3 坚持学习管理理论,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者要加强自学能力修养。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飞速发展,使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企业领导在工作中需要的知识,一小部分来自学校的学习,其他知识需要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地积累和再学习,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企业管理者的学习,是成年人的继续教育,主要靠业余时间自学,培养自学能力,对于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有很大帮助。

4 理论联系实际,防止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

由于管理咨询业发展的不平衡性、从业人员阅历背景的复杂性,加上企业管理实践所面临的形势严峻和变幻莫测,管理理论的成就与企业管理实践脱节的现象日益突出,危害匪浅!如果仅停留于学术探讨、经验偶得层面,对于有心应用者而言,尚有选择性应用的可能;但企业出于管理队伍训练和水平提升的迫切需求,往往急于求成,盲目组织管理者规模化培训,忽视教材教案的甄别,容易造成对实际管理工作的干扰和破坏。

企业管理工作的提升,首要的是把握好问题分析和按重大、紧急性排序,然后对症找药、下药,绝不能有病乱投医或吃错药。对企业发展历史阶段、企业所处行业、企业竞争力、竞争对手、战略、团队合作、体制和机制、制度体系等分析、定位工作是管理实践中必要的基础性工作,“问题出在哪里?短板在何处?近中远期目标是什么?”等不用花钱的问题搞清后,再行动也不迟。先“谋划”后“化解”,才是正确的管理提升之道,也是符合逻辑的理性选择。

总之,管理理论指导实践,管理实践检验管理理论。

公司治理论文模板范文 第13篇

学校绿色管理理论与实践论文

何为“绿色管理”呢?“绿色管理”的绿色象征着文明、民主、科学、公平、关心、尊重、包容,象征着平和、和谐、可持续发展。“绿色管理”从具体的内容上而言可归纳为管理行为的两大方面:即“体制和机制”两配套,促进各管理层级自主、协调、可持续发展;“了解、理解、谅解”三环套,在学校各种团队内部充分营造相互信任、合作的气氛。

一、 体制、机制“两配套”是我校“绿色管理”的基本点

学校的管理体制指的是将学校内部组织结构中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的行政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它是保证学校管理整体效能的中心环节。我校改革内部管理体制的整体思路

一是建立严密的且“三权相约”的横向管理系统,即通过建立校长室负责的行政管理系统,党委负责的保证监督系统,工会(教代会)负责的民主管理系统,做到统一指挥,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形成学校内部管理横向衔接、互相配合的和谐工作体系。

二是建立以校长室为主体的三级目标管理体制,即在学校内部管理中进行分级、分权、分责,实行职、权、责统一的管模式。

针对当前我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班级数、学生数的不断增多的'情况,为了解决较大规模学校“管理跨度”和“管理强度”之间的矛盾。我们提出了建立以校长室为主体的三级目标管理体制。

第一是决策层(级),即以校长室核心的决策、指挥、组织、调控层。其主要职责为统筹考虑办什么样的学校,怎么办学。

第三是执行层(级),即以年级组和学部为单位的执行机构。我们把相同年级,且处于同一楼层的若干个班级为单位组建为一个学部,全校各年段均分若干个学部。通过制定《绍兴市高级中学分级管理、分级聘任、分级考核的实施细则》提出和明确规定了学部的内涵、组建方式,学部负责人的责、权、利,学部如何考核等具体可操作性方案,把学校人员聘任、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班级管理等事务性放到学部中进行具体管理。这样既调动了全体干部、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使一批骨干教师既成教学骨干,又成为管理能手。

当今各中小学在管理方式上,一般采用“操作管理”,即学校各处室,按照校长室指令或选定管理计划进行例行性管理。这种管理格局难以充分发挥学校各职能处室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我们认为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各处室与学部均具备自我适应和自组织行为。为了真正体现“绿色管理”中的“创造和自主”、“组织自身的生命力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我们提出学校“绿色管理”的内部运行机制。其要点如下:

(1) 分析现状,由各处室找出各自现在的主要问题;

(2) 找出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

(3) 找出原因中最关键因素;

(4) 针对主要的影响因素,制订改进计划和实施的措施;

(5) 执行所制订的计划与措施;

(6) 根据计划要求,检查执行结果;

(7) 总结经验、巩固成绩。

二、了解、理解、谅解“三环套”是我校“绿色管理”中的润滑剂

我们学校所倡导的“绿色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本”的管理。学校的管理有它的特殊性,学校管理者及其工作对象(教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必须有心的沟通、交流,要彼此知心、关心、以诚心、真心相待。为此,我们尝试在学校行政班子内部,同一处室、办公室的成员之间,同一教研组的教师之间,同一学部的教师之间,都要有效地推行“了解、理解、谅解”三环套。

了解。校内团队各成员之间要相互了解,即不仅知晓各人做着些什么、想着些什么,而且对各成员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也应有相当程度的相互了解。

理解。相互了解总还是有限度的,我们不可能做到时时、处处彼此了解。因此在了解的基础上,还必须加上一个理解,达到“即使未‘通气’,我也理解”。

谅解。任何一个组织和团队均有可能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个别成员的某些做法一时难以被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再加一层“谅解”。相互谅解能促进成员之间相互了解与理解,使成员间持续保持一种和谐、合作关系。当前,绿色教育、绿色管理、绿色学校、绿色社会的理念不断被人们接受并提炼着,我们认为,只要在这方面持续探索和努力,和谐、平和的绿色必将充盈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所有空间,为我们创设出一个温馨、幸福的新的生活、工作环境。

公司治理论文模板范文 第14篇

公司治理本质在于处理产权、决策权和收益权的权衡问题。任何经济实体都是内部利益博弈的结果。采用何种公司治理模式,取决于:股东、董事、职工等关系人各自利益的博弈。公司治理可分为两大理论,即传统狭义的“股东治理模式”,即经营者要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治理目标;以及广义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强调公司的价值体现在包括职员、债权人、社会影响等其他相关者的利益上。利益主体结构决定着着公司的治理结构,决定着各关系人在公司中扮演的角色,从而影响其积极性,最后影响整个公司的价值。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司治理有以下四种模式:

1.股东利益最大化模式:英美国家的传统公司治理模式,公司的唯一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增大投资回报率;

2.利益平衡模式:以荷兰和德国为代表,公司治理不仅考虑股东权益,还综合考虑各相关者的利益;

3.公司利益模式:以法国为代表,在任何情况下,董事都应该为企业利益行事。

4.职工利益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终身雇佣制、年幼序列制和企业工会是三大法宝,都体现了职工利益至上原则。

上述公司治理模式都是基于国家的自身背景与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形成的,都对国家产生了巨大作用。但无论哪种模式,董事会都非常重要,其代表谁的利益成为了公司治理的焦点。

二、我国公司治理现实国情

1.股权结构不合理。独有的股权分置使非流通股与流通股股东利益不一致,导致公司治理缺乏共同基础。一方面,非流通股股东关注企业控制权,但流通股股东关注股价;另一方面,非流通股投资相同股份的成本远低于流通股,却获得同份额的红利分配,造成成本与收益不匹配,流通股股东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2.“一股独大”损害中小股东利益。上市公司存在着严重的控股股东掏空资金行为,关联交易下的利润转移以及资金占用现象普遍,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截至2005年,两市还有480家上市公司存在大股东占用资金的问题,占款金额累计480亿元,相当于全部上市公司去年上半年净利润的一半。在小股东相信自己的资金是用于公司的投资实体项目、可以获取未来收益的预期下,大量资金却转移到大股东的手中,且其用途无从考究。

3.董事会不懂事,监事会不监事。由于我国为大陆成文法系,公司治理的结构很大程度上参考二元模式。董事会由中小股东根本不可能参与的股东大会选出,同时由于千丝万缕的裙带关系,董事会一般由大股东内部人员担任,不具有独立决策能力。监事会的成员则多由内部离休职工组成,缺乏专业知识结构,起不到在财务上监督董事会的作用,形同虚设。

4.“企业办社会”。职工“铁饭碗”思想仍然严重,缺乏积极性,且企业内部包办上学、治病大小事务,导致成本巨大,效益微薄。

三、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司治理结构

纵观我国现实,参考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司治理模式,笔者认为,在选择我国的公司治理模式时,应当考虑以下问题:

1.本国文化与法律背景。集权意志的根深蒂固以及缺乏勇气的中庸性格使得一元模式在我国不适用。英美国家之所以能成功运用一元模式,原因在于信仰平等、自由、公开的基督文化,中小股东有着很强的维权意识。另外,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迥异也决定了我国不能照搬一元模式。英美股权分散,小股东占多数,因此其法律体系更侧重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而中国不具备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法律保障,只能采取集中持股。

2.必须理清利益关系。在复杂的公司内部与外部(主要是股东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是在可预见的短期里无法解决的问题。

3.“人多管理难”。庞大的人口使得我们必须采取集权制度,致使公司治理层次过多,治理困难。

面对如此复杂的国情,同时也由于公司多样化的存在,各种公司治理模式在我国都有成功案例,要笼统地总结出一种模式来概括我国的模式是不现实的。若要寻找一个最适合的大致模式,应当是各种模式精华之荟萃。

(1)公司治理理念——利益相关者理论。庞大的人口与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都否决了“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公司治理模式,支持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

(2)公司治理结构——二元模式加入一元模式元素。成文法下,我国公司应当设立董事会与监事会,同时设立独立董事。模式关键在于制衡源头——大股东的过大权力以及复杂的政治博弈,寻找出约束大股东滥用权力的机制,允许小股东进入股东大会,使董事会与监事会脱离大股东的控制。而独立董事应是职工代表或债权人。

(3)公司治理核心——国有企业股权结构与信息披露机制改革。要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应当集中力度改变股权长期不平等的现象,信息透明度则是其核心。

(4)公司治理灵魂——人力资源。具有整体意识与扎实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的管理层才是治理的支点。高素质的董事会才能做出正确决策,高素质的监事会才能有效地监督与制衡董事会。国家应大力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企业也应任人唯贤,而非“关系就业”。

对于公司治理的外部条件,包括立法、职工权利保障、证监会监督作用等,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本文仅就公司微观层面探讨。但笔者认为核心在于解决一环扣一环的政治博弈问题,然而改革必然会引起大范围影响,因此应当慎重考虑。

参考文献:

[1]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中国公司治理报告(2007):利益相关者与公司社会责任.复旦大学出版社.

[2]杨松等.股东之间利益冲突研究——根源、作用和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瑞士)MartinHilb.新型公司治理.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公司治理论文模板范文 第15篇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CORPORATEGOVERNANCE),或称公司治理结构(STRUCTRURE)、公司治理系统(SESTEM)、公司治理机制(MECHANISM),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架构。现代企业制度区别于系统企业的根本点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或称所有与控制的分离(SEPARATIONOFOWNERSHIPANDCONTROL),从而需要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机制,用以对企业进行管理和控制。现代企业中的公司治理结构正是这样一种协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一种机制,它涉及到激励与约束等多方面的内容。简单地说,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处理企业各种契约关系的一种制度。

财务管理,作为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中存在和运行的一个重要管理系统,其目标直接反映着理财环境的变化,并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适当地进行调整。公司治理的逻辑变了,或者说公司的目标变了,则公司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必然要相应变化,也就是作为财务运行驱动的财务管理目标也要相应变化。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将产生不同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深刻理解公司治理结构这一南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正确认识公司治理的逻辑,进而科学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对于优化公司理财行为,实现财务管理的良性遁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公司治理结构是西方发达国家通行的一个关于公司战略导向的概念。尽管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历史演进轨迹的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差异但最近20年来人们在对西方大公司的研究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国际社会对于如何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国家把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当作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经济绩效的基本手段。

目前,西方的公司治理结构通常有美国式、日本式和德国式等,各种模式的特点也广受关注,本文不再赘述。但如果仅仅从这种经验的角度去认识公司治理结构,则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也难以把握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趋势。建立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激励企业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以更好地实现公司的目标。但公司的目标,也就是进行财务决策时的目标,是追求股东财富的最大化,还是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在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上,遵循不同的逻辑,将形成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从公司治理结构主体的角度来说,前者不妨称之为_股东至上_模式,后者或可叫_共同治理_模式。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异在于,公司的目标是只为股东(SHEAREHOLERS)的利益服务,还是为全体利益相关者(INTERESTGROUOPS)或当事人(STAKEHOLDERS)的利益服务。

_股东至上_模式的公司治理结构,一直广泛流行于西方国家。在这样一种治理逻辑下,股东作为物质资本所有者,其地位是至上的,而人力资本则利小势微,获得授权的经营者只有按照股东的利益行使控制权才是企业有效率的保证。因而这种治理结构的出发点是,作为委托人的股东,如何设置一个最优的可以对经营者行为进行激励和约束的机制,使其为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而努力工作。但是,由于经营者有着不同于所有者的独立利益目标,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条件下,经营者在获取企业控制权方面处于有利地位,在信息非对称的条件下,其自由处置行为往往有损于股东利益。至于债权人、职工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则因在企业中的_声音_弱小,相应的权益自然也难以得到保护,这样就为经营者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创造了有利的生存环境。为了克服这种治理模式的内在缺陷,就需要实现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扬弃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

企业还是一种团队生产或长期合作的集合,其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相互依赖,任何一方的随意退出或机会主义行为都可使对方的利益遭受损失。为了保护依赖性资源免于受损,团队成员只有缔结长期合约,以确保一个可预期的利益补偿。而这种多边式的合作模式即共同治理恰恰有助于保持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合作,从而逐步成为各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实抉择。

我国近些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着眼点始终是改进和完善政府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即从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角度出发来构建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具体表现为政府拥有经营者任免权,控制企业的重大决策,监督经营者的行为等。可见,所有者利益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成了企业制度效率的基本标准。这样的改革思路大致可以称得上是_股东至上_的治理逻辑。

在这样的治理逻辑下,我国整个国有企业改革的渐进过程就表现为政府对企业的放权让利以及放权以后对经营者的监控过程。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以后,在设置公司治理结构时也是按照股东资产收益最大化的原则设置激励约束机制。但是,由于政府远在企业之外行使所有者职能,企业内并无所有者代表,不仅激励和约束机制最终难以形成,而且国有资本和政府权力的结合使得经营者可以随意剥夺其他小股东和债权人的权益,企业职工应有的参与决策权、监督权也往往因职工代表大会流于形式而难以实际发挥作用。由于国有企业这种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并没有解决关键的所有者被架空、国有资产受到侵蚀的事例比比皆是,股东权益受到损害的非正常行为屡屡出现。

_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_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_要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逐步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建立与健全严格的责任制度。要确保出资人到位。_这为了解决公有制经济下独特的所有者缺位问题创造了条件。但要落实这一重要文献精神,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因经营者滥用权力而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以及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问题,还必须转变企业治理的思路,遵循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_共同治理_逻辑。

事实上,我国在_共同治理_方面已有诸多实践,如在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中引入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债权人参与企业行为的监控,实行利润分享制度和员工持股制度等。我国《公司法》还明确规定监事会中应有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公司研究决定听取公司工会和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等,这些都有助于改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

但是,在我国将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时,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改制过程并没有按规范进行运作,特别是公司治理结构被严重扭曲。如有的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人兼任,在避免领导层内部矛盾的同时放弃了制衡;有的董事会成员与经理成员高重合,为内部人控制敞开方便之门;有的对董事会集体决策、个人负责的议事规则不以为然。严格的信托责任制度未能形成等。有些做法连公司治理结构中最基本的要求都未能达到,更不用说长期以来就被忽视的企业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平等问题了。

1998年4月,由29个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以根据世界各国的公司治理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来制定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性准则。1999年5月,OECD理事会正式通过了其制定的《公司治理结构原则》,它是第一个政府间为公司治理结构开发出的一套国际标准,并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该原则旨在为各国政府部门制定有关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和监管制度框架提供参考,也为证券交易所、投资者、公司和参与者提供指导,它代表了OECD成员国对于建立良好公司治理结构共同基础的基本考虑,其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1、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维护股东的权利;

2、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保包括小股东和外国股东在内的全体股东受到平等的待遇。如果股东的权利受到损害,他们应有机会得到有效补偿。

3、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应当确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并且鼓励公司和利益相关者为创造财富和工作机会以及为保持企业财务健全而积极地进行合作。

4、治理结构框架应当保证及时准确地披露与公司有关的任何重大问题,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所有权状况和公司治理状况的信息。

5、治理结构框架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和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并确保董事会对公司和股东负责。

以上几点是关于公司治理结构最为核心的要素。尽管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没有单一的模式,但有关国家的实践表明,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必然具备某些共同要素。这些原则就是建立在包容现有各种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共同要素之上的。由于该原则考虑到各个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认识到一个公司的竞争力和最终成功是利益相关者协同作用的结果,是来自不同资源提供特别是包括职工在内的贡献。因此,如果这些通用原则也可以叫作_模式_的话,从逻辑上判断,我们大致可以称为_共同治理_模式。

公司治理论文模板范文 第16篇

公司治理作为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带来的“人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已日益引起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和金融机构的重视。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商业银行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控制金融风险的基础这一理念已经逐步成为各国共识。中国人民银行也于2002年5月正式颁布《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该指引颁布一年多以来,尽管我国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围绕指引要求,做了大量工作,以改善自身的公司治理。但这些工作主要还是围绕公司治理的架构上进行的,在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上还存在很大不足。本文主要分析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当前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股东大会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最高权力机构,没能很好地履行相应的职责。从近几年股份制商业银行股东大会的召开情况看,每次股东大会一般只有半天时间,议题平均为七八个,但每次会前并未对有关议题进行比较详细的通报和披露,从而难以保证股东代表对所议事项进行充分讨论,因此往往造成表决流于形式。

从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来看,中央、地方财政和国有企业的股东依然占有绝对控股地位,大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民营、个人股本都占比极低。由于国有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因此从现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大多数股东情况来看,它们缺乏对银行重大问题的关心,基本上不参与公司治理。比如,一些银行的股东大会基本上都是通过通讯表决的方式召开,历史上没有召开过临时股东大会,股东大会上股东表决流于形式(均为一致通过),也没有发生过股东向股东大会提出书面提案或向董事会、监事会提出质询的情况。上述种种问题表明,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大会还没有能够很好地履行职能。

一些银行的股东代表尤其是中小股东代表缺乏广泛性,从而难以保证中小股东的利益。如一些城市商业银行是在原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而原城信社都有相当数量的自然人股东,他们现在也成为城市商业银行的自然人股东。但从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召开股东大会的情况来看,还大量存在银行内部员工代表自然人股东参加股东大会的情况。由于股东代表尤其是中小股东代表过于集中在银行内部员工,因此有可能造成中小股东权益落空的情况。

(二)董事会职能不健全,难以正常发挥作用。董事会是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因素,一个独立、有效和负责的董事会能够给银行带来长期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董事会还很不健全。主要表现在:

一是董事会在人员和结构上还存在一定缺陷。由于绝大多数董事来自国有企业和财政股东,董事会的讨论往往集中在每年的分红比例上,而对影响银行发展的其他重大问题则较少讨论。

二是从董事会的功能来看,还存在很大不足,突出表现在董事会没有发挥其决策作用。董事会的主要职能是决定银行的经营方针并进行战略决策,而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基本上是通过听取行长工作报告的形式来对银行的重大事项进行审议,并不直接进行决策。另外,董事会在银行的风险管理、关联交易控制、重大资产处置和重大投资等方面发挥作用还远远不够,这与以董事会为决策核心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还相去甚远。尽管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基本能够按照章程规定定期召开董事会会议,但董事会会议数量少(大多数银行为每年两次),在议事的深度和广度上也还远远不能满足银行的客观需要。

三是董事会对高级管理层的制约相对弱化。尽管银行章程都明确规定了董事会可以提名行长,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行长和副行长基本由各级政府决定,董事会只是在形式上具有聘任和解聘的权力。由于董事会对高级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缺乏制度保障,因此也很难对其经营行为进行约束。

(三)监事会工作流于形式,还没有建立起以监事会为核心的监督机制。从目前各行监事会的工作来看,主要还是对银行的各项财务报表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进行审核,这还远远达不到各行“监事会议事规则”和“指引”中对监事会的要求,如“监督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履行职责的情况”;“监督董事、董事长及高级管理层成员的尽职情况”;“对董事和高级管理层成员进行离任审计”;“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进行审计并指导商业银行内部稽核部门的工作”等。此外,各行目前还未建立相应制度,来保证监事会能够获得足够信息从而对银行的财务及风险状况进行充分了解。绝大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监事会目前没有设立审计委员会,与银行内部的稽核部门也不存在指导关系。稽核部门向行长负责,稽核报告也没有向监事会提供,监事会仅通过听取高级管理层汇报和列席董事会的方式来了解银行的情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真正履行监督的职责。

(四)高级管理层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决策的核心,决策与执行一体化的问题突出,对高级管理层缺乏制度上的约束。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党委会和行长办公会(参加这两个会议的成员基本一致,一般情况下均为银行的高级管理层成员)是银行内部决策机制的核心。行长办公会、党委会根据需要随时召开,主要讨论全行经营管理中的重大事项、人事工作安排等。高级管理层既负责制定银行的总体发展战略和年度发展规划,又负责具体执行,从而使权力过分集中于高级管理层,决策与执行一体化的问题比较突出。

(五)激励机制不够科学有效,仍需进一步改进。科学激励机制的基础在于建立公正、公开的绩效评价标准和程序。从股份制商业银行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层这一层面上来看,各行股东大会普遍没有建立对董事、监事绩效评价的标准和程序。董事会和监事会也未对其成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过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对其进行奖励或处罚,从而难以对董事和监事起到激励和约束的作用。董事会也未建立书面的、制度化的对高级管理层成员绩效进行评价的标准和程序,对高级管理层年度奖金的确定和发放也主要以任务完成情况为主(任务也往往由高级管理层自己确定),缺乏系统考核。

从员工层面上看,员工收入基本由工资和奖金构成。工资由“行员等级”来决定,而行员等级主要由行员的工作年限、行政级别和职务来评定,与员工的绩效无关。收人中的奖金部分虽与绩效挂钩,但从了解的情况看,这部分薪酬的激励作用在各行分支机构要好于总行机关。各行总行机关部门之间以及同一级职人员之间薪酬差距不大,年度考核结果对部门及个人收入的影响很小,起不到明显的激励作用。

有些行干部晋升和领导职位选任的基本程序与国家机关类似。如刚毕业的研究生必须工作满一定年限后才有资格被提拔到高一级的职位,从而导致用人不注重能力,论资排辈现象的发生,这也是这些行业务骨干和中层管理者流失的一个主要原因。尽管很多银行最近对一部分管理岗位实行了公开竞聘,但是竞聘的范围和比例还远远不能适应股份制商业银行用人的要求。

二、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建议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也是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核心,一个有竞争力的银行离不开其内部良好的公司治理。因此,为进一步改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优化股份制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为达到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奠定基础。合理的股权结构是建立良好公司治理的前提。为改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提高广大股东对银行公司治理的关心和重视程度,银行可以采取公开上市或引进境外投资者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但是,参照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引进境外机构投资者的方法可能要优于公开上市。

首先,很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目前的产权主体已基本实现了多元化,包括国家股、法人股(包括民营企业股)和个人股份,因此公开上市在促进股东多元化方面意义不大,而引进外资股则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其次,公开上市主要是通过强制信息披露等外部监管的力量来推动和完善银行的公司治理,但我国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管还比较薄弱。很多上市公司问题频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司治理存在缺陷。因此通过公开上市,借助外部力量来推动公司治理的作用也是有限的。而外资参股后,通过进入银行的董事会甚至高级管理层,将从内部推动银行公司治理的完善,可能比公开上市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更加直接和有效。

最后,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很重要的一条在于能够帮助银行改进决策和管理水平。由于现行由政府决定商业银行董事长和高级管理层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外资股东进入董事会或参与银行内部管理,利用他们丰富的管理经验,可以弥补我们在这方面的不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战略投资者较之其他类型的股东在参与银行公司治理方面有更强的积极性,从而可以更为有效地促进银行公司治理的完善。

(二)应按照权力的配置与制衡的原则,尽快规范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表现为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执行机构(高级管理层)和监督机构(监事会)三者的分离和相互制衡。可以说,权责的配置与制衡是公司治理的基础。从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情况来看,问题突出地表现在董事会和监事会功能的弱化或缺失,权力过分集中于高级管理层。

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下一步在公司治理方面改革的重点是要进一步发挥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考虑到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人员构成和运作情况,还很难按照“指引”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制度指引》的要求,一蹴而就建立、健全各种治理机关,如董事会和监事会下的各种专门委员会。现阶段如果一味地追求治理机关的健全,不注重权力的配置和制衡,反而很难达到有效治理的目的。因此,各行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现有董事和监事的作用,加强董事会的决策职能和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同时应使董事会的构成相对独立于管理层,以足以监督、制衡高级管理层的权力。

(三)进一步完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各个层面上的激励机制。建立股东大会对董事、监事绩效评价标准和程序的制度,按照评价结果给予董事、监事相应的奖励或惩罚。可考虑在董事会中设立薪酬委员会,制定书面的、制度化的对高级管理层成员绩效评价的标准和程序,以完善对高级管理层的薪酬激励机制。建议对员工的薪酬制度进行改革,薪酬标准由以职位和工龄为基础过渡到以岗位、技能和业绩为基础。要进一步完善对员工的考核机制,拉开档次,以真实反映员工的工作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加大收入中与员工绩效挂钩的部分,以加强薪酬的激励作用。争取做到在按劳分配的前提下,拉开不同岗位人员以及同一岗位不同表现人员工资收入的应有差距,使分配向优秀人员、骨干人员倾斜,充分发挥薪酬分配吸引人、激励人和稳定人的作用。同时,要研究中长期激励机制,淡化总行机关的行政化管理色彩,创造健康而充满生机的企业文化。

公司治理论文模板范文 第17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母子公司治理;企业集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一、引言

Strachan(1976)定义企业集团为:各种企业组成的长期联合体,并由同一个法人或自然人控制。按照Coase(1937)交易成本相关理论,企业集团具有以内部生产替代外部市场、减少成本、提高效率的作用。当信息不对称时,企业集团内部生产比市场购买能够降低交易费用。所以,企业倾向于一体化发展,特别是当一体化的成本低于交易费用的节约时更是如此。据美国《财富》“世界500强”排名,2016年中国内地企业共有98家上榜,全部是企业集团。

组建企业集团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形成协同效应,抵御外部风险;以较少现金投入获得较大控制权;抵御不完善的外部制度环境。此外,国内各级政府追求“强强联合”、主导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也是国内企业集团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黄俊(2010)研究表明,产权保护不足、市场作用欠缺的地区,为了减少交易成本,加强融资能力,企业一般采用集团化经营手段;政府赤字高、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的地区,政府为了实现社会目标、强化区域垄断等,也会牵头主导组建企业集团。而且,实证证据显示,企业集团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

企业集团由母子公司组成。当子公司数量、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自然而然就有主张其作为独立法人权利的要求,母子公司之间的治理问题由此浮现。如果是全资子公司,母子公司的治理问题主要是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问题;如果是控股或参股子公司,母子公司的治理问题主要是少数股东保护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区国有企业逐渐开始研究及试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及运营公司改革。其中,和注重财务投资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不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母公司具有指导子公司项目建设及投融资的职能,势必比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运营管理参与更深,因此,其面对的母子公司治理挑战,也更加严峻。适时梳理母子公司治理文献,作为发展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参考,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母子公司治理文献回顾

母子公司治理问题通常集中在两个领域: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支持;母公司治理等行为导致子公司利益受损,在实务中表现为:母子公司缺乏f同效应;母公司集权度过高,对子公司过度干预;或者母公司难以有效监管子公司等。

1.母公司的支持行为

企业集团为了保证总体利益最大化,会向子公司提供支持。这种行为在经济下滑时最常见。例如Chang等(2000)的研究发现,在宏观经济形势不利时,母公司的支持行为最为明显。Peng等(2011)的研究也表明,母公司会在经济不景气时通过关联交易等手段来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原因比较直接:国内上市公司对于企业集团来说是稀缺资源,集团为了不使上市公司账面业绩下滑而影响未来融资能力(增发等对上市公司盈利都有要求),或是避免st后退市风险,会采取积极措施来保持上市公司账面盈利。

Cheong等(2010)研究了韩国30家企业集团,结果表明母公司能给子公司带来融资便利和发展优势。国内,潘红波(2010)以1999-2005年深沪所有由独立公司转为集团成员公司的数据为样本,研究集团化对公司融资和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发现集团化可以帮助公司获得更大额度的贷款和更优惠的贷款条件。郑国坚(2007)证明,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可以作为不完善外部金融市场的替代机制。帮助公司克服落后制度对自身发展的阻碍。

在国内市场,上述结论很容易理解:因为国内商业环境、信用环境不完善,银行贷款时评估风险,需要充分考虑子公司的资源。一般来讲,企业集团抗衡经济下行风险、经营不利因素冲击的能力更强,因此,银行更愿意给集团成员公司贷款。另外,由于信息不对称,集团内部对行业风险、经营风险了解更加深入透彻,对于子公司的部分难以从外部金融市场融资、或是融资成本高昂的风险项目,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可以为子公司提供融资支持。邵军(2006)研究表明,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可以放松融资约束。当成员企业数量增加时,融资协同效应更强。杨棉之(2010)的研究也发现,国内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企业集团,普遍存在着较为活跃的内部资本市场。

Shin(1999)的研究也表明:企业集团所属企业之间相互担保可以降低银行贷款风险,因此,集团子公司更容易从银行贷款。在中国,大部分企业都是集中优势资产改制上市,因而上市子公司财务状况较好,融资能力强,而未上市部分融资能力较差。为了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不受侵害,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与同属于同一母公司的其他子公司之间资金往来监管非常严格。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支持,产生集团的协同效应。李彬(2014)研究显示,母子公司的整体协同能够显著提升集团价值,其中交易规模以及协同交易的稳定性是关键要素。陈志军(2010)从战略协同、文化协同、人力资源协同、供应链协同及财务协同评价了母子公司的协同效应,测量了母子公司协同效应的实现程度。

2.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利益侵害

除了支持行为,母公司还可能使子公司利益受到负面影响,包括:母公司从集团利益出发的治理行为,导致子公司名义或实际利益受损;母公司的寻租行为,直接危害子公司利益。

母公司出于集团扩张冲动,有可能把子公司的现金流投到风险较高的项目上。Wei等(2008)选取1991-1996年香港、韩国、马来西亚等八个国家,研究发现随着两权分离度升高,子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也增加。另外,关联交易过多,可能使外界认为母公司可能在掏空子公司,从而对子公司做出不利评价,导致子公司市场价值下降。例如,Bennedsen(2010)发现实际控制人现金流权较小的上市公司,股价更容易被低估。

陈林(2009)研究了企业集团内母子公司之间的信用风险传递。由于企业集团以股权为联结纽带,母子公司之间信用风险有传导机制,重要子公司出现违约责任,将直接影响母公司的偿债能力。他的研究发现,存在一个股权比例,母公司按此比例持有子公司股权时,母子公司之间信用风险传递的可能性最大。

当公司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公司大股东(母公司)与中小股东很可能利益一致,希望做大蛋糕,以求将来分配更多利益。但当公司处于成熟或下滑阶段,可预见未来价值增长缓慢,有些母公司很有可能从子公司“抽血”,去支持集团内其他公司,表现为关联交易、合谋剥夺等。母公司通过投资、贷款或者规定有利价格的业务往来等关联交易,把子公司的资源、财富向与自己有高度关联关系的实体转移。

但是,母子公司的关系往往十分复杂,并不单纯表现为支持或损害。邵军(2008)发现,_为大股东的集团,其内部资本配置行为有利于成员企业价值提升;而地方政府为大股东的集团,则恰好相反。

3.跨国企业母子公司治理

随着全球一体化越来越深入,企业集团越来越多向国际化发展,股权结构也越来越复杂。按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2016》,从1990-2015年,世界各国境外子企业总资产增加22倍,雇员人数增加倍。据《201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为亿美元,占全球流量的份额由2002年的提升到2015年的,投资流量为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亿美元),并超过同期中国实际使用外资(1356亿美元),实现资本净输出;投资存量全球位居第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

跨国企业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母子公司组织结构,不仅有一般公司治理关系中股东与经理层的治理问题,还由于地理分散性、国际投资及外汇等监管制度约束等因素,使公司治理更加复杂。首先,跨国公司为了构建风险防火墙以及税收筹划等需要,经常设置壳公司,人为增加企业层级。据《世界投资报告2016》,联合国贸发会议跨国性指数排名最前的100家跨国企业里,每家企业平均500多家子公司,分别分布在50多个国家,企业链条平均有7级之多。其次,制度因素在跨国公司母子公司治理关系中,比一般公司治理更为重要,包括母国与东道国的法律经济制度,以及社会文化、等。

Kostova(1996)提出了制度距离的概念,认为制度距离是“母国和东道国之间在管制、 规范和认知3个制度层面上的制度环境差异或相似程度”。其中,管制距离指母国和东道国之间法制环境的差异,规范距离是指两国社会规范的异同,认知距离指两国宗教、文化等差异。Zaheer(1996)指出,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会因以下因素受到影响:第一,地理距离造成的成本;第二,不熟悉的东道国制度及商业环境带来的成本;第三,母国环境与东道国环境冲突引发的成本。其中,跨国企业海外子公司既要与母公司制度规范一致,又要遵守东道国的监管制度。当东道国和母国的商业环境、制度具有较大差异时,海外子公司很容易与母公司产生公司治理冲突。此外,地理距离例如时差等,在增加海外子公司与母公司协调沟通成本的同时,也加大了母子公司之间治理问题的复杂性。站在跨国公司母公司的角度,为了保证效率,海外子公司比国内子公司具有更多运营决策自主性,这加剧了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监督和管理难度。

公司治理论文模板范文 第18篇

投资者呼吁更为透明和有效的公司结构,他们的信心水平与公司的结构改革进度保持正相关,同时公司治理与股价也表现为正相关

石油巨头荷兰皇家/壳牌石油表示可能将英国和荷兰的董事会合二为一,此举是公司精简管理结构的一个重要步骤,8月13日,这家世界第三大石油巨头表示将在11月出台一个公司重组计划,并且在的股东大会后实施所有通过的计划。

由于年初宣布石油储备量减少,投资者曾一度对该公司热情骤降,因此公司希望通过这次的企业重组能使投资者恢复信心。一般来说,良好的公司治理往往与股票价格表现会成正相关关系。

信用评级被调低

壳牌今年四次宣布调低其先前公布的已探明油气储量,这是对投资者信心的重大打击。今年1月以来,公司已总共调低已探明石油储量亿桶,即22%。

那么壳牌宣布调低油气储量后,投资市场是如何回应的呢?

在壳牌宣布削减已探明油气储量20%的那天,标准普尔和穆迪在1月9日同时重新评定了壳牌公司的信用等级。

到了4月9日,标准普尔将荷兰皇家/壳牌石油的长期信用评级从AAA降至AA+,并且表示可能会继续降级。这一举措正是在壳牌4个月内数次宣布调低已探明石油储量后实施的。

标准普尔之所以降低壳牌的信

用等级,是因为壳牌宣布削减已探明油气储量,并公布公司以往账务管理审计报告后,让标准普尔认为,壳牌公司的治理结构“持续薄弱”,并“违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规则”,

结构改革提升股价

在投资者要求壳牌对庞大的管理结构进行调整的呼声日益高涨之际,公司在上星期向媒体表示它将考虑精简董事会结构,改变现在的双董事会结构。

事实上,继1月的危机之后,公司一直处于投资者的压力之下。许多投资者指责壳牌公司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不过,公司新的管理团队,由董事长JeroenvanderVeer领导的团队,已经逐渐通过改善决策制定过程和明确权责范围挽回了一部分投资者的信心。现在壳牌公司的股票继1月大跌后已经缓慢回升。

继壳牌宣布其改革计划之后,市场进一步认为,壳牌的重组方案是公司走上正确道路的第一步。同一天有消息传出,在伦敦上市的壳牌公司股票在下午交易中上涨至410便士,在阿姆斯特丹的荷兰皇家公司的股票上涨至欧元。

公司治理与股价

就像我们一直提到的那样,股价是公司状况的晴雨表,是观测公司运营情况的参考指标。

这一点从壳牌公司的例子中可见一斑。投资者呼吁更为透明和有效的公司结构,他们的信心水平与公司的结构改革进度保持正相关,同时公司治理与股价也表现为正相关。良好的公司治理包括制度规则、独立性、透明度、公正性、责任感等要素。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独立董事制度,包括投资者关系管理,常伴之以较好的股价表现,同时,这些公司的再融资也较为顺利。过去统计数据说明,公司治理好的那些公司,其股本回报率高出平均值个百分点,股价上涨幅度超出平均值140个百分点。

不过在中国股票市场上目前可能还并不奏效,中国市场的股价指数还不能完全正确地反映公司的运营状况。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公司治理论文模板范文(推荐18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