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社会现象类材料议论文范文(优选4篇)

社会现象类材料议论文范文(优选4篇)

火火范文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社会现象类材料议论文范文(优选4篇)

微信扫码分享

社会现象类材料议论文范文 第1篇

关键词: 《体育社会学》 学科性质 教学研究

20世纪80年代,《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我国起步,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我国自己的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第一个省级体育社会学学术团体,同时出版了多部专著、教材。最早的一部《体育社会学》是刘德佩先生于1990年6月出版完成的,其后有徐隆瑞、梁向阳的《体育社会学》(1990年7月),吕树庭、卢元镇的《体育社会学》(1995年4月),毛秀珠的《体育社会学》(1997年7月),卢元镇的《体育社会学》(2003年4月第4版)等。

本文以1990年徐隆瑞、梁向阳的《体育社会学》(下文简称1990版)、1999年顾渊彦主编的《体育社会学》(下文简称1999版)为例,从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四个方面来探讨其学科内容和体系;同时在比较国外相关研究及参阅国内同类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中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

1.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专家访谈法

对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的10余名教授进行访谈,访谈包括《体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及研究内容等。

比较法

与国外《体育社会学》版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

2.研究结果与分析

学科性质

关于《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我们来比较三个版本的观点。1990版认为:“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新兴的社会学分支学科”;1999版的观点是:“体育社会学是在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综上可看出,《体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这一说法得到一致的认可。

我们比较了美国杰·科克利()编著的《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第6版),其有关学科性质的看法是:“把体育社会学描述为体育和社会学的分支领域……大多数体育社会学的学者同意,此领域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把运动当做社会和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来研究。”

社会现象类材料议论文范文 第2篇

【关键词】议程设置 舆论引导 形象构建

一、安徽形象塑造的意义

安徽地处中国中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和地域的原因,外界关于安徽相关信息的传播有限。因而,文化素质较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缓慢、自然环境闭塞、交通条件落后、信息流通不畅,成为有些受众对安徽的一种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指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包括对概念、对人物、对事件都会形成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具有简单化、不准确和夸大的倾向,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和评价。“在所有具有支配力的因素中,最让人难以捉摸、最有普遍性的就是创造并维护成见库的那些因素。我们在看到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而且,除非所受的教育能使我们具有敏锐的意识,否则这些先入之见就会强烈影响到整个感知过程。”[1]从公共关系学角度来看:当地区形象受到损害时,最好的方法是制造一系列持续的好事,形成新闻冲击波,用来冲抵坏印象的形成,改变人们的刻板印象。

传播学认为,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认知层面、态度层面及行为层面。人们认知层面上对安徽的“刻板印象”经过“涵化”,会使其产生态度层面上的偏见甚至敌对倾向与负面意向,这种偏见与敌对倾向久而久之势必会导致受众行为上的变化,对事情的发展起到一种负面影响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危害。[2]

由此看来,一个地区良好形象的塑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媒体对安徽形象影响的理论分析

媒体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信息系统资源的主要拥有者,媒体在受媒体生态影响的同时,也对媒体各个生态层面进行着渗透,因此,媒体所表现出来的姿态与安徽地区形象塑造紧密相关。

“议程设置”理论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对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他们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大众传媒作为“重要事件”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重要事件”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强调得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重要事件”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如上文所述,“议程设置”是舆论导向的第一个层面即认知层面,那么也可以理解,没有认知就没有后面的价值、态度和行动,亦即没有“议题设置”就没有完整的舆论导向,要进行舆论导向就必须注意到“议题设置”。

对于都市类报纸而言,内容更加贴近民众,这是它的优势。但引导大众正确看待和处理问题才是媒体报道的意义所在。都市类报纸的新闻要真正站在社会责任的立场来设置议程,引导舆论。

对于媒介议程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公众议程这个问题,伯纳德・科恩在《报纸与外交政治》一书中指出:“在多数时间,报界在告诉人们怎么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地成功。”科恩的这一论述,成为有关议程设置思想的经典表述,并为其后几乎所有涉及议程设置理论的论著所引证。应当指出的是,媒介在告诉受众“该想些什么”时,的确是奏效的,它可以通过版面或栏目编排,包括标题的大小、报道篇幅的大小、位置的先后等向人们提供接收与认知的顺序。一般来说,对于那些可以接触信息源,或有一定的信息储备的人,议程设置的功效往往偏弱;而对于那些远离信息源,对相关信息一无所知、无从判断的人,议程设置发挥作用的余地就更大一些。[3]

《新安晚报》在这25天的前期报道阶段,以不间断的整版专栏,在受众头脑中输入关于会的各种信息,期望以不断重复和堆积后形成相关的媒介信息图式,成为受众选择、接受、理解和把握信息意义的基础。大众媒介传播的这些信息中,各种新闻、文化、娱乐的内容,都是以会为背景的,反复介绍合肥乃至整个安徽省与会的相关信息,经过受众对媒介符号的解码和意义重构,这种刺激在受众头脑中形成了媒介地区图式。

三、《新安晚报》报道的样本分析

本文选择《新安晚报》作为研究对象。作为安徽省内最具影响力、发行量最大的都市类报纸,《新安晚报》成为2009年会报道的重要资讯和服务平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的数据选择从2009年4月1日开始刊登“迎接会”专栏之后直至4月25日会开幕前一天的所有关于会的文字报道和图片报道。本时间段的新闻报道量共计79条文字新闻,13张图片稿,除此之外,还在4月24日这一天刊出32个版面的特别策划。笔者对这不包括特别策划的79篇新闻文字稿进行议题归类,可分为:

(1)官方行动,主要包括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这期间进行的整治、视察以及记者招待会等。

(2)场馆建设,主要涉及对会场馆的布展、改造等。

(3)社会宣传,对于合肥推至整个安徽省的宣传。

(4)服务,主要包括对为了迎接会,合肥市窗口、服务部门所进行的报道。

(5)文艺,主要针对会开幕式前晚的“江淮和畅”的筹备、进展以及其他相关文化活动。

(6)商业,以旅游推介为重点的商业活动。

如图1所示,《新安晚报》这79篇稿件中,官方行动占了16%,场馆建设占8%,社会宣传占20%,服务占了27%,文艺占了13%,商业占了16%。

对于4月24日的特别策划进行分析。特别策划分为4个板块,分别为“安徽崛起”、“皖韵传承”、“风华流转”和“六方聚首”,共32个版面,22个主题的新闻组合,描述了中部崛起和安徽崛起的宏伟蓝图,回顾了徽商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介绍了新时期徽商的新任务,细致分析了中部六省的特点,并加以比较,升华了中部崛起的主题。

可以看出,《新安晚报》对会的前期准备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在社会服务和社会宣传上的稿件占主题稿件的近一半,根据议程设置理论,《新安晚报》在这次宣传中,凸显了安徽人民作为东道主来迎接这次会,应该为来宾提供更好服务的特点。

对于这些报道的标题进行分析,更能体现《新安晚报》的亲民性,诸如《为天空加层“保护膜”――合肥市昨起开展“水气声尘”专项整治行动》《会展馆首掀“面纱”》《一环路夜晚挂“满天星”》《汽车站“洗脸”迎客》,这些标题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新闻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发挥自己晚报优势的同时,进行着舆论引导。

四、发现与启示

通过对《新安晚报》关于会前期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首先,《新安晚报》作为都市类报纸,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积极参与了会新闻生产,有意识地发挥了媒介议程设置的功能,同时,内容分析也揭示出,主流媒体掌握了大部分的话语权,它们是媒介议程设置的主要执行人。第二,《新安晚报》的媒介议程呈现出了一定的多元性,“社会宣传”和“社会服务”类议题的比例高于其他议题,表明在会前期报道之中,媒介议程设置的主要诉求点是社会的宣传及社会动员。

对于《新安晚报》会前期报道的效果,河南某公司销售总监王振东表示,《新安晚报》中的《发现安徽》特刊,是一个很好的参会手册,他从特刊中感受到6700万安徽人发展的决心和勇气,还有徽商、安徽旅游等板块,也让他更了解安徽。在合肥工作的一位外地人则特别赞扬“风华流转”板块,将安徽与中部其他五省做类比,既让他了解其他五省的发展概况,也因与安徽的比较而加深认知印象。《发现安徽》特刊非常好,立意很高,内容更是详实生动,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会以及中部各省的不同特色,而是融会贯通,历史与现实交错,印象也更加深刻。[4]

都市类媒体在面对重大新闻策划时,首先,要关注民生,以人为本,设置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对大众生活有很大影响的议程。大众传播是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受众的意见对传播者来说是一种延时反馈,这就更加需要媒体注重引导“以人为本”社会价值观念的树立。其次,同中存异,异中求和,设置议程要注意平衡。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这就需要媒体积极引导社会利益主体,在分歧中求协调、在差异中求一致、在对立中求妥协、在冲突中求共存。第三,追寻自己的文化特色。媒体主动追寻社会热点,追寻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大众生计契合的重大问题,设置真实合理的议题,倡导主旋律,对社会环境进行合乎国计民生的再制造,以此来引导社会舆论,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扑朔迷离的大千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真正发挥大众媒介的作用。在议题设置上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品味,时刻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文化特色,不能盲目跟风,流于媚俗。[5]■

参考文献

[1][美]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2]崔书颖.大众传媒, 你有没有门缝里看人?[J],《青年记者》,2005年第10期.

[3]程曼丽《论“议程设置”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舆论导向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第45卷第2期.

[4]《带着特刊逛会 各方盛赞本报〈发现安徽〉特刊》[N],《新安晚报》,2009年4月27日A4版.

社会现象类材料议论文范文 第3篇

abstract: mobile news has been a market favor recently. mobile operators, services providers and content providers are all entering the market for easy share. in comparison with marketing enthusiasm, coolness of the academia is a little outdated. market reports include nothing but customers’ income and cpi while papers are talking about complaints on tech-inadequacy made years ago. mobile news catches their eyes only for it is commodity and servic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is side of coin is overrated while the other under. mobile news is more of a piece of text to be consumed meaningfully than a commodity for sale. to spotlight the whole research, this paper introduces “agenda-melding” theory, which derives from “agenda-setting” theory but inherits more sociological traditions. it believes that media use helps people meld their agendas with that of groups. then it comes up with several research questions, that is, what people get out of reading mobile news, which group they meld with through mobile news reading and what separate mobile news from other contemporary media and if there is any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after conducting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a total number of 19, the result and analysis part starts with peoples’ perception of mobile news. people like its concise and precise text and get accustomed to a habit of passive and asynchronous reading. in other words, people research on interested topic of mobile news and join public discussions so as to be part of topic community, which bring sense of togetherness. media functions as skin, helping individuals to sense the environment and holding them from dilapidation. however, this is the very first time we find that on mobile news.

key words: mobile news/mobile newspaper/mobile paper; agenda-melding; topic community; social interaction

一、手机报的定义、要素及 发展

据中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上统计,目前手机报的付费用户已经超过四千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68%(china mobile,2008),它惊人的市场扩散已经吸引了业界和学界的双重关注。在手机报带来巨大市场收益的同时,对它的研究却稍显单调。本文通过对现有手机报研究 文献 的进行初步分析发现,业界集中分析着手机报的市场扩散,而学界多从内容产业链,技术更新,盈利模式三个方面切入,无论是前者强调的用户对手机报的采用(adoption),还是后者站在传者(sender)角度进行考察,都只注意到手机报的商品(commodity)和服务(service)属性。与此同时,外文文献则局限于手机制式的不同,或因年代久远,并没有真正考察到中国手机报的近期使用情况。

也正因为如此,本文针对手机报的文本属性展开了研究,作为待消化吸收的文本(text),手机报兼具报纸信息全面和手机便携、可移动实时接收新闻的优势。读者对手机报内容的内化和消费、手机报在读者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手机报区别于其他媒体、让读者对它青睐有加的原因等都成为了本文本次研究的着力点。

中国大陆手机报始于2003年7月18日北京好易时空公司和中国妇女报联合推出的《中国妇女报•彩信版》,它采用包月订购的方式,每月费用20元(陆云红,2005),年费为240元,比纸版《中国妇女报》高出53元,这样的手机报纸当时是仅面对小众推出的,但时隔5年,手机报已在各运营商的年度财报中成为“广受瞩目”和“发展迅速”的业务:据中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有限公司2008年的中期报告显示,手机报付费用户超过4024万户(china mobile,2008)比07年同期增长了168%。在中国手机用户达亿之际(china mobile,2008),除去数量庞大的体验用户群体,即以套餐的形式接收手机报的读者,如中国移动的“动感地带”和北京联通的“新势力”用户,尽管市场渗透率还不是所有手机业务中最高的,但手机报的读者数量也“已经超过了任何中国任意单一平面媒体的发行量”(王建宙,2007)。至此,手机报惊人的市场扩散和丰厚的行业利润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界目光,与此同时,它也为学界关于手机是否成为“第五媒体”的讨论引进了新的内容 (成文胜,2005)。

二、从“议程设置”理论到“议题融合”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最早是由麦克姆斯(m. e. mccombs) 和 肖(d. l. shaw)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提出,它在选民对当前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发现了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因此他们认为:大众传播有着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salience)的方式,影响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尽管第一次的理论提出是以验证大众传播对受众“有强效果”而闻名,但之后的研究在逐渐加入时间,空间和人口统计学等变量后,发现媒体对受众的强效果不再那么“明显和直接。” 这是因为“议程设置”理论实际上没有延续之前的研究传统??将“个人 政治 态度形成与媒体、与社会互动”联系起来看,如群体归属(berelson, 1966)、二级传播中政治领袖的影响(katz and lazarsfeld, 1955 )等。麦克姆斯(mccombs)和肖(shaw)在1976年的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没有明确政治态度、不属于明显政治群体的个人”,它把原有的“二级传播“模型简化到只剩两极??媒体和个人(mcclurg, 2004)。这使得议程形成机制得以发挥作用、并表现显著,但它对“媒体如何影响归属于各群体中的社会人”这一问题的回答终究是不完整的。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999年肖,麦克姆斯,韦佛还有海姆(b. f. hamm)一道发表了《个人,群体和议题融合:社会分歧论》(individuals, groups, and agenda melding: a theory of social dissonance)(shaw, 1999),这是继“议程设置”提出27年之后,又一次具有纪念意义的理论进化。

“议题融合”理论认为个人加入群体在某种意义上是通过加入群体议程来完成的。个体通过一定的“媒体”来和希望归属或已经归属的群体发生联系,这个“起连接作用的媒体”(medium of connection/communication)可以是人,更可以是一般的大众媒体。通过这一“媒体”,个体得以全面了解该群体的议程,在将个人议程与该群体议程最大化地一致后,完成对该群体的归属,进而实现宏观的社会整合。“议题融合”的6个阶段包括:渴望加入群体、对于群体议程的了解程度、需要引导、使用媒介、第一层议程设置和第二层议程设置。

这6个环节中,使用媒介是最为显性、最易于考察、也最引人注目的环节。作为研究美国新闻史的专家,肖(d. l. shaw) 针对这一环节提出:媒介发展史上,不同的媒介使用对应的是与不同的群体的“融合”(shaw, 2006)??他的观点亦得到了其他文献的佐证??在报业时代,人们的地域观念明显,对当地或全国产生归属(palmgreen and clarke, 1977; jeffres, 2007);在杂志时代,人们以阶层划分群体,像中产、小资或白领、蓝领;在广播和电视时代,人们成为大众,各自观影或收听,冥冥中以分散离质的形式构成整体;在新媒体时代,人们以空间作为区隔,更多是以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的形式集结(rheingold, 1993;rheingold,2003)。

社会现象类材料议论文范文 第4篇

[关键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专业技能;考核

一、引言

为全面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湖南省教育厅从2010年开始分批开展专业技能考核标准的建设工作。截止2018年9月,经湖南省教育厅组织开发并审核通过的标准达到59个。根据省教育厅《关于组织2018年湖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专业技能考核考试的通知》的文件精神,从2019年开始,所有高职高专院校相关专业将纳入考核范围,我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也将纳入抽查范围。因此,为了适应社区管理与服务行业结构调整优化及技术转型升级的需要,更好地为城乡社区治理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非常有必要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技能考核标准进行开发。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开发的意义

专业技能培养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开发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并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否适应相应专业技术岗位要求,是该专业人才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专业技能考核标准的开发有利于促使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进一步完善“专业见习+专业技能综合实践+专业阶段性实习+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社区事务管理、社区专业化服务等实践教学的管理,深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另一方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技能考核标准的开发有利于推进新技术、新标准融入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实践能力;有利于深入推动产教融合,对推行“1+X”证书制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技能考核目标

1.学生的素质目标方面,综合素质与专业素养结合,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_的领导,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牢固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不怕吃苦、甘于奉献;能热心为民服务,拥有爱心、耐心和亲和力;能爱岗敬业、合作意识强、诚实守信、勇于创新。2.课程知识目标方面,理论结合实际,在实践中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社区工作相关理论及社区工作政策法规、社区事务工作规程、社区服务等相关知识,熟悉社区事务管理和社区社工服务,具备宣传教育和政策执行、受理社区事务和化解矛盾纠纷、整合社区资源和协调社区关系、创新社区服务和策划实施社区活动等各项实务能力。3.专业的能力目标方面,熟悉社区工作服务业务运作,开展专业服务。使学生具有开展宣传教育群众工作的能力;具有处理社区事务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具有整合社区资源和协调社区关系的能力;具有创新社区服务和策划实施社区活动的能力。

四、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技能考核内容

考虑到我国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实际,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内容概括起来包括社区事务管理和社区专业化服务两大模块。

(一)社区事务管理模块

本模块主要考察学生在具体的社区事务管理工作中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规章制度、社会公德,按照社区管理与服务人员职业礼仪规范开展居民事务的处理与服务工作;能够根据社区矛盾纠纷的受理流程,正确运用专业方法调处矛盾,评估调解效果;在遵守国家法律政策前提下,了解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认城镇低保对象,熟练掌握城镇低保的办理流程;按照国家法律政策规定,确认社保补贴的受理对象,熟练掌握社保补贴的办理流程;能够准确使用清楚、简练、得体的语言,按照社区公文写作格式,撰写社区请示、报告、函、总结、公示等常见公文;掌握社区居民会议制度,按照居民会议召集要求,撰写社区居民会议议事议程,讨论涉及全体居民重大利益问题并形成决议;能正确选择资料收集方法,收集社区背景资料,进行原因、意义、危害分析。本模块包括七个技能点,具体技能要求如下:1.社区矛盾纠纷受理与调解依据人民调解委员会各项制度、矛盾纠纷登记制度、共同调解制度以及社区居民契约,结合居民矛盾纠纷的实际情况,开展社区矛盾纠纷的登记受理、调解处理及回访跟进,及时发现问题,依法调解,妥善处理和疏导矛盾纠纷,减少诉讼,防止矛盾激化。具体包括:(1)能准确审查矛盾纠纷情况并予以登记;(2)能合理选定调解主持人;(3)能全面调查核实纠纷情况;(4)能够拟订调解方案;(5)能准确选择调解方法,充分说理,耐心疏导,消除隔阂,帮助当事人达成协议;(6)能全面评估调解效果,实施后续跟进。2.城镇低保的办理依据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所在地最低生活保障办法与工作规程,结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认低保对象,准确计算低保金。能够熟悉低保的办理流程,详细掌握低保受理、审批所需的材料及期限,能够依据低保对象收入变化及时调整,有效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具体包括:(1)能准确确认低保对象;(2)能正确计算低保金;(3)能选取合适的方法全面核查低保对象的情况;(4)能严格按照流程办理低保审批;(5)能说明不予办理低保、调整低保金的理由。3.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依据《_中央_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结合各地省市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政策,确认下岗失业人员,准确判断受理对象,严格按照下岗失业再就业服务的办理流程,详细掌握受理、应聘所需的材料,有效保障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具体包括:(1)能准确确认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对象;(2)能选取合适的方法全面核查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对象的情况;(3)能严格按照流程办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登记;(4)能及时提供就业信息或推荐单位。4.社保补贴的办理依据《财政部、_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结合各地用人单位招用失业人员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办法,确认社保补贴人员,准确判断社保补贴对象,严格按照社保补贴的办理流程,详细掌握受理的材料,促进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就业。具体包括:(1)能准确确认社保补贴对象;(2)能选取合适的方法全面核查社保补贴对象的情况;(3)能及时对社保补贴对象的情况进行公示;(4)能严格按照流程办理社保补贴登记。5.社区公文写作依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国_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判断社区公文的类型,按照不同类型公文格式,根据主旨采用叙述、分析、说明等方法,运用准确、简练、得体、平实的语言,撰写社区公务文书。具体包括:(1)能判断社区公文的类型及要求;(2)能厘清社区公文的思路及表达方式;(3)能准确运用清楚、简练、得体、平实的语言;(4)能严格按照格式要求撰写公文。6.社区居民会议的召开根据《_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_中央办公厅、_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0〕27号)和省市相关文件精神,明确社区居民会议的召集条件,掌握社区居民会议的主要职责,讨论并解决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形成决议并及时公布,创造良好的居民生活学习环境。具体包括:(1)能积极筹备社区居民会议;(2)能召集并主持社区居民会议;(3)能围绕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解决;(4)能形成社区居民决议并及时公布;(5)能做好会议记录,并及时做好会议资料的整理归档;(6)能撰写社区居民会议议程。7.社区背景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社区事务管理不仅是对上级交办行政事务的执行,更是在事务办理过程中服务群众。社区管理与服务人员要掌握社区工作方法和技巧,分析社区基本情况、社区居民和团体的关系与权力结构,了解社区问题和需要,进行社区现象原因、危害及意义分析。具体包括:(1)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收集社区背景资料;(2)能全面分析社区现象的原因;(3)能准确分析社区现象的危害;(4)能准确归纳社区现象的意义;(5)能撰写社区背景资料分析报告。

(二)社区专业化服务模块

本模块主要考察学生在面对社区不同群体时,能准确了解社区不同群体的需求及特点,正确分析社区不同群体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章制度的规定,运用社区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充分利用和调动社区资源,设计相关活动计划书,提出专业、具体、可操作的服务策略,达到帮助社区不同群体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并获得发展的目标。本模块包括七个技能点,具体技能要求如下:1.社区儿童服务根据《_宪法》、《儿童权利公约》、《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定,结合社区儿童的具体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运用社区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充分利用和调动社区资源,帮助社区儿童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并获得发展。具体包括:(1)社区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分析;(2)社区儿童的问题和需求分析;(3)社区一般儿童及特殊儿童的个案介入方法及策略;(4)社区一般儿童及特殊儿童的小组工作方法及策略。2.社区青少年服务根据《_宪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定,结合社区青少年的具体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运用社区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充分调动和利用社区资源,帮助社区青少年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并获得发展。具体包括:(1)社区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分析;(2)社区青少年的问题和需求分析;(3)社区一般青少年及特殊青少年的个案面谈任务的确定和面谈提纲的撰写;(4)社区一般青少年及特殊青少年的小组计划书的设计及小组介入策略。3.社区老年人服务根据《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等法律规定,结合社区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运用社区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充分调动和利用社区资源,帮助社区老年人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并获得发展。具体包括:(1)社区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分析;(2)社区一般老年人、孤寡老年人、空巢老年人等问题和需求分析;(3)社区老年人的个案探访记录及个案介入策略设计;(4)针对社区老年人共同问题及需求设计小组计划书。4.社区妇女服务根据《妇女权益保护法》、《民法通则》、《婚姻法》等法律规定,结合社区妇女的具体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运用社区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充分调动和利用社区资源,帮助社区妇女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并获得发展。具体包括:(1)社区妇女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分析;(2)社区一般妇女、受暴妇女、职业女性等群体的问题及需求分析;(3)社区妇女问题的个案工作中家庭结构图的绘制;(4)针对社区妇女共同问题及需求设计小组计划书。5.社区残疾人服务根据《_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权利公约》等法律规定,结合社区残疾人的具体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运用社区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充分调动和利用社区资源,帮助社区残疾人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并获得发展。具体包括:(1)社区残疾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分析;(2)社区残疾人的问题及需求分析;(3)社区残疾人的个案工作记录的撰写;(4)社区残疾人的小组工作计划书的设计。6.社区矫正服务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法律规定,结合社区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运用社区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充分调动和利用社区资源,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并获得发展。具体包括:(1)社区矫正对象的问题及需求分析;(2)社区矫正对象融入社会问题的处理;(3)社区矫正对象就业问题的处理。7.社区其他人群服务根据《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规定,结合社区流动人口及其他人群的具体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运用社区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充分调动和利用社区资源,帮助社区流动人口及其他人群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并获得发展。具体包括:(1)社区流动人口就业、子女上学、业务生活安排相关问题的个案及小组工作策略;(2)社区新市民、上班族、贫困者等其他人群相关问题的个案及小组工作策略。

五、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技能考核的方式

建议社区事务管理模块和社区专业化服务模块各下设45套试题,两个模块共计90套题目,每套试题分为2小题,每套试题考试时间均为90分钟,考试方式为笔试。本专业技能考核建议采取双随机方式。首先,由学生在两个模块中随机抽取一个模块;然后,再在这一模块题库中随机抽取一道试题。每道试题总分为100分。考核时,要求学生能按照国家法律、政策、行业操作规范、工作方案、解决办法等独立完成给定任务,并体现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与工作行为表现。

六、结束语

本文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技能考核标准的开发进行了探索,希望能给该专业的专业建设和相关专业技能考核标准的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总而言之,专业技能考核标准的内容选取应科学、合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重点考核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要高度关注职业素养的评价。考核标准应根据专业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动态,适时组织修订,体现职业岗位工作的新要求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全国_常务委员会._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Z]._.

[2]_中央办公厅、_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Z].2010.

[3]全国_常务委员会._未成年人保护法》[Z].2012.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社会现象类材料议论文范文(优选4篇)

微信扫码分享